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秉发:从战火中走出来的86岁艺术家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贺秉发老先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日子惬意而富润,在艺术创作中寄托了活着的价值和精神的追寻。
  初见老先生,岁月雕刻80多载的脸庞犹如他出生的那个黄土高原沟壑万千,满头银发乡音未改,依然说一口浓重陕西话,听起来甚是亲切;依然爱听秦腔戏,爱吃冷面皮,依然是一个陕西山里的娃,质朴厚道。
  他居住在北京丰台丰益桥西附近的一个普通社区,一位安姓阿姨照顾衣食起居,兼顾迎来送外以及老先生的对外联络。
  推门而入,整个客厅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而其中悬挂在卧室门楣上的一块牌匾尤为醒目,黑底金字,赫然写着“抗战英雄”四个大字,细细一看,原来老先生曾经是一名参加抗日的老兵,13岁时便在战场上挥洒热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如今,已有86岁高龄的老先生身穿一件大红色短袖衬衫,显得喜庆而热烈,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身体硬朗,坚持每天创作十小时,雷打不动。
  老先生犹如千年古松,身上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不由得使人心生敬意。
  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从事艺术工作的老先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平日里,他深居简出,潜心伏案作画。
  老先生说,他要把最美的画留给最美的时代,要把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诉诸于笔端、隐喻于画作,流芳百世、流传万年。
  老先生耗时数天,精心绘制的《万里长城》长卷油画,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昭示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如今,这幅气势磅礴的巨幅油画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为人民大会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增色不少。
  老先生出生在战争频发的动荡年代。
  1933年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发动闽南事变,成立革命政府。
  就在那年11月隆冬的一天,老先生在陕西临潼一户普通农家出生。
  临潼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地,境内历史遗产众多,有名扬天下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鸿门宴发生地新丰镇鸿门堡,还有众所周知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休憩之地华清池,自周秦到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
  可在那个军阀混战、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过往的辉煌亦如云烟,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少吃缺穿,日子过得恓惶,异常艰辛。
  那一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我国河北地区发生了千年难遇的蝗灾,不饿肚子成了老百姓日日劳作的唯一期盼。
  老先生的幼年、童年生活是动荡的,也是异常艰辛的,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
  时常以树叶充饥,吃糠咽菜是家常便饭,一年到头,能吃顿饺子,那便是天大的幸福。
  每每回想起童年生活,老先生总会泪眼朦胧,那种心酸化成泪水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经受过苦难的人,从苦水里熬出来的人,才更加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出来的人,才更加懂得和平的意义。
  02
  老先生甚至健谈,说话铿锵有力,用词也颇为讲究。
  从新闻中得知香港暴徒恶行后,他义愤填膺地说,
  “那些人是不知好歹,放着这么好好的日子不好好地过,却在那儿瞎闹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谈到当今书画界一些乱象时,老先生依然是爱憎分明。他表示:
  作为一名书画家,眼里不能只装着金钱,只关心写的字值多少钱,画的画卖多少钱,还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心甘情愿地替党中央分忧解难,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支持和拥护党中央,一心一意跟党走。
  因为,自己是一名老兵,也曾经是在陕西铜川、耀县任过要职的党的领导干部,更是与共和国风雨同舟70载的一名老共产党员,自己的血脉早已融进了国家命运之中。
  他语重心长地说,自己跟着党干了一辈子,13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一直为党工作,也是党给了他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党、感恩党,即便是现在不干公职了,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不能给党和国家添乱,要用书画名家的身份,为党的政策鼓与呼,与违法乱纪行为斗争到底、绝不妥协。
  他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今天的艺术成就,更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03
  老先生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笔法多变、不拘一格,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自成一家,历年来屡获国际、国内书画大奖。
  老先生的国画艺术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意境苍茫悠远、形神兼备。
  他独创的噙笔、扣笔、耳笔、双肘运笔、鼻孔插笔,多管齐书的独特技艺,绘画出喜龙梅、福星寿等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誉以“书画绝技之星”的称号。
  老先生虽已头顶诸多光环,却淡泊名利,“吃一碗面就饱了,睡一张床就够了,居一间房就行了。”
  他现在很少出门,无谓的应酬一概婉拒,就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潜心创作上。
  用老先生的话来说,时间不饶人啊,再熬也熬不住日子,抓紧时间每天能多创作点作品就多创作点,能为世人多留一些美好的东西就多留一些。
  然而,他却热衷于公益事业,但凡哪儿有救灾义捐活动,有请必到,到了便挥毫泼墨,作画义卖,所得资金如数捐了出去,自己一分钱也不留。
  他还经常跟朋友说,谁慰问贫穷地区、支教、捐助等活动,只要通知一声,他都愿意去,乐此不疲、分毫不收,还会不惜金墨作画相送。
  04
  老先生善良质朴,出门写生时,遇上了可怜的人,总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拉人家一把。
  有一次,老先生去三亚游玩写生,看到路边一位瘦弱小女孩背着一大箩筐椰子在售卖。
  他便吩咐随行的人,去买几个椰子来,多买几个。
  随行人问其原因,是嘴馋口渴了吗?他却笑而不语。
  可是椰子買回来后,却扔在车上不吃。这时,他才擦了额头汗珠,笑着告诉大家,看那小女孩瘦弱的身体,背着那么大的一个箩筐,那不把她压坏了嘛。咱们多买几个,箩筐里少了几个,那不轻了许多了嘛。孩子正在长身体,压坏了可就惨了。
