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缘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书,自然喜欢买书,喜欢看书。看书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是一种上进的表现。
  我在自己小村毛洋山小学读书的时候,姐去大村王渡里读书。姐在王渡里学校借来了连环画。我看着图画,看着下面的文字,觉得这种书好极了。连环画给了我好奇心,让我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事。
  15岁,我到王渡里读初中时,吃过中饭去办公室玩。办公室里有个书橱,玻璃门上着锁,但站在外面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一排一排的书与一排一排的连环画。看着书脊上的名字,我好羡慕。我想:要是我将来也有这么多书,那该有多好哇!
  本来,我不会长时间地看书。看书时间长了要头晕。我只能一口气看完一本连环画。一次,我去回山石界小姑夫家,看到小姑夫桌子上有二本书。一本是描写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另一本是少儿读物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这天下午没有上学。天滴滴答答下着雨,我吃过中饭上楼躺在柜床上看着《闪闪的红星》。这本书写得太好,故事一开始就把我的心牢牢地吸引住,一直看到天暗下来,看不清字才下楼。
  那次我看了七八十页。这是我史无前例、破天荒的第一次看这么长时间的书。下楼时头有些晕,脚轻飘飘的。自从那次以后,看书就不再头晕了。读高中的时候,儒岙中学的图书室有教室那么大,满满的都是书,让我大开眼界。我经常去图书室借小说看。就在那时开始,我身上一有零花钱,就去儒岙新华书店买书来看。
  高中毕业后,我一边劳动一边看书。由于劳动的艰辛,想摆脱做农民的苦日子,搞起文学创作来。屈指算来已经有40年。这40年里我买了不少的书。
  我有个习惯,一本自己没看过的书,别人来借就毫不犹豫地借给别人。自己看了的书就要看情况了。
  我把看過的书都保存起来,等到自己白胡须垂胸时,指着自己看过的书,可以自豪地向别人夸耀说:“我一辈子看了这么多书,我没有让时间白白的浪费。”
  我有个习惯,每本书看前都要再装订一次。用钻头靠近书脊的地方钻上孔,用线把书缝一遍。这样看书以后不会走样。尤其是那种较厚用胶装的书,看一遍书脊中间就会凹下去。不走样的书码起来整整齐齐,像天安门广场前的仪仗队,那样看起来多少舒服。我还有一个习惯,大概是1996年。看完一本书后,翻开封面就可看到“好书”自己的名字和看完的日期。如果是刊物,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在题目旁打二个五角星,在目录里也打二个五角星。一般的都打一个五角星,表示看过了。以后有时间要看就去看“好书”和目录里打二个五角星的文章。
  我喜欢看书,能整日不停地看,就是让我看书的时间太少了。要过日子就得去上班,去挣钱。钱不够用,还要挤出时间去挣外快。我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挤时间看书的。看书的好处:一是记在脑子里的字句常温习不会忘记。二是可以增长社会知识。三是拿起书来就什么烦恼也没了。我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书,不大喜欢看手机里和网络里的文章。我常把看过的书当作朋友,一看到自己看过的书,就像看见老朋友一样开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一个真正看书的人来说,有了书就什么都有了。书能看上瘾的人不会是很坏的人。至少不会去抢,不会去偷,不会去拐,不会去骗。不管生活如何艰苦,不管有没有朋友他都感到充实,生活得有滋有味。
  ——选自《相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其他文献
秋的萧索,凄凉,冷落的色调,都被被刘禹锡的一首《秋词》给烘烤得暖意融融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单是色调上的改变,更有一种冲天的豪气激荡着人心。谁说不是呢?就说榆林这个小城吧,那简直是一幅绚丽缤纷的绝美画卷。秋风与秋霜用丹青妙笔点染出层次分明的色彩,清澈明净的溪水,怒放于园林庭院的菊花,黄绿相间的梧桐和杨柳,静卧着几朵白云的高远蓝天,还有那气焰不输枫
期刊
对于饮茶,我说不出什么门道。然而,我对茶始终怀着虔诚之心,对那片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茶园有着特殊的感情。  小时侯,我家里很穷。父亲在離家很远的山寨教书。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着我们四个孩子。我刚懂事就经常跟着母亲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那时我最喜欢干的活就是采茶。  生产队的那片大茶园,一坡接一坡,一凹接一凹。阳春三月,茶芽脱颖而出,伸出了翠翠的“小嫩手”,不时地在风中招摇歌舞。这些日子,当生产队长敲响挂在
期刊
