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之切,悟之深——读沈洽先生两篇文章有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有感必有悟,人生处处皆感悟。在此笔者所要谈的感悟是就学习而言,通过对沈洽先生两篇文章的学习——1994年的《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和1995年的《“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这里简称《融入与跳出》)。感之切,悟之深,这是原本一词的“感悟”,在此笔者把其分开而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此文,“切”在本文中笔者把其理解为真切,是通过对以上两篇文章真实而又确切的感受,以此而悟之深,并受益匪浅,所以,笔者在此文章中除了简要的先概括一下沈先生以上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外,重点还是自身的感悟之情。
  【关键词】:感悟;国乐思想;融入与跳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在于生存。生存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权利,因为只有生存,人的生命才能不断的延续下去。但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生存却变成了每个人最奢望的一件事。除此之外,人们根本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其他的任何东西,心中只有一个词那就是“生存”。而现在,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的,在人类所需的金字塔最底层的生存已不再是人类最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想要追求更高的东西——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从何而来,是从我们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觉悟以及不断的思考,以此来不断充实着我们的大脑而来,这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生最终的价值追求。
  一
  1994年沈洽先生发表《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这篇文章主要以当时三种音乐思潮为主展开论述:国粹主义、全盘西化和中西融合。二十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是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分不开的。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期。由隆裕皇后签署并颁布的皇帝退位诏书,标志着清王朝的结束,西方的枪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等等,在这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无论是人们的思想文化还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甚至包括我们的国乐都在发生着变化。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做好手边的事情”,我想这也许就是“国粹主义”最初的想法吧。当西方的因素强行进入中国以后,我们当时并不知晓此物是好是坏,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谓的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相反的有保守派就必然会有反对派,在反对派者看来,他们要全盘西化,认为西方一切都是好的。这两条路是两个极端,必然是不好走的。因此,又有人提出了一条路中西融合之路,这条路就前两条路而言明显是中间路线。但是,想要在这条中间路线上真正行走时却也并不轻松。
  在我看来,国粹主义事实上是在国门被打开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以后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就全盘西化而言,我们也不能完全就字面意思来做机械理解。拿现在来讲,即使我们从小受西方艺术的熏陶,也未必能够真正像西方人一样,以西方人的思维去欣赏歌剧,即使有也是少数,更何况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背景下。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意外出了车祸,在抢救的过程中因失血过多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所以在整个手术的过程中,这人的体内在不断的输入外来的血液,以至于到最后身体里流淌的原本属于自己的血液已不存在。但这样的结果就是: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名字还是原来的那个名字,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已不是实质性的那个“他”了,因为名字和形象只是他的外在,而他的内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已经和原来几乎不同了,也许是全新的血液。因此,表面上我们的国乐还是国乐,但实质上是被西化了的“国乐”。用西方的创作理念加上中国的元素创作出来的音乐,就被认为是全盘西化的音乐,作曲家李焕之先生所创作的《春节序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说我们不能全盘西化,可这条路从二十世纪提出至今就一直影响着我们。如今我们在音乐学习上说是走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可实质上学习音乐的人心里都清楚,我们基本上是在按着西方的音乐教育路子在走,就像沈先生在文中所讲“事实上造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中国人要学习中国音乐,却必须先学习好西方人的音乐语法!其逻辑之奇怪,就像‘中国人要学好中文,就必须先学好英文语法’”[1]所以,就全盘西化来讲,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出这已变了味儿的“中国音乐”。
  既然以上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而我们又不能眼看着我们自己的音乐慢慢走向消亡,于是中西融合的主张就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刘天华(国乐改进社)。有关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的,反过来,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2]从这段文字中能够明显的感受出,在当时国乐所处的背景下,且不说发展,也许只是单纯的生存就很困难,所以只能、也是必须中西融合。可融合又谈何容易,二者的融合本应是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可照杨荫浏先生的话,“当时的背景是“西强”“中弱”,这是种“畸形”的现象”。[3]所以,在西强中弱的背景下融合,其结果可想而知。中西的融合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并成为一种主流因素存在,这种影响就现在来看是深远的,甚至是“可怕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学习,无疑都是西方的,而我们中国传统的记谱方法、符号又有多少人熟知甚至知晓?也许这种现象从中西融合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让西方的思想艺术在中国的音乐中做到一个中西平等的融合,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到,那现在的我们是很有可能做到的,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二
