借人之口,抒己之声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TikTok软件以及YouTube海外短视频平台等真实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借助外国友人的力量来打破目前的话语困境。同时需要多多吸取海外优秀创作的经验,来自海外的启示也是我们解决难题的一大助力。
  关键词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海外创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096-03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全人类又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中国也受到了来自西方在各个领域上的威胁与挑战。因此,我们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以维护并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身处融媒体时代,必须要善用新颖流行的形式——短视频来讲中国故事。向外传播,便绕不开入乡随俗的铁则,借人之口,抒己之声:通过外国友人这座桥梁,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此外,也一定要借鉴其经验、成果,不断完善自身才是康庄大道。

1 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提高中国话语权的最佳方式。文章合为时而著,在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内容上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形式上也需要采用新颖的方式,随着4G、5G时代网络视听业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已成为新的行业主流。国内新闻资讯机构尝试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以往大部头的信息拆解成简单明了、快速易懂的视频短新闻进行发布[1]。这样更好地适应大众快节奏生活需要。简短的几分钟视频让观众在闲暇的碎片时间就可以轻松地聆听中国故事。
  短视频App——TikTok在海外广受欢迎,短视频不仅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娱乐方式,而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传播渠道。自2016年9月推出以来,TikTok获得了8亿活跃用户。TikTok得到了不分性别、地区、年龄的追捧。截至2018年7月,TikTok用户平均每天在该应用上花费52分钟。事实证明,TikTok吸引了年轻一代,其41%的用户年龄在16至24岁之间。截至2020年5月,仅美国就有3 000万的月活跃用户。2018年上半年,TikTok成为苹果应用商店下载量最多的应用,下载量達1.04亿次。在海外TikTok利用其归类清晰的主题标签、快速提升用户黏性、量身定制推送的传播特点,加上因地制宜的本土化传播、主流专业的全方位推广、狂热浪潮的刺激下载[2],成功获得海外用户的青睐。
  在TikTok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年轻人占据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在知名短视频创作者Jerry Kowal(美籍up主,郭杰瑞)一次关于TikTok的街头采访中,许多被采访者都表示:美国Z时代人(大约在1997—2012年出生的人,生活中已经习惯网络社交和数字技术)都习惯于在TikTok上分享他们的生活,也十分喜爱这款App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它。年轻人的思想本就是开放的,对各种事物的包容性也更强,不会抱有冷战思维,他们更愿意去了解中国,TikTok这样的新兴短视频平台就可以成为传播中国的极佳渠道,让海外的年轻人在休闲娱乐时,潜移默化地消除之前因接受到种种误导信息而对中国产生的错误认知。美国政府不顾反对呼声想要封锁TikTok,也表明了美国政府意识到了TikTok是一条让民众轻松看见真实中国的道路,感到长年谎言被揭穿的危险,从反面证明了短视频传播这条路径的极大可行性。
  目前中国在短视频产业领域的发展上形势良好、向好势头不减并且具有极大基础优势。早在2018年就有研究发现,仅一年时间,中国的短视频数量就增加了9 480万[3]。可见中国拥有极大的短视频创作力;当前中国互联网市场增速趋缓,但短视频行业发展依然充满活力,商业化进程稳中求进;内容发展从野蛮生长过渡至良性发展,各类规范出台引领良性循环;短视频行业直播带货成为变现亮点,短视频成互联网标配功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Vlog成短视频发展新风口;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短视频将迎来内容分发和产品服务的创新和升级[4]。借着这股蓬勃之力,海外中国短视频传播也会如乘东风。

2 为何借人之口


  事实上,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是十分不了解的,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依旧是贫穷落后的模样,李子柒的走红部分原因也是视频中的田园景象满足了国外网友想象,这是西方媒体的长期误导加上互联网上关于中国的真实信息非常稀少而形成的假象,民众很容易就陷入了人云亦云的模式,曾经的“黄祸论”到如今的中国病毒阴谋论都是在这样近乎洗脑的宣传中被悄悄印在人们的脑海。
  如何破除蓄意的造谣呢?其实早在80多年前,就有了典型案例。当年国民党的宣传中,共产党是一群“青面獠牙”的“土匪”,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远渡重洋,跨过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阻隔来到中国,真实记录下1936年6月至10月,自己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将其写成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形象,谣言不攻自破。让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是打破西方妖魔化中国困境的一剂良方。
  相比于中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5]。首先,外国讲述者和听众之间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让外国讲述者在与海外受众,特别是其祖国的受众交流时,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更为顺畅、讲述内容更易被接受提升传播效果。
  其次,在海外受众看来,自己同胞讲述者的在华亲身经历必然说服力更强,讲自己的故事远比转述别人的故事可信。外国讲述者以旁观者视角,能够真正以客观公正为原则来认识中国,他们在讲述中国时就能更有效地避免主观倾向性的影响,观点和言论也会相对客观。制作而出的作品本就是外国友人眼中真实的中国故事,也最能够直击海外网友的内心。
  最后,外国讲述者更容易把握海外受众的视角与需求。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相比于中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更清楚海外受众现在看待中国的视角和最希望了解的内容,切中要害。外国讲述者大多也是初次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陌生感,可以克服国内传统的对外传播“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审美疲劳。他们从可以和听众产生共鸣的兴趣点出发,讲出新鲜的故事。从叙事学角度看,同样一个故事,中国人一定是在中国话语体系里讲述,外国人也一定是外国的话语体系。这种文化体验,可以很好地唤醒外国人以“他者”身份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尤其是其中容易引起他们拍摄兴趣的文化点[6]。

