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军校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创立于广州城外黄埔区长洲岛而得名的黄埔军校,1927年北伐成功即迁往民国都城南京。此后,“黄埔”更随着战局进展而漂泊全国各地,本校先由南京短期迁往武汉,后移驻成都;又相继在湖北、贵州、云南等省份设立九所分校,毕业生人数达20万人。
其他文献
摄影-黄集昊  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日头狂肆下,民众到了投票所,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各级民意代表。日头落下没多久,结果就已揭晓─执政的国民党惨败。于是,“行政院长”江宜桦当晚便提出辞职,十二月的第一天,率领“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总辞”。身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也在其中。那晚,她就率先抛出讯息,称“配合总辞”,她一千天“文化部长”任期就此结束。  龙应台提出辞呈之时,正是“文化部”“基础工程”
浙江衢州一座教堂前的孔子授课雕像。摄影_孙海  孔子一直很忙。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忙着周游列国,讲课授徒,传播儒学。  孔子逝世之后,“他”还是很忙,忙着被祭祀,被阐释,被引用,被历朝奉为治理国家、社会、家庭的法则。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孔子”还是很忙,忙着被新式知识分子批判,被红卫兵打倒,被臭骂,被批斗,被清算。  从八十年代开始,“孔子”又以另一种形式忙起来,忙碌的身
伦敦的拍卖会不知凡几,可论起热闹程度来说,名不见经传的格里斯比拍卖行(Greasby’s)却并不比世界闻名的佳士得或苏富比逊色多少。每两周一次,在并不宽敞的房间里,200多位形形色色的“淘宝者”接连举牌,拍下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像是行李箱的东西—可不就是行李箱吗?原来,这里所有的拍品都是伦敦希思罗机场里无人认领的遗失行李。  拍卖行李自然不比拍卖古董文玩艺术品,价钱相当便宜,最低只需十多英镑便可拍得。
2003年发生的SARS,令经历过的国人印象深刻,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更多的记忆细节包括:传言与恐惧、勇敢的医护人员的和当众撒谎的官员,脱销的口罩和空空的街道……SARS留给中国社会的遗产,是建立国家重大传染病监测系统,并让人们明白公开透明的信息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此之后,重大传染病瞒报现象大为减少。逃亡与追捕  2003年5月30日中午,广州一疑似非典病人私自出逃,
今年2月的台北书展上,余华携新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亮相,余华在这本书里将当代中国的翻天覆地和纷乱复杂缩写到十个简单的词汇中,余华说,他此刻的工作是从今天看上去辉煌的结果出发,去寻找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原因。在书展开幕的第二天(2月10日),余华和台湾作家张铁志进行了一场公开对话。    词汇冷热与社会变迁    张铁志:在台湾,大多数媒体关注的是一个“盛世中国”,报道内容也都是围绕旅游、奇人异事、
肖全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这一代”的拍摄,1996年出版 《我们这一代》,2014年此书第三次再版。  摄影师肖全变了。他原本一直不愿意装修他在深圳的家,反正自己云游四海,那不过是个“放行李的地方”,如今他55岁,还是到处飞,心里也没有安定感,却觉得该对自己的窝负责,于是好好拾掇了住处,开始信佛的他给自己设了佛堂,还在相机盒上写着“照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城市里修建了一块草坪,设计师一度不知如何设计穿越草坪的人行道,最终开放草坪,并让所有人随意行走,而踩踏出来的路就是最优选择。但是如果让所有人去投票选择人行道方案,答案则会变得混乱不堪。这就和做产品一样,在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出现之前,人们未必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所以好的企业,大多来自对用户需求的前瞻性的把握,而不是满足。用大胆创新来对抗陈词滥调。就像很多的成年人,到现在还不明白,
这个夏日的视觉G点  2014世界杯在众人熙熙攘攘的簇拥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世界各大媒体也紧跟赛况纷纷报导。面对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声色具备的传播形式,纸媒杂志也各有妙招让自己在竞争激烈的传播媒介中获得亮眼的表现,纷纷在杂志封面上玩起了“封面上的世界杯”。  人的视觉对中心点很敏感,对版面中心的认识也不例外。所谓视觉传达就是用可视的艺术设计手段及形式来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通过文字,色彩及创意表现提
开在香港油麻地骏发花园小区里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是我最喜欢的香港电影院。价钱不贵,人不多,放映厅也不大,可以安安静静地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是它荣登我最爱电影院的原因还是隔壁有家老面店“夏铭记”。看完电影去“夏铭记”叫一份炸门鳝鱼鱼皮,再来一碗四宝河粉,真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满足。  夏铭记本来开在胜利道,之后搬到骏发花园,一直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它家自家制鱼蛋用门鳝、九棍等鱼打成,小小一颗,没有坊间的
苏珊·桑塔格的日记,最早一篇记录于1947年11月23日,其时桑塔格十四岁,日记中提到一句话说,她相信“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智力”。桑塔格的日记由她的儿子戴维·里夫编选三卷出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卷《重生》。这一卷的最后一篇记录于1963年的年底,桑塔格三十岁了,她早早经历了婚姻,有了儿子戴维,遭遇婚变,再加上性别困惑,掺杂着爱情的痛苦,但是却从未放弃对自我意识的形塑:“从幼年起,我就一直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