  《融入与跳出》是1995年沈先生发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看问题不同的视点。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要以局内人“融入”和局外人“跳出”的角度来思维和判断。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篇教我们如何更好学习的方法论。局内人和局外人有两种文化背景,一是二者所属不同的人文圈子;二是二者属于同一人文圈子。就此以沈先生在文中所举的例子来解释,图一是指所属不同人文圈子的音乐家,A代表对中国传统戏曲了解的音乐家,B代表有着良好西方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图一:
  注:虽A、B都是音乐家,但是,他们是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因此,所属的人文圈子自然是各自独立的。就A而言,A是局内人,那B就是A的局外人;就B而言,B是局内人,那A就是B的局外人。
  图二所指,两人同属一个人文圈子,一位从小在民间学习音乐,一位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学习音乐,
  图二:
  注:C和D是同属一个人文圈子,大家都是一个圈子学习音乐的人,D是民间学习音乐的人,C是音乐院校的人,就D而言,D自身是局内人,C就成了局外人;就C而言,C自身是局内人,D就成局外人。
  由此可见,所属的人文圈子很关键,我们不能以个人的“有色眼镜”来做出所谓的评判。
  融入和跳出是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融入其中用局内人的视角去思考、去提问,同时,又要从局内人的视角中跳出来,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再次审视这个问题,有如“登高望远”,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再是单一或是片面的。
  三
  自二十世纪国乐的这条大道上出现三岔路口时——国粹主义、全盘西化和中西融合,就此便注定了中国的音乐在今后漫长的道路中不再是平坦、也不再是自由的。我们虽然不赞成全盘西化,提倡中西融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还是要接受西方的理念学习西方的音乐思想。不过这里不同的是,前者对西方的学习是本着不情愿且又无奈之下的选择,而后者的学习是建立在彼此双方处于一种平等情况下的融合,两者的不同也必然注定了结果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两条路是走不通的,也只能选择中西融合,这种西强中弱的融合其影响是强大的,强大到从融合的那一刻起至今影响着我们,甚至渗入到每一个学习音乐人的思想中,这种渗透是“可怕的”。就像沈先生在他的《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中提到的我们对此已经有觉悟了,我们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在我们对自己国家传统音乐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对西方的理论观念不再从头到脚彻底崇拜而是我们有了觉悟、有了主见,这一点是很难得的。有了觉悟我们必然是要采取行动的,其中一点就如文章中所说我们要建立“中国传统音乐基因库”,要知道这并非容易,即使不易我们还是要坚持的做下去。一个国家无论是哪方面的“基因库”都对这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举一个姚艺君教授曾说过的例子:我们的邻国——韩国,不管是从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那都是和我们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保护很是重视。韩国人的饮食文化是很讲究的,在他们的餐桌上有这样一道菜——泡菜,韩国人喜欢吃泡菜,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腌制各式各样的泡菜,对于这些也是我们众人皆知的。在我们看来这无非就是一道爽口的开胃菜,但就是这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菜,在韩国就被誉为是一种文化,一种名叫“泡菜”的饮食文化。韩国人为了把自己国家的这种“泡菜”文化传承下去,还建立了所谓的“泡菜博物馆”,并且还有当地的老师带领着学生去学习参观。也许这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韩国人而言,这也是他们“别样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让一代一代的孩子们知道并了解,任何一种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
  有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说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表面,或是在短暂的相处之后就对此人妄下结论,这样的结果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只能说不全面。同样的,在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每个字我们也许都认识,连在一起我们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这样从头到尾读下来,认为这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都已晓得。先不说这样的结论如何,同样是这篇文章,我们换一个人来读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和前者有所不同。后者在看这同一篇文章的时候,除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站在作者的思想上来看待这篇文章以外,他还会跳出来,站在文章思想外面再次来思考这篇文章,这也就是沈先生所讲的融入与跳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换位思考,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样太过于局限,以至于顾及不到别人的感受。对待事物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要从局部到整体,在由整体到局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其结果才能算是“完美”。
  沈先生的《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和《融入与跳出》这两篇文章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真切,同时在导师的指导学习下对中国国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感悟。更为重要的是我从此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会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良多。
  注释:
  [1]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音乐研究。
  [2]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第1页。
  [3]同上,第35页。
  参考文献:
  [1]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音乐研究,1994,(06).
