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何谓“儿童立场”?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阐释,于永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在他的课例中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尊重,对语文的理解。潜心阅读于老师的课例,总能感受到于老师鲜明的儿童的立场,于老师将语文学科本体性、实践独特性与儿童主体性需要有机融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
[关键词]语文学科;儿童立场;营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84-02
“儿童立场”是于永正老师坚守并践行的教学理念,何谓“儿童立场”?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阐释,于永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在他的课例中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尊重,对语文的理解。潜心阅读于老师的课例,总能感受到于老师鲜明的儿童立场,于老师将语文学科本体性、实践独特性与儿童主体性需要有机融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笔者现以《认识苹果》为例,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儿童立场”的。
《认识苹果》是于永正老师设计的系列教学活动,共分五个课时,分别是“写保证书、转述通知”“参观果园”“为苹果写说明,练习讲解”“写海报”及“写照片说明和新闻报道”。整个活动以“寓于活动中的说写训练”为主要目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说到作文,很多学生会皱起眉头,作文,对学生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是个不知从何下手的方程式。可为什么在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上,在《认识苹果》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积极踊跃,主动要求写保证书、设计海报、写照片说明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于老师对儿童的了解、尊重与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唤醒了学生主动表达的内驱力。于老师深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进行了活动设计。从教学伊始先告诉学生要带领大家参观果园,但果园的工作人员对同学们有点不放心,再到于老师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主动提出写保证书,学生都是在“我要写”“我要说”的状态下积极写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言而喻。
有人说于老师就像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这位使者担负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使命。只有准确认识到学生的学情,教师才能完成使者的任务。学情是于老师设计课程的起点。我们可以比较于老师在处理“写保证书”“写海报”和“写照片说明”三个教学目标时截然不同的方法。“写保证书”时让学生先放手去写,教师只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开头”“格式”等方面做提醒;“写海报”则是教师先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海报,再强调写作格式及要求;而“写照片说明”则是联系着通讯报道的写法在比较中掌握技巧。
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于老师对学生写作学情的精准把握。学生在进入写作学习之前,对于写作并非一无所知。在母语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学生以前已经对“海报”“保证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写“照片说明”大都是第一次碰到,针对学生这些已有的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于老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写作前的先有知识状态、知晓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在学生需要的地方给予有力地支持,这正是“儿童立场”的体现与表达方式。
关于写作情境,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创设,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积极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确实,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进行情境的设置,是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法的有效手段。反思自己的课堂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很多教师采用搞搞活动、聊聊想法然后再写写作文的方法。但于老师创设的写作情境不同,于老师设计的是基于真实生活的写作学习任务情境。从带领参观果园到举行展览会介绍成果,发表活动成果,这些设计均有具体明确的写作目标、读者对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的真实交际功能。
更巧妙的是,于老师营造的“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更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我表达的平台。例如,于老师安排学生练习讲解,讲解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学校其他班级的同学,讲解的目的也清楚明白:那就是同学们说的“买苹果不要上当了”“认识常见的几种苹果”。有了明确的对象和目的,这样的讲解自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于老师设计的写作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吻合的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写作情境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真实意义,真正落实了“儿童立场”。
写作教学中“儿童立场”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表现更为突出,在此课程的设计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选取支架——根据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支架
在保证书、海报、通讯报道等写作任务中,于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选取不同的写作支架进行助学。当学生对“海报”有零散经验,不太确定时,教师设计策略支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看例子指导学生写作;当学生对“写照片说明”不甚清楚时,于老师就提供概念支架,讲清写作的具体要求。这些支架的选择是有的放矢的,自然效果非常显著。这也让我想到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仅仅靠例文教学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因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综合各类写作知识要素浑然一体的综合体。作為教师,我没有从中分解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出最需要的“支架”,自然效果不尽如人意。
2.出示支架——在学生困难的地方放慢脚步
我们不妨再来品味这个片段。
师:我们班决定本周六举办苹果展览,展出的时候,每种苹果前面还要放一张“说明”,不然人家怎么知道什么苹果,怎么了解它的特点呢?怎样写“说明”呢?……第一行当中,先写上苹果的名称。下面分项写,可以从形状、颜色、品质、类别、成熟期等方面入手。一定要把特点写清楚让参观的人一看就明白。
师:为了举办苹果展览,我们写了“说明”,练习讲解。当讲解员是不容易的,要求能把展品分特点讲得明明白白,还有做到彬彬有礼、热情大方……
写说明、练讲解,于老师用了两个课时。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值得思考。因为这是教师在出示支架后,学生遇到困难需要突破的地方。只有经过这样的指导、训练,学生才会记得住。这种放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作文具有可教性。与此相反,我们的很多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写作知识后,最终却尴尬地发现学生依旧写不出稍微通顺的一段话。因为我们没有像于老师这样让学生“运用知识”,而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3.运用支架——辅以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内化
阅读《认识苹果》的课例,我们可以发现,每出示支架后,于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对于重要的知识或写作方法,于老师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就了事的,而是重锤敲击,反复落实。这种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有变化的推进。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儿童立场的核心是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只有像于老师这样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有了鲜明的儿童立场,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这些,正是源于对儿童的了解和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要不断修炼的地方。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语文学科;儿童立场;营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84-02