  听完后,大家暗暗地佩服老先生宅心仁厚,不愧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细致,有着天然的怜悯之心,见不得人受苦,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的帮助的人。
  在苦难岁月里,熬成了一颗坚韧而善良的心。在新时代里,他沉浸在“讴歌美好时代、书画美好山河”的无尽艺术创作中,难以自拔,忘乎所以。
  客厅布置简单、干净,除却墙壁上展示的画作、一些活动纪念的照片奖牌外,就是一张宽大沙发和画案。
  画案上铺着未完成的“孔雀牡丹图”作品,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煞是好看。
  老先生点燃一支烟,铺上一张宣纸,吸一口烟,描画一阵子,累了、倦了,便斜倚在沙发上歇息一阵子,精神养足了,又起身来到画案前,提笔作画。
  一日又一日,岁月静静地流过,老先生便如此慢慢地渡过。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老先生在时光中雕琢着一幅幅画作,让艺术之光照耀千年。
其他文献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自古以来就是个备受关注且仪式感强的节日。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情,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本刊全媒体记者走上街头,采访“老年人想对年轻时代的自己说什么”“老年人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什么”“尊老敬老,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老年人和年轻人面对镜头纷纷吐露那些想说却不敢说的心声:“要
期刊
辽宁大连市的王忠军组织30多位老人成立了一个名叫“喜庆”的艺术团,为社区群众带来欢乐。他的艺术团已经培养了200多位社区文艺人才。  这个活跃的“喜庆艺术团”主要是靠王忠军摆摊卖货的钱支撑起来的,他之所以坚持多年,靠的是对艺术割舍不下的念想。  他乡入都市,乐器解烦忧  别看70岁的王忠军身体瘦小,说话慢声细语,但精气神特足。退休前他一直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是一所小学校的音乐老师。2006年9
期刊
我收藏苏联雕塑20多年了,寻遍了哈尔滨的古玩市场,日积月累收藏了近180多尊雕塑。都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生在哈尔滨,长在哈尔滨,七十多年来哈尔滨浓郁的俄罗斯习俗和文化氛围深深感染了我,浓厚的俄罗斯情结一直陪伴着我。我们这代人,最早接触的外语是俄语,听的是苏联歌曲,读的是苏俄文豪的作品,通过苏联电影熟知了苏俄的历史人物、英雄豪杰。  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名哈尔滨运动员从莫斯科带回
期刊
冬季是火灾的高发时期,有数据显示,每年火灾中伤亡的老年人约占伤亡总人数的30%,且该群体的火灾防范意识和火场自救逃生知识技能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防火自救的意识,遇火灾要及时报警和呼救逃生。每年11月9日是全国消防安全日,让我们一起关注消防安全。  生活火灾隐患多  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火光、烟气、声响、气味等火灾前兆不敏感,老年人对火灾的警觉意识明显
期刊
家里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很多家庭的常态。正因如此,不少人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最近,北京的昝大妈“拉下面子”将儿子儿媳告上法庭索要28万“带孙费”。昝大妈称,孙女今年17岁了,因为儿子儿媳在公交公司工作,生活作息与孩子不一致,所以孙女自从出生后就由自己和老伴照顾,生活费、医疗费、教育费全都是自己垫付。去年,儿子儿媳离婚,这让昝大妈很是伤心,自己任劳任怨帮小两口带孙女却没有换来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期刊
他们,生于1949年。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自然地与共和国发展的轨迹交织在一起。  今年,他们70岁。  老作家梁晓声:书写中国人现实变化  1949年9月,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梁晓声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新中国成立前,便跟着闯关东的队伍,一路从山东老家走到了哈尔滨。从“小三线”建设到“大三线”建设,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五个兄弟姐妹,省吃俭用维持着清贫的生活。  上
期刊
知恩图报,是中华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修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我们步入晚年,总会有许多的恩情被我们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近日,《新天地》杂志全媒体记者走上街头,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藏在大家心底的感恩之情。  父母之恩,伴侣之情  在采访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和伴侣表达了感谢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63岁的张先生说:“这一生我最感谢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给了我生命,供我上学
期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1月8日,广大新闻工作者迎来第20个记者节。在这个兼具仪式感与周期性的“热点时刻”,《新天地》杂志独家专访了光明日报高级记者罗京生。蒙罗老师拨冗前来,虽交谈时间不长,但他平静话语中所蕴含着的激情深深感染着记者,相信也会打动众位读者。  在新闻战线打拼了一辈子,罗京生依然保持着一线记者的敏锐和朝气。家中的高龄老人需要他和老伴无时无刻的精心照料,但当他遇到重大体育赛事,仍
期刊
在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与沅江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有一家干净漂亮的餐厅,经常有老人结伴来此用餐。在这里,老年人不但可以免费食用香甜可口的饭菜,还能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这家餐厅名叫爱源免费素食餐厅,它面向全社会开放,致力于为老人營造一个绿色养生素食、传统孝道文化相结合的公益性场所。  创办免费素食餐厅  几年前,在河南省慈善总会爱源基金的支持下,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爱源免费素食餐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充实,他们的关注点也从吃饱穿暖转到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某知名旅游网站在不久前发布了《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报告显示,老年人目前是高频次旅行用户,65%的受访者每年出行在3次以上,且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够独立完成旅行的在线预订。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银发人群在社交娱乐方面的消费将会达到882亿,年均增长比例约为22%。  当老年人成为旅行团主力军,如何选择靠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