3 中国故事海外创作实例带来的启示


  第一,短视频的内容上,海外民众对于中国的语言、景致、美食等都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中国有着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元素也作为一种符号在各个领域被运用,因此中国故事需要把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倚靠,中国文化作为内容能够发挥极佳的吸引效果,同时它也是一个极好的载体用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些话语比起以往的西方话语更公平、正义、包容,也理应更能为世界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但是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受众而言,就很难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也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7]。文化输出除了需要时间积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话语能力。话语能力直接决定了话语的吸引力、可信力和感召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听众能够轻松地理解视频中表达的内涵,在YouTube上拥有438万订阅量的博主The Food Ranger就深谙此道,他用欧美所熟知的口味与食材来对中国美食进行介绍、讲解。中国故事短视频的制作就需要如同知识传授一般,注重从已知向未知的引导。
  第二,短视频的形式上,在这样一个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拍摄的手法,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塑造国家形象,在拍摄过程中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如“旁观式”“在場式”等表情达意,在剪辑过程中较多采用“片段集合式”结构(选取部分主要片段将其相组接)对视频进行拍摄,这样快节奏、高信息量的剪辑方式[8],让短视频更具灵动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提升了丰富趣味性。另外,海外网友更偏爱细致的生活化Vlog记录短片,而不是恢弘的抽象叙事。因此,不必过于追求中国传统观念中偏爱大规格气派的思想,小团队小制作的平易近人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如《大国外交》《超级工程》等大型纪录片,政治意味深刻宏远,画面风格严肃刚正,然而,对于国际传播而言,这种主旋律模式缺乏人文情思,所描绘的中国社会图景缺乏“血肉”,难以突破西方思维的阻隔,无法真正触及到甚至改变海外观众的认知[9]。我们要用小人物,小日常展现现代的中国,用真实的生活场景、真诚的开放态度来打动海外观众的心灵。并非所有传播效果好的作品都是大成本大制作,效果和成本不存在正比例关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也能产出精品佳作[10]。利用antconc工具,对YouTube上博主Barrett的一则名为“Western Media Lies about China(关于中国的谎言)”视频(1 534 887次播放;72K次点赞)下的外国用户热门评论(评论被用户点赞数高于70),18条共1 139词进行处理。得到一份Wordlist,发现“shanghai”一词的使用频率与常用词(all,can,they,we,like等)达到同一水平,表明很多海外网友讲述他们眼中中国,都会用他们去过的城市来举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让外国网友了解中国,不妨从这一张张名片开始,真实镜头记录下的短视频就会是一篇篇有血有肉、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
  第三,利用多方面资源给予外国讲述者帮助。其一,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应用渠道,去联系到海外创作者,给他们提供信息资料,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文化。这样,他们制作出的短视频自然就会把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进去。其二,利用我国已有的较为成熟的传播体,来扶持那些愿意让世界客观地看见真实中国的新创作者。如CGTN转载了博主THIS IS CHINA制作的短视频,这样在给他们带去流量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能够听见中国故事,实现双赢。
  第四,讲述中国故事要注意受众群体做出针对性调整,海外网友对于官方强推文化形象十分反感,前些年风靡一时半官方性质的孔子学院如今也出现疲态,在维基百科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学院)的词条下,赫然写道:“孔子学院引发了人们对它影响学术自由,进行间谍活动以及它所呈现出的一种有选择的、政治化的中国观点的担心,认为这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一种手段。”可见文化输出过于官方生硬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协调话语主体。当前,官方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主体,但媒体和民间组织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发声时,要坚持官方对官方、民间对民间、媒体对媒体的针对性原则[11],并且短视频的受众大多都是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注意避免僵硬叙述。

