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形象地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比作散落的珍珠,她說:"只有根据珍珠的色泽、颜色、大小等把它们穿起来,才能穿成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串珠织网,自主梳理建构,融汇提升,将知识形成一个个"板块",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吴老师所说的"穿成项链"。为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总复习如何能够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一、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上去关注发展,提升能力。当然,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空谈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切实际的。
1、 立足基础,融汇提升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鼓励学生去探索的情景,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复习整理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欢快的游戏、动态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激烈的比赛等,都会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主动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复习,在复习中发展。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这一"板块'知识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请你当小设计师,测量出学校其中一块边角地面积,画出草图,计算其面积,并设计美化校园方案,比如在边角地铺上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瓷砖?以每块瓷砖0.5元的价格计算,需要多少钱?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既复习和加深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立足基础,融汇提升。
2、自主梳理,有效建构
要有效地进行数学总复习课,就应该有一个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过程,将平时所学点状或块状的知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相互渗透,力求纵向串成线,横向联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而这时,教师却往往喜欢把知识点设计得细小一些,通过师生互动,你来我往,边答边板书。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问题范围可以大一些,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复习平面图形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并选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发现,有的小组采用提纲式,有的小组采用表格式,有的小组采用对比式......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学生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点、线、面知识整理得"滴水不漏",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在这样开放性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从"开放"走向"有序",从而有效地建构起这类知识的网络体系,获得深刻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能。二、扎实灵动,创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总复习中还应注意结合有关的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对实现上述目标的复习课程。1、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进行章节复习,可引导学生学会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首先列出所有需要复习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进行归类排队,最后用数字编号。这样做能使学生懂得怎样把本章节所学知识由薄到厚,实现厚与薄的相互转化。如:"数的整除"的复习,把主要知识编码为"1234",即一个基础:整除的概念;两个判定: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标准,判定互质数的标准;三个特征: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四个异同: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因数和质因数、质数和互质数的异同。这样通过转化,条块清晰,省略许多不必要的分析说明,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也体现了把知识穿成珍贵"项链"的效果。
2、全面汇总--善于类化。根据各章节知识点,从不同角度,通过对比和筛选,列出重点和难点,做出全面的汇总,是我们复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分类归档,并集中力量解决同类问题中的重难点问题,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是块状化(分类),再是系统化(汇总),即是吴老师所说的"只有根据珍珠的色泽、颜色、大小等把它们穿起来,才能穿成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3、解题思路--善于优化。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一般、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题目,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反映课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有意识地在原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等。
复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上下功夫。
三、关注差异,全体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学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个性差异,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这也是总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根据本人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通常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学习态度上的差异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
1、知识基础上的差异。对于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我通过引导学生的自行深入地分析了解,让学生找出知识链上的"脱节"点和知识网络上的"漏洞",组织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地找策略,互帮互助,查漏补缺,整体推进。
2、学习态度、习惯上的差异。对于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家校配合等途径,促使学生习惯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差异,我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平时作业练习严格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至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我更是静下心来,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其中同伴互助是一个较好的辅导方式,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帮助和鼓励,多让他们体验进步和成功,帮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跟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总之,通过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上去关注发展,提升能力。当然,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空谈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切实际的。
1、 立足基础,融汇提升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鼓励学生去探索的情景,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复习整理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欢快的游戏、动态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激烈的比赛等,都会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主动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复习,在复习中发展。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这一"板块'知识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请你当小设计师,测量出学校其中一块边角地面积,画出草图,计算其面积,并设计美化校园方案,比如在边角地铺上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瓷砖?以每块瓷砖0.5元的价格计算,需要多少钱?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既复习和加深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立足基础,融汇提升。
2、自主梳理,有效建构
要有效地进行数学总复习课,就应该有一个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过程,将平时所学点状或块状的知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相互渗透,力求纵向串成线,横向联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而这时,教师却往往喜欢把知识点设计得细小一些,通过师生互动,你来我往,边答边板书。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问题范围可以大一些,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复习平面图形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并选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发现,有的小组采用提纲式,有的小组采用表格式,有的小组采用对比式......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学生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点、线、面知识整理得"滴水不漏",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在这样开放性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从"开放"走向"有序",从而有效地建构起这类知识的网络体系,获得深刻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能。二、扎实灵动,创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总复习中还应注意结合有关的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对实现上述目标的复习课程。1、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进行章节复习,可引导学生学会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首先列出所有需要复习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进行归类排队,最后用数字编号。这样做能使学生懂得怎样把本章节所学知识由薄到厚,实现厚与薄的相互转化。如:"数的整除"的复习,把主要知识编码为"1234",即一个基础:整除的概念;两个判定: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标准,判定互质数的标准;三个特征: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四个异同: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因数和质因数、质数和互质数的异同。这样通过转化,条块清晰,省略许多不必要的分析说明,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也体现了把知识穿成珍贵"项链"的效果。
2、全面汇总--善于类化。根据各章节知识点,从不同角度,通过对比和筛选,列出重点和难点,做出全面的汇总,是我们复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分类归档,并集中力量解决同类问题中的重难点问题,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是块状化(分类),再是系统化(汇总),即是吴老师所说的"只有根据珍珠的色泽、颜色、大小等把它们穿起来,才能穿成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3、解题思路--善于优化。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一般、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题目,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反映课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有意识地在原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等。
复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上下功夫。
三、关注差异,全体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学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个性差异,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这也是总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根据本人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通常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学习态度上的差异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
1、知识基础上的差异。对于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我通过引导学生的自行深入地分析了解,让学生找出知识链上的"脱节"点和知识网络上的"漏洞",组织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地找策略,互帮互助,查漏补缺,整体推进。
2、学习态度、习惯上的差异。对于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家校配合等途径,促使学生习惯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差异,我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平时作业练习严格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至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我更是静下心来,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其中同伴互助是一个较好的辅导方式,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帮助和鼓励,多让他们体验进步和成功,帮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跟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总之,通过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