“儿童立场”是于永正老师坚守并践行的教学理念,何谓“儿童立场”?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阐释,于永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在他的课例中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尊重,对语文的理解。潜心阅读于老师的课例,总能感受到于老师鲜明的儿童立场,于老师将语文学科本体性、实践独特性与儿童主体性需要有机融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笔者现以《认识苹果》为例,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儿童立场”的。
《认识苹果》是于永正老师设计的系列教学活动,共分五个课时,分别是“写保证书、转述通知”“参观果园”“为苹果写说明,练习讲解”“写海报”及“写照片说明和新闻报道”。整个活动以“寓于活动中的说写训练”为主要目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一、激发儿童写作动机
说到作文,很多学生会皱起眉头,作文,对学生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是个不知从何下手的方程式。可为什么在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上,在《认识苹果》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积极踊跃,主动要求写保证书、设计海报、写照片说明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于老师对儿童的了解、尊重与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唤醒了学生主动表达的内驱力。于老师深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进行了活动设计。从教学伊始先告诉学生要带领大家参观果园,但果园的工作人员对同学们有点不放心,再到于老师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主动提出写保证书,学生都是在“我要写”“我要说”的状态下积极写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二、关注儿童写作学情
有人说于老师就像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这位使者担负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使命。只有准确认识到学生的学情,教师才能完成使者的任务。学情是于老师设计课程的起点。我们可以比较于老师在处理“写保证书”“写海报”和“写照片说明”三个教学目标时截然不同的方法。“写保证书”时让学生先放手去写,教师只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开头”“格式”等方面做提醒;“写海报”则是教师先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海报,再强调写作格式及要求;而“写照片说明”则是联系着通讯报道的写法在比较中掌握技巧。
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于老师对学生写作学情的精准把握。学生在进入写作学习之前,对于写作并非一无所知。在母语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学生以前已经对“海报”“保证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写“照片说明”大都是第一次碰到,针对学生这些已有的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于老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写作前的先有知识状态、知晓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在学生需要的地方给予有力地支持,这正是“儿童立场”的体现与表达方式。
三、创设真实写作情境
关于写作情境,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创设,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积极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确实,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进行情境的设置,是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法的有效手段。反思自己的课堂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很多教师采用搞搞活动、聊聊想法然后再写写作文的方法。但于老师创设的写作情境不同,于老师设计的是基于真实生活的写作学习任务情境。从带领参观果园到举行展览会介绍成果,发表活动成果,这些设计均有具体明确的写作目标、读者对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的真实交际功能。
更巧妙的是,于老师营造的“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更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我表达的平台。例如,于老师安排学生练习讲解,讲解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学校其他班级的同学,讲解的目的也清楚明白:那就是同学们说的“买苹果不要上当了”“认识常见的几种苹果”。有了明确的对象和目的,这样的讲解自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于老师设计的写作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吻合的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写作情境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真实意义,真正落实了“儿童立场”。
四、提供具体教学支架
写作教学中“儿童立场”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表现更为突出,在此课程的设计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选取支架——根据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支架
在保证书、海报、通讯报道等写作任务中,于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选取不同的写作支架进行助学。当学生对“海报”有零散经验,不太确定时,教师设计策略支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看例子指导学生写作;当学生对“写照片说明”不甚清楚时,于老师就提供概念支架,讲清写作的具体要求。这些支架的选择是有的放矢的,自然效果非常显著。这也让我想到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仅仅靠例文教学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因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综合各类写作知识要素浑然一体的综合体。作為教师,我没有从中分解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出最需要的“支架”,自然效果不尽如人意。
2.出示支架——在学生困难的地方放慢脚步
我们不妨再来品味这个片段。
师:我们班决定本周六举办苹果展览,展出的时候,每种苹果前面还要放一张“说明”,不然人家怎么知道什么苹果,怎么了解它的特点呢?怎样写“说明”呢?……第一行当中,先写上苹果的名称。下面分项写,可以从形状、颜色、品质、类别、成熟期等方面入手。一定要把特点写清楚让参观的人一看就明白。
师:为了举办苹果展览,我们写了“说明”,练习讲解。当讲解员是不容易的,要求能把展品分特点讲得明明白白,还有做到彬彬有礼、热情大方……
写说明、练讲解,于老师用了两个课时。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值得思考。因为这是教师在出示支架后,学生遇到困难需要突破的地方。只有经过这样的指导、训练,学生才会记得住。这种放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作文具有可教性。与此相反,我们的很多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写作知识后,最终却尴尬地发现学生依旧写不出稍微通顺的一段话。因为我们没有像于老师这样让学生“运用知识”,而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3.运用支架——辅以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内化
阅读《认识苹果》的课例,我们可以发现,每出示支架后,于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对于重要的知识或写作方法,于老师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就了事的,而是重锤敲击,反复落实。这种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有变化的推进。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儿童立场的核心是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只有像于老师这样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有了鲜明的儿童立场,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这些,正是源于对儿童的了解和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要不断修炼的地方。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