酿苦瓜、酿茄子、酿尖椒、酿藕片、酿油果……南方人的饮食中,各种“酿”的美食小吃总是活跃在餐桌。从小到大,逢年过节,我也吃过不少特色美味可口的“酿”。但酿柚子皮,我还是近日才第一次品尝到,而且这样一次特殊的味蕾体验,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立冬刚过,南宁还处在深秋时节的气候中,凉爽中夹带丝丝寒意,但还没有冷的感觉。一个星期五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办公室,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我正在享受这难得的午后阳
期刊
贺颖:在熟悉的世界中,重构事物的陌生美学  (作者七十年代生于辽宁,现居北京,供职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首届《十月》散文双年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文学评论、诗歌、散文、美学随笔等体裁的文学创作。)  因为文学之聚,西宁的人间四月天愈发隽永悠长。感谢各位青稞文学流派散文作家的信任,自己得以有幸于去年年底,为这个新生而茁壮的文学流派写下了一篇小文,并得到大家的认可,非常欣慰。这次书写是我与各位老师的初识
期刊
褒斜道,是循渭河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支流褒水(褒河)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斜峪口在眉县之南,褒谷口在汉中褒城以北,故名“褒斜道”。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因之亦称“斜谷道”。古道蜿蜒曲折,参差迂回,全长470公里,是古代由中原入蜀,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又称蜀道。  始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褒斜道是我国最早修建通行的蜀道,被称为“蜀道之始”。“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
期刊
一  去阿勒泰的白哈巴村见一位图瓦族(蒙古族)老者。  司机是位约摸四十多岁的惠姓中年汉族男人,不太爱跟我交流,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倍感无趣,便不再打扰他,让他专心致志开车。  白哈巴村位于新疆哈巴河县西北部,在中哈边境上,被称为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座落在阿尔泰山脉的山谷平地,村子狭窄,村子前后有两条浅浅的小溪,两条小溪穿过村西的树林,绕村子两侧向东而行,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长着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多
期刊
“窗外细雨落霏霏,鸟鸣树树淡绿新”。春意飘逸中的絮雨,回旋着心雨的愫韵。她是飘袅的乐章,心动的音符。她是绚丽的春韵,水墨的画卷。带着爱意让大地披上绿装,带着温情唤醒生命的渴望。她拨动着青春的骚动,带着憧憬喜悦,播洒着爱的希望……  捻一指春风入怀,摘一片绿叶细语。春天的微雨,轻岚如烟,霏霏飘洒,让人有似真似幻之感。雨中观青山远黛,感春风抚面,是一道极美极美的景致。苏东坡诗赞“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
期刊
我遇见苇,纯属偶然。  那是在一个钧瓷店里,一进门,就被插在钧瓷瓶里的苇吸引了。两支苇花蓬蓬若仙子拂尘,灼灼如三春杨花,空灵、秀美、典雅脱俗。两三朵莲蓬围绕着苇花,那莲蓬清瘦苍劲,风骨萧然。  莲的水瘦山寒,更映衬了苇的洁白温暖。若莲蓬是风流倜傥的君子,那么苇就是温柔多情的小女子。这秋天的花朵和果实,或许来自莽莽苍苍的芦苇荡与荷花淀,经过了春风秋雨的吹打,岁月淘洗的历练,辗转奔波了一生,然后在这钧
期刊
每次当我驻足在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就会回味自己第一次踏上中山的过往记忆。1988年春节前,“慈善万人行”以最初敬老的活动在中山踏着春天的脚步上路,吸引我的好奇目光。  1992年初春,利用短短的7天农忙假我踏上闷热绿车皮一路南行。先后参加韶关市,广州市越秀区人才交流会,后又听说在中山市纪念图书馆即将召开首届人才招聘会。那时的我像只无头苍蝇,听闻哪里开招聘会,就往哪里冲。由于事先准备不足,所带盘缠所剩
期刊
在朋友圈中看到好友发来观赏石门坊红叶的美图,心不觉间被这种美所震撼。我看到的美,是一种历经岁月磨砺、淀积生命阅历的一种成熟之美。其红似火,其色淳正,是一年四季中最艳丽的一幅画卷。于是便想置身其中,亲身感受一番。恰逢水兵舞蹈团组团参观,正合吾意,遂欣然携妻前往。  我们一行17人自昌乐出发,乘中巴经青州、至临朐石门坊。一路上欢歌笑语,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感觉瞬间即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