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与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w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8年6月2 9日星期日
  地点:北京华侨城第二会议室
  与会专家:钱绍武,陈启南,王天任、田金铎,陶如让、安东尼·斯顿斯,范伟民、孙振华、陈培一,宋伟光、陈云岗,景育民、王中、王少军、白一、唐尧、鲍海宁、王黎明、王安江、蔺宝钢、滕小松等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雕塑》杂志社在2004年、2005年出版了大学生毕业作品展增刊,自2006年起和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先生联合举办展览,到今天开幕这届已经是第三届了。此届展览设置了一名学术奖,另外又增设了名人奖和优秀奖。展览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下面就此次大学生毕业展,请在座的诸位老师和学生各抒己见。
  钱绍武(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华侨城的领导和我们雕塑界的同志联合起来办展览,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我想先谈谈艺术机制的建设问题。一个组织要获得发展,我觉得一定要解决整个国家关于公共艺术的机制建设问题。公共艺术如何发展,这不光是我们工艺美术学会的问题,它还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个艺术问题,还是社会的教育问题,一个全社会的人民的素质培养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呼吁:①在全国各省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公共艺术委员会拥有一定的经费,在一个城市的规划费用里占有一定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可以在1%到2%之间。而且委员会是经常性的,不是哪个领导重视就兴办,哪个领导不重视就废除,它应当有法律保障。作品在城市公共建设中采用不采用,不由官员们说了算,而是由公共艺术委员会讨论决定,这能使得我们制度化地从事公共艺术,也可使经费有保证。当然,任何委员会不可能绝对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有了公共艺术委员会才能谈得上艺术教育。②在各省市建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后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让其保留五年,五年后群众实在对公共雕塑有意见再拆。一些群众在当时不能接受作者的构思,有时并不是作品不合理,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程度有一定距离,那么就在这五年时间中让专家来解说作品,使人们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如果作品实在太差,五年后可以将其拆掉。③成立公共艺术保护机构。越有名的作品,越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必须要有保护机构,包括维修、清洗作品。
  以上这三个问题要同时解决。别的国家已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把这个机制建起来,我认为我们的公共艺术可以发展得比较健康。
  我再谈谈现在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创作方式方法问题。大部分作品我都看不懂,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不知道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孙振华说过“要另立游戏规则”,我恍然大悟,新的游戏规则我不懂,所以我看不懂现在的作品。看不懂是我们长期封闭所造成的必然后果,但这里也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我把这种艺术称为一种“怪叫一声”的艺术,就像小孩没人注意他,他感觉到很寂寞,突然怪叫一声以吸引大家。现在有很多雕塑家属于怪叫一声的类型,怎么怪,怎么引人注意,就怎么做。在这种心态下做的作品不可能有深度。还有一种情况是丑化中国人,丑化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艺术家在真正懂得欧洲一些好的艺术观念后吸收过来做些探讨,这种作品比起那些怪叫一声类的作品的数量要少得多。
  怎么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想再次重申一条原则: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提倡表扬、赞赏;凡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律予以反对。这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谢谢大家。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批评家):由于我们国家连年扩招,全国这么多做雕塑的学生,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展览,我们是不清楚的,因此我一直觉得大学生毕业展的举办很有意义。但我们看到的可能永远是事实的局部。其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师承关系不清楚。现在毕业生的作品和以前毕业生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雕塑教育中师承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二是各个雕塑系之间特点的模糊。不同学校的雕塑系应有不同特点,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地域差别,各地的作品特征基本差不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从理论上去研究。
