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也是一种批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看到媒体关于“广告介入院士评选”现象的激烈争议。随着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进入关键性的公示阶段,一些候选院士一改以往“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花钱接受媒体“访谈”或刊登个人成果,甚至部分候选人所在的单位,也主动挺身而出,出钱赞助。今年8月3日的《周末》报在“对话”版精心策划了一个专版,请一些院士和候选院士对此现象畅所欲言。科学家宣传自己的成果本身无可厚非,让科学家们揪心的是商业炒作介入学界净土而带来的不公正。
  联想到我国的书评界,此风亦大有蔓延之势。书评事业在一个国家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设方面至少应扮演两个角色,一是淘汰,一是审美。面对出版事业的虚假繁荣,需要书评来淘汰那些泡沫图书;而经过滤留下来的精品图书,则需要书评来激活、来审美。好书毕竟是需要有人来品评和推荐的。而其中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书评被当作虚假广告的工具。诚然,台湾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教授高希均先生致力于倡导书香社会,他在《构建一个干净社会》一书中所告诫的“一个清寒的读书人,依然可以获得尊严;一个有权势而无知的人,只会得到卑视”;“我提倡家庭中应以书柜代替酒柜、书桌代替牌桌,转移上咖啡馆与电影院的金钱与时间来买书、来读书”,无非昭示了内地书评家徐雁先生在评介该书时所说的“读书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反过来,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绝对离不开书香的环护”的理趣。
  这篇书评径以《构建一个干净社会》为题收录在新近面市的读书随笔集《书房文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一书中。该书系作者与雷雨联袂主编的《读书台笔丛》(十种)之一。编者在《“江南犹有读书台”》这篇丛书序言中坦诚:“‘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这是昭明太子在一通答友人书中的名言,其实也是我们这套《读书台笔丛》中作者们的共同精神追求。”
  确实,“游思”两字至少道出了《书房文影》辞采与理趣并重的特色。记得有一则寓言,大意是说,有一个老人和小孩骑着驴去赶集,刚开始小孩骑驴,老人走路,于是批评家发话了,说小孩不尊重老人;于是老人就骑上驴,让小孩步行,可批评家又说老人不爱护小孩;老人只好与小孩一起骑驴赶集,批评家又批评道:“太不爱惜动物了。”老人与小孩便无所适从。这则寓言对所谓的批评家不无讽刺,似乎批评家的话最最听不得。
  与此不同,徐雁先生在他的书评文章和书话文字中倾注了浓烈的书香情感与审美色彩,使得即使是批评也充满了理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和古典美。他以爱书家的审美眼光来激活新书旧籍的人文底蕴,告诉人们美之所在。
  以该书“怀旧书房”一辑为例,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过去,“怀旧”也就是对传统与古典进行审美。开篇是对陈志华《北窗杂记》一书的品评,作者为建筑学教授陈志华先生的“终极性人文关怀”所深深折服,讴歌了“建筑学的基本精神是关怀人,或者如过去所说,‘对人的关怀’”,“建筑学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人道主义的专业”等科学理念,从而使我们对“权力不要知识的话,知识便毫无作为”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筑界现状多了些切肤之痛;《老武大的故事》剖析了老武大“学统”的内涵及其形成,他说:“这种人文传统的结晶就是‘学统’。人有血统,国有政统,级级相递、届届相传的学统,对于一座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大学府的生命意义,当然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于是寄托了这样的文化忧思:“顾(学颉)先生笔下的那些含冤九天的武大幽灵们,不知在天国之中尚愿梦回此拨乱反正以后的菁菁校园否?”而《南京情调》所鉴赏的则是一种残缺的美:“南京是一座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民族灾难和百姓血肉的城市,它的情调毕竟不仅仅在六朝诗国的吟咏中,在天然江乡的欣赏中,在旧京风物的见闻中,而实应归结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历史鉴戒中。”这里的“历史鉴戒”也就是聂绀弩所道出的南京政治大失败的玄机所在:“南京是中国的首都,然而是腐化的首都,不足以领导全国抗战的首都。”
  1999年,伍杰、王建辉遴选当代中国“书评三十家”,并编选《书评三十家》(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只选五十岁以下的在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三十位”,徐雁先生名列我国当代三十位书评队伍中的代表作家之一。《书房文影》是其继《秋禾书话》、《雁斋书灯录》之后的又一部读书随笔。共收文六十五篇,分别编排在“怀旧书房”、“艺文印象”和“访书屐痕”三辑中,是作者近三四年来首次较为自觉地运用印象批评的方法来读评图籍的一部文集。作者在《后记》中说:“在中国并不漫长的书评史上,‘批评是一种判断’的观念曾经甚嚣尘上,而‘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他要公正,同时(以)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李健吾语)一调却不弹已久。这对于我们的书评文坛来说,是遗憾的。”
  《书房文影》,徐雁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28.00元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
期刊
