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1895年至今,电影诞生已经120年。百余年间世界各地制作了无数的优秀影片,也成就了非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中国电影从1905到今天也已经走过110年的时光。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们执着的坚持电影艺术,积极传承、创新和推动。当今活跃在中国影坛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相比较第一代导演,无论是拍摄题材处理还是电影技术技巧应用,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及进步,但第一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诞生和发扬依旧是功不可没。他们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勇士,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
关键词:电影;导演;拓荒者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自己的电影《定军山》,同时也迎来了中国人民对于电影拍摄与制作空前的热潮。第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邵醉翁、杨小仲等。但这导演们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踏实创作的精神使得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按照时代划分,把这一时代的导演们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同时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形象和贴切的称谓:“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本文将对第一代导演的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更多的电影爱好者可以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中国电影初期阶段的情况及拓荒者们和他们的一些作品。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概述
郑正秋、张石川、邵醉翁、杨小仲、任彭年、洪深、何非光、史东山,这些第一代导演的名字想必我们并不太陌生。只是在商业电影发达与经济迅猛进步的今天,我们过于经常的看到张艺谋、陈凯歌、宁浩、陆川等第五、六代导演的電影作品,而忽略了第一代导演们曾经的存在与辉煌。回顾过去,正是这帮拓荒者拉开了中国电影诞生与发展的巨幕。提到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当属郑正秋和张石川最为出名。郑正秋,祖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他早早看到了朝廷腐败和民众苦难等方面,主张改良旧戏,提倡发展新剧,并很大程度上开发了电影的教化功能。他的电影宗旨是以正剧为主,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张石川是浙江宁波人,少年丧父,后随其舅父到上海投资生意,在上海经商过程中步入电影事业,成为导演和电影事业家,一生共拍摄了150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代导演和中国电影起步发展的中坚人物。上世纪初的上海,各种国际新事物聚集于此,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上海都从不排斥,同时还给予了它们茁壮成长的空间。到20年代末期,上海形成了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三足鼎立的繁盛局面,并招揽了活跃在当时的各位大导演和演员,他们均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带领中国电影扬帆起航。
二、中国电影拓荒者的作品分析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在上海联手拍摄了一部电影《难夫难妻》,这部影片虽然是短片,但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的丑恶习俗为题材,很直观的抨击了旧社会陋俗,让人们正视了这种现象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影片直白的反映出封建婚姻制度下男女的可怜、可笑与可悲,使观众深刻的感受到电影除了娱乐之外,还具有的改良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思想的教育意义。这部影片被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第一代导演们的作品的电影艺术价值已经专业技巧较今日来看是有明显欠缺的。当时的影片只有几个简单的场景,镜头个数也不超过100个,现场布景简陋,采用散点布光,虽尽可能的去追求清晰的画面画质,但技术技巧的匮乏使之缺少敏感层次,甚至有时候忘记区分昼夜。但拓荒者们仍然在镜头的设计中做出了一些较好的尝试和实践,比如尝试使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拍摄方法,在特写与中景之间相互切换,摄影机左右和前后的推拉运动,以表现场面和景深的变化,借助演员的动作和现场的调度来制造空间感,这些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也为后辈电影人们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指导思想。于此同时,拓荒者们开创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几种影片风格流派,如大中华百合公司制作的一类电影风格——欧化派,他们尝试向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流派所靠拢,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武侠片、古装片、神怪片等风格流派。随着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的产生,中国电影的创作思想也较旧戏创作思路有了思想上的解放与本质的飞跃,到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事业已发展的非常稳健。
三、中国电影拓荒者的选题风格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大量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往往是在生活中取材过来后再创作成电影文学剧本的。那么在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拓荒者们又是怎样选择剧本题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育问题和遗产问题在经济大发展中是比较受创作者所关注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作品《孤儿救祖记》正是这类题材;关爱妇女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也是他们热衷的题材,如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歌女红牡丹》;还有理想爱情与残酷社会现状的对比与反思,也成为那时电影剧本创作的主流,如电影《玉梨魂》。总之当时的电影故事选题基本上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去思索伦理道德,改良思想进步,提倡同情弱者,让观众学会批判,建立完整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等。
四、总结
