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zheg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可以说培养创新意识是教育终极目标的体现,人类只有不断创新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把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营造心理安全与自由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充 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二、提供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最佳时空
  自主学习的直接表现是个性的张扬。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的要求,能够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时,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才能开发出来。但是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主动探究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例如:在复习函数及其图像一章时,笔者写出了四个问题:“你认为函数及其图像一章中,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些方法最好?请你画出知识结构图,以上三点可在结构图中体现出来。”在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给学生按照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这就解决了能否学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哪些方法最好,这就让学生去确定自己应该怎么学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组织知识结构图,这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表现为学习是独立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因此,学生的个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学生除了组织四种不同的知识结构图外,还有别的方式,这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评价自己结构图的优点时,得出了利用图像来记忆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和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即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讲的,是学生自己体会出来的。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个性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
  三、允许学生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维的碰撞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对于中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对新课程材料、理念的组织、创新内容体系、内容呈现、数学思想方法、教与学的方式、展开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本案针对初中数学作业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设计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作业创新 方法对策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注重程度也不断增强。但对于数学作业的问题造成了忽视。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根据调查,我国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等不良现象存在,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文首先探讨我国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给学生多留一点自主的空间。本文主要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几项措施。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学习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
研究表明短周期速生材意大利杨APMP制浆工艺是一种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用序列活性污泥法和混凝法组合技术处理该种废水,可达到国家GB3544-92二级或一级排放标准。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管理学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形势的一个迫切需求。对建筑企业来讲,在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每天要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对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高效的处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
期刊
本文对视觉和超声信息的融合与机器人的伺服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视觉和多超声传感器信息的融合确定了工作平面上的物体在空间的位姿,并结合机器人的伺服控制选择了物体的特征
您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和新闻报道的领域。 1、您怎样看待女性从事新闻工作? 2、您对自己参加新闻工作以来的工作情况、业绩有何评价?您参加过
前几天在路上巧遇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问他近来可好?他耸耸肩:“最近工作很无聊,每天上班的步伐越来越沉重,这两天正在想自己到底怎么了,国内工作的斗志到哪儿去了?”rn上班
H·11648麻在广西适应性研究刘明举,崔明显(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宁530001)前言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AgayeHybridNo·11648,简体为H·11648麻)是一种热带天然硬质纤维作物,拉力强、耐海水,是军需民用的一种重要物资... H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教师,该如何站好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呢?首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挑战教师对传统知识体系的习惯,挑战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其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机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中不适当的思想,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