对古代典制的研究者来说,每次填报各种社科基金的项目申请表,那栏“该课题的现实意义”最是恼人。所谓“现实意义”,应指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积极作用,因为如果不是对“当前”,就不够“现实”;不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可以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充数;不是“积极作用”,难道竟是帮倒忙不成?这些要件摞在一起以后,不难推知仅此一栏,已足令申报者旬月踟蹰。邹昌林以往是怎么填写此栏的,我从未问过,现在要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愈益深入,其评价且愈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有一种观点颇受一些研究者青睐,就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将原本安宁地生活于大一统皇权下的民众,推入军阀混战痛苦的深渊……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专著及文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史实的依据不够扎实,因而其结论不够客观。这几年,我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中,都有对于清末民初
期刊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少时读书大都不明就里,但毛泽东的这一句倒以为是懂得的:陶渊明算什么呢,他不过幻想着世外桃花源。直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梦想成真,农民才生活耕作于桃花源里。可惜,小时不懂也罢,懂了的反而成为驱之不去的梦魇,带来难抑的愤怒。当然,这不影响去读陶令,不影响品味这个久已作古的人的生存及其一直受人称道的:“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从中可察
期刊
汪敬虞先生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发表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文中,对辛亥革命前夜近代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现象作了精辟论述,这篇文章体现了汪先生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一个著名论断: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汪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由作者收入《汪敬虞集》,他的著名论断,也体现在文集之中本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研究文选之一种。  《汪敬虞集》是我请缨责编的,因为我仰
期刊
近几年,无论思想和学术,人们热衷于谈论“问题意识”,对“问题史”的梳理成为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脉络,甚至是一条基础性脉络。但是真的要在这种梳理的基础上寻得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近青年学者杨念群通过对中国史研究界“问题意识”的演变的清理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异域理论的引进,提出建构中国式“中层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杨念群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建设如何,“中层理论”作为实际上已经
期刊
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漫画杂文集《思海撷浪》,此书采取微型杂文与命题漫画相组合的方式,一“杂”一“漫”,一画一文,优势互补,别开生面。  《思海撷浪》包括六大篇306幅作品,采取图文对照的形式,涉及政风之腐、世风之污、成规之陋、积习之弊,关注国运民瘼,充满思辨色彩。作者之一——符号先生曾任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身居尊位而酷爱杂文,公干之余静观肃思,褒贬臧否,文近旨远,实属难能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世纪。在这个多变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开始受到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强烈冲击。遗传工程裹挟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呼啸而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目瞪口呆的人们面前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农牧业、食品工业、能源开发、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新世界中,遗传工程散发出神奇的力量:如果将它应用于农业,就可以培育出高产量、高营养、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等诸
期刊
《古唐诗合解》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凡16卷,其中古诗4卷,唐诗12卷,作者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尧衢。前不久,是书的唐诗部分经单小青、詹福瑞先生点校,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总集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晋代杜预的《善文》和挚虞的《文章流别》。从《隋书》到《四库总目》均以后者为先,骆宏凯于此有所驳正,云:“最初选集列代之文以成一书者,当自晋杜预之《善文》始。……《隋志》列挚虞《文章
期刊
5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版,刊有施康强先生的一篇随笔,题为《水绘园后人》,其实“水绘园”后人甚多,他只论及了舒湮先生与《微生断梦》一书,文后说“人生如梦,……全书的线形叙述止于建国前夕,作者勉力写到这里,没有精力续写他的坎坷的后半生,所以,他留给我们的只是‘断梦’”。  施先生是国内的知名学者,我素所心仪,案头还存有他的一本著作。但在这件事上,看来他不悉内情,我不揣浅陋披露一段掌故,免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