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奠基者,第一代导演用他们单薄的肩背扛起了中国电影探索阶段的大旗。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舞台戏剧的基础上,关注民生和社会现状,吸收欧洲和本民族的艺术所长,结合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真真正正的去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去探索和拼搏了一次。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是非常伟大的,作为后辈晚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珍惜第一导演和电影拓荒者们为我们开辟的中国电影大道,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让中国电影更好的得以传承发展,更稳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光幻影一百年[J].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2]乔治·萨杜尔(法).电影艺术史[D].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金正阳,讲师,硕士研究生,国家高级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教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电影;导演;拓荒者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自己的电影《定军山》,同时也迎来了中国人民对于电影拍摄与制作空前的热潮。第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邵醉翁、杨小仲等。但这导演们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踏实创作的精神使得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按照时代划分,把这一时代的导演们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同时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形象和贴切的称谓:“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本文将对第一代导演的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更多的电影爱好者可以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中国电影初期阶段的情况及拓荒者们和他们的一些作品。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概述
郑正秋、张石川、邵醉翁、杨小仲、任彭年、洪深、何非光、史东山,这些第一代导演的名字想必我们并不太陌生。只是在商业电影发达与经济迅猛进步的今天,我们过于经常的看到张艺谋、陈凯歌、宁浩、陆川等第五、六代导演的電影作品,而忽略了第一代导演们曾经的存在与辉煌。回顾过去,正是这帮拓荒者拉开了中国电影诞生与发展的巨幕。提到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当属郑正秋和张石川最为出名。郑正秋,祖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他早早看到了朝廷腐败和民众苦难等方面,主张改良旧戏,提倡发展新剧,并很大程度上开发了电影的教化功能。他的电影宗旨是以正剧为主,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张石川是浙江宁波人,少年丧父,后随其舅父到上海投资生意,在上海经商过程中步入电影事业,成为导演和电影事业家,一生共拍摄了150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代导演和中国电影起步发展的中坚人物。上世纪初的上海,各种国际新事物聚集于此,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上海都从不排斥,同时还给予了它们茁壮成长的空间。到20年代末期,上海形成了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三足鼎立的繁盛局面,并招揽了活跃在当时的各位大导演和演员,他们均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带领中国电影扬帆起航。
二、中国电影拓荒者的作品分析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在上海联手拍摄了一部电影《难夫难妻》,这部影片虽然是短片,但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的丑恶习俗为题材,很直观的抨击了旧社会陋俗,让人们正视了这种现象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影片直白的反映出封建婚姻制度下男女的可怜、可笑与可悲,使观众深刻的感受到电影除了娱乐之外,还具有的改良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思想的教育意义。这部影片被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第一代导演们的作品的电影艺术价值已经专业技巧较今日来看是有明显欠缺的。当时的影片只有几个简单的场景,镜头个数也不超过100个,现场布景简陋,采用散点布光,虽尽可能的去追求清晰的画面画质,但技术技巧的匮乏使之缺少敏感层次,甚至有时候忘记区分昼夜。但拓荒者们仍然在镜头的设计中做出了一些较好的尝试和实践,比如尝试使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拍摄方法,在特写与中景之间相互切换,摄影机左右和前后的推拉运动,以表现场面和景深的变化,借助演员的动作和现场的调度来制造空间感,这些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也为后辈电影人们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指导思想。于此同时,拓荒者们开创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几种影片风格流派,如大中华百合公司制作的一类电影风格——欧化派,他们尝试向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流派所靠拢,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武侠片、古装片、神怪片等风格流派。随着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的产生,中国电影的创作思想也较旧戏创作思路有了思想上的解放与本质的飞跃,到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事业已发展的非常稳健。
三、中国电影拓荒者的选题风格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大量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往往是在生活中取材过来后再创作成电影文学剧本的。那么在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拓荒者们又是怎样选择剧本题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育问题和遗产问题在经济大发展中是比较受创作者所关注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作品《孤儿救祖记》正是这类题材;关爱妇女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也是他们热衷的题材,如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歌女红牡丹》;还有理想爱情与残酷社会现状的对比与反思,也成为那时电影剧本创作的主流,如电影《玉梨魂》。总之当时的电影故事选题基本上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去思索伦理道德,改良思想进步,提倡同情弱者,让观众学会批判,建立完整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等。
四、总结
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奠基者,第一代导演用他们单薄的肩背扛起了中国电影探索阶段的大旗。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舞台戏剧的基础上,关注民生和社会现状,吸收欧洲和本民族的艺术所长,结合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真真正正的去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去探索和拼搏了一次。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是非常伟大的,作为后辈晚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珍惜第一导演和电影拓荒者们为我们开辟的中国电影大道,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让中国电影更好的得以传承发展,更稳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光幻影一百年[J].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2]乔治·萨杜尔(法).电影艺术史[D].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金正阳,讲师,硕士研究生,国家高级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