4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要采取一定的“怀柔”技巧,以更有针对性、平实、友好的方式,通过一则则看似随性拍摄而出的短视频,以柔克刚,打破话语困境,消除偏见谣言,在短短几分钟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是,只有中国的各方面实力不断提升,拥有更强硬的实力,才能在未来在国际上享有更高的地位,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夏媛媛.融媒体时代《中国与非洲》对非传播的实践探索[J].对外传播,2019(11):23-24.
  [2]刘明皓.国内短视频软件传播特色探析:以TikTok为例[J].中国报业,2019(24):62-63.
  [3]Hou.L.,M.C.A..Bangkok University Study on the Perceived Popularity of Tik Tok[R].Bangkok:Bangkok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18:75.
  [4]黄楚新,吴梦瑶.中国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20(7):65-70,64.
  [5]王泱.善用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7(4):48-51.
  [6]罗军.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讲述:外国人来华拍摄短视频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C].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第三极文化”论丛(201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5:270-277,444.
  [7]孙吉胜.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再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43-52.
  [8]王田助.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以“新时代新青年”系列短视频的创作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9):94.
  [9]杨冬冬,刘福泉.用“光影镜像”传递中国声音:以人民网《老外不见外》为例[J].传媒,2020(11):62-64.
  [10]冯羽.巧用外国人声音传播真实中国形象:双语短视频《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回顾[J].对外传播,2017(8):60-62.
  [11]孙敬鑫.“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世界,2019(1):74-78.
其他文献
摘 要 Vlog作为一种记录个人生活的视频影像,近几年风靡国内,虽然数量、质量和平台成熟度不及国外,但发展势头迅猛。作为Vlog的创作者,Vlogger主导和把控视频的整个进程。吸引受众、产生个人影响力是Vlogger可以持续创作的直接动力,要吸引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到自己“跑道”,这其中就包含了说服和被说服的关系。21世纪是女性意识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Vlogger作为一部分受众的意见领袖,进一步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新媒体;融合创新;长尾效应;《国家宝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58-03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开始引领综艺节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其中,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出品的《国家宝藏》反响尤为强烈。该节目自2017年12月5日在央视开播,立刻引爆各大网络平台,电视收视率持续上升,平均收视率为0.551%,豆瓣评分高达9.1。与此
期刊
摘 要 在消费主义视角下,对“萌文化”进行分析,希望为以“萌文化”符号为特征的视觉文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与判断。  关键词 消费社会;“萌文化”;符号消费;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056-03 1 “萌文化”的概念  “萌”最早源自于日本。本意指读者在漫画中看到美少女时热血沸腾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游戏被引进中国,日
期刊
关键词 抖音;短视频;城市形象;形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107-04  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曾经于《城市文化》[1]中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底色,也是推动其得以不断建构与传播的基础力量。而在当今“抖快两超”的微传播时代下,短视频以其短道速滑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成为媒介生态大趋势。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此大背景下,各高校為适应潮流大力发展新媒体(主要为互联网、两微一端、短视频等),在新媒体语境下以高校广播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期刊
摘 要 作为《朗读者》第三季正式节目的“前奏曲”,《朗读者》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地同步启动连续72小时的全媒体直播活动“一平方米”,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慢直播与综艺节目的融合。文章在挖掘慢直播新功能的同时,分析“一平方米”节目基于慢直播的仪式互动与情感互联。  关键词 慢直播;《朗读者》;“一平方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116-03 1
期刊
摘 要 基于2020年典型舆情事件的分析发现,进入移动传播时代,舆情事件的传播逻辑发生了重要改变,其传播阶段特征模糊化,通过内容“标签化”实现传播加速与赋权,部分事件热点区域以事发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负面情绪是舆情事件中的情绪主导力量。不同舆情事件的传播差异较大,舆论工作需因事施策。  关键词 移动传播;舆情事件;标签化;热点区域;舆论情绪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以SCP范式为理论框架,简要分析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发现直播电商行业在产业链发展成熟的同时,存在以竞争性定价与用户满意度为主的潜在问题。总体上来说,直播电商的发展还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随着未来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这种新型消费场景的成熟,直播电商还将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热门行业。  关键词 直播电商;MCN机构;SCP;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 F7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
摘 要 进入互联网媒体时代,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由主流媒体营造的官方舆论场和由网络社交媒体营造的民间舆论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两个舆论场是分化、割裂,甚至是对抗的。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两个舆论场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共识度越来越强。反向议程设置现象,客观上可以加速两个舆论场的融通。加快媒体融合,打通两个舆论场,官方主流媒体需要直面民间舆论场讨论的社会问题,真实反映民间舆论场的呼声,主动设置
期刊
摘 要 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媒体的多样化,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促使多家科技公司投资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内容平台。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多,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企鹅号平台立志于打造成“大内容”的宽平台。在海量信息以及泛娱乐化的数据时代,企鹅号致力于帮助个人、媒体、自媒体、政府企业、机构获得更多的曝光与关注,持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自媒体作为内容平台,生产优质内容以及建立了合理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