  [2]沈洽,《“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 音乐研究,1995(06).
  [3]乔建中主编,《中国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03).
其他文献
《印谱》是一本从纸张到工艺升华你工艺策略的工具书。它通过大量实例的呈现让读者更直观的了解印刷工艺知识。本着“看的见、摸得着”的原则,在工艺实践中为设计师和印刷技师提供相互沟通的依据,以及从视觉设计师角度如何看待印刷工艺和从印刷专业角度提出怎样的创意设计要求。《印谱》从对纸张的考究以及各种印刷工艺的介绍,不仅使平面设计和工艺制作如虎添翼,更为我们带来了超越视觉的美的展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纸
期刊
【摘要】:宗白华音乐美学思想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从来都不仅仅限定在对音乐专业技巧方面上的探讨,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对中国传统哲学、艺术、文化精神等的深入体会。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切艺术趋向于音乐、音乐的“节奏化”和音乐表征生命境界。  【关键词】:宗白华;音乐美学;艺术;节奏;生命境界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中国
期刊
【摘要】:本文以皮尔斯符号学为依托,尝试发掘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符号下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以期寻找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符号语言体系。  【关键词】:皮尔斯;符号学;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  海德格尔认为现时代就是“世界图像时代”。视觉艺术在当今时代因为图像技术上的进步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就使得人们对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解读需求大大增加。符号学作为一门阐释性的学科,也就成为了人们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期刊
【摘要】:“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意即我们所说的留白。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 
期刊
【摘要】:文本类型理论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关注。纽马克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之后,更多的学者丰富了该理论。但是网络新闻翻译方面的应用还十分欠缺,需要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本类型;纽马克;“双语新闻”  一、前言  彼特·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分为表达文本、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又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该理论适用于分析实用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覆
期刊
【摘要】:19世纪的法国艺术家米勒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重要代表,米勒绘画艺术所承载的现实主义思想观念,在人类社会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这种方式正体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关怀,对人在命运中不断的追求和抗争的关切。米勒用尽毕生的经历追求的真实情感,用纯朴的语言把平凡劳动者的神灵写进了绘画中。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  一、米勒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回顾米勒的绘画生涯,
期刊
【摘要】: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入第一个理性主义的新时期,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有了儒家“仁”“礼”作为粘合剂,装饰美术与上古神话、政治、刑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始终联系得很紧密。艺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政治文化相关联,把握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分析其与装饰美术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先秦;儒家文化;理性;礼;装饰  所谓“先秦”,通常指秦朝以前,主要是春秋、战国,是中国
期刊
【摘要】:欧洲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主题建构和文化诉求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与美国动画、日本动画有着风格上的差异。目前国内研究对欧洲动画电影主要集中在产业模式和主题选择两方面,对欧洲动画电影的英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对欧洲动画电影的英雄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对欧洲动画电影英雄人物塑造方法的具体探究,了解其塑造英雄形象成功的方法,并将其置于与美国、日本动画中的英雄形象的比较视野下,从而梳理出欧洲动画
期刊
【摘要】:狐狸生性狡猾,昼伏夜出,性格诡异,逐渐在汉代以后被妖化。在文学 世界中,“狐”与“胡”的关系也值得深入挖掘。唐代是异域文化进入中土的高峰,西域胡人惊叹于唐王朝的雄厚国力,纷纷来到中土交流、学习、经商,在唐传奇中留下了大量痕迹。文学作品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任氏传》中的狐女很可能是从西域来到中原的胡女,她的外貌着装以及表现出来的生活习惯与胡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悲剧命运也和当时的文化冲突和
期刊
【摘要】:综合绘画是高校美术专业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更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在现代美术创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绘画创作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综合绘画;美术教育;教学;艺术创作  一、综合绘画在教学中的价值  “美术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鲁迅先生认为美术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并发展,是因为它的存在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