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占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5%~10%[1],是新生儿期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国内对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报道较少[2],本研究总结10例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异常声像图表现,探讨产前超声对诊断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临床价值.
【机 构】
:
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占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5%~10%[1],是新生儿期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国内对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报道较少[2],本研究总结10例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异常声像图表现,探讨产前超声对诊断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经腔泌尿外科的发展,传统的X线泌尿道造影常不能满足术中影像检查的需要,因此需要一种术中评价泌尿道病变的断层显像手段.自1974年Holm等[1]首次报道了导管超声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以来,导管超声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评价泌尿系疾患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就导管超声在经腔泌尿外科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做一综述。
患儿7个月.因阴道流血1个月而入院.查体:阴道内见直径约3.0 cm的肿块.超声检查:子宫前位,长径1.5 cm,横径0.9 cm,前后径0.7 cm,形态规整,宫壁回声均匀,内膜线清晰居中,厚0.1 cm.宫颈轮廓隐约显示,宫颈线可见.阴道上段近宫颈部位测及3.0cm×2.8 cm×2.5 cm的略低回声肿块,回声较均匀,边界较清晰(图1)。
患者男,43岁.自幼发现右腮腺区肿物,未曾诊治,近日自觉该肿物增大伴疼痛遂来院就诊.查体:右腮腺区触及大小约 3.5 cm×7.0 cm的肿块,质软,活动,界尚清,轻微压痛,面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左侧腮腺厚约 1.0 cm,右侧腮腺增大,可见大小约 4.0 cm×5.0 cm×7.0 cm的囊性无回声区被多个条索样强回声分隔,呈蜂窝状,后方回声略增强(图1),较大一个无回声区大小约 2.0
患者男,55岁,渐进性排尿困难伴尿痛、血尿1年.超声检查:膀胱充盈欠佳,后壁见多个团状高回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大者范围26 mm×14mm,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提示:膀胱内多发性占位病变(图1),建议进一步检查.临床诊断:膀胱肿瘤.腹部平片:双肾影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肾区、输尿管及膀胱均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双侧腰大肌影清晰、对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可导致多种器官损伤,尤以肾受累显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HFRS患者病程中肾的病理演变.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62例经血清学证实的HFRS患者进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HFRS临床各期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有特异性表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房室顺序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分别检测房室顺序起搏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模式患者10例(A组)、房室顺序起搏双心腔起搏双心腔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患者10例(B组)及正常对照10例(C组)的左心室16个节段的径向位移、速度及应变指标,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所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 三
患儿男,4岁,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皮肤淤点1月入院.查体:肝、脾肿大,双肺及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给予VDLP,即长春新碱(VCR),DN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泼尼松(Pred)方案化疗,治疗中对化疗药物敏感,体温很快恢复正常,1个月后骨髓象完全缓解,但患儿再次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9℃,多次血、便、痰培养均无异常发现。
目的 了解严重创伤患者颈内静脉截面积及呼吸变异与中心静脉压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床旁超声快速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的血容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急诊监护室收治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在完全控制通气下以超声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于吸气末和呼气末的最大和最小截面积,计算静脉的呼吸变异指数.同时记录患者脱开呼吸机时的中心静脉压及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并与27例正常人比较颈内静脉截面积的大小,观察静脉截面积的大小、呼吸变异指数与
患者女,18个月,因腹痛腹胀10d来我院就诊.入院前行超声检查:于右下腹部测及一大小约10.0 cm.×5.9 cm×6.9cm的团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肿块中之肿块及簇状钙化样强回声,其内测及数条管状无回声区,迂曲走行(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其内血流信号充盈.超声诊断:腹腔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