  现在有一种脱节的现象。过去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什么,学生做的就是什么,现在学生的课程内容虽然还是没有根本改变,但他们由过去在课堂上跟老师学习变成开始寻找另外的学习途径,他们的知识来源发生了变化,来源的渠道有电脑、电视、动漫、游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学生在做创作时没有用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他们从社会其他媒介中去获得知识,再去创作。这可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毕业生的雕塑和过去学生的雕塑有很大不同的重要原因。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培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我有一个建议,接着孙博士这个话题应该让在座的老师和应届毕业生来谈。咱们在座的也有不少任课的老师,比如鲍海宁老师在带毕业班,请他谈一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们先说也可以。
  毕业生: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很少去看戏剧、戏曲。如民间、地方的文化艺术,这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吸收知识,渐渐可能会和老师形成一种对抗,老师教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正确了。在座的中国雕塑界的老师们,我想问中国艺术的根到底在何方?请各位给予一个答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钱绍武: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有时间的话可以进一步谈。为什么要学艺术,学艺术有哪些好处?为什么人类少不了艺术?为什么有了科学还不行,有了哲学还不行,但非要有艺术不可?艺术到底能解决人类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摆在所有中国艺术家的面前。有时间可以约几个人到我家里一起来探讨。
  白一(建设部城市建设规划中心主任):中国的艺术在“前方”,有两个“前方”,一个是前程,前方;一个是金钱,钱方。首先中国的文化土壤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前辈艺术家,我们现在取得的成果凝结了他们多年的心血,他们脚踏实地地摸索,一步步走了出来,这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其次中国当前的一个趋势是误入洪流,人们往往仅仅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而没有看到那些深沉、浑厚的积淀。走向前方需要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这个行业,真正的前方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谢谢!
  毕业生:我的问题没有完。就当下的情况而言,雕塑系有很多学生为钱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在一些人看来很可悲。在座的各位前辈艺术家为中国的雕塑事业拼搏了很多年,而我们这代年轻人是被人罩着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我们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人。我们要如何成长?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学生的状态不是我们这批人可以改变得了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社会潮流问题。商业化将学生带入了金钱的胡同,如何再将我们的学生从胡同里拉出来?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 这是我想问的。
  范伟民: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毕业生:因为喜欢,所以我才去学习。我以为艺术出了工作室,它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在工作室里拼命地做雕塑,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而把雕塑放在展厅,那是评论家给作品做评价。我的价值在于在工作室里努力地工作,这就是我认为雕塑只有在工作室里才有价值的原因。
  宋伟光(《雕塑》杂志副主编):你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矛盾的。做艺术家就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而你又想着钱,这肯定做不长,这是第一。第二,如果抛开你说的社会因素等等,我感到要从本体论上来探讨,不要非走向社会学。你刚才说价值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独立的艺术判断。如果你没有独立的个人的艺术判断,你的东西可能是随波逐流。我想为什么像钱老这么有学问的人看不懂一些现代作品呢?这个现象不仅存在在学生作品中,而且也存在于老师作品中,就是题目与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义脱节。如果标题的外延很大,便不能有效地诠释作品内容,标题应起到诠释作品内容的作用,虽然意义往往是多义性的。现在好多作品的标题和内容毫无联系,他自己也讲不明白,观众更看不明白,一解释势必牵强附会,宇宙、世界、伟大等全笼在一起。也就是说,标题的外延越大,就越需要内容的支撑。
  陈培一:其实你自己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刚才范老师问你为什么报这个专业,因为你喜欢,你喜欢就成了。艺术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感觉。你不要向问你的老师们找答案,答案就在你自己那里。
  王中(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我说两句。我觉得有个现象仍没有改变,老师们还是喜欢以一种说教的态度来跟同学交流,实际上学校应该向同学们说对不起。回想我们当年上学时,老师经常和学生沟通,那时学生少,大量的知识是在工作室跟老师聊天所得的。而今天大范围扩招,老师上完课走人了,没有跟同学交流思想,然而艺术又是精神层面的,如果缺乏深度交流的话,学校和老师就对不起这一代学生。学校应该负有责任。第二点,就是你刚谈到的,今天的艺术家首先应是个思想家,这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尽管近代的画可能卖价很高,但我觉得就像钱先生说的要思考艺术的本源,中国人在这方面要向西方人学。我们总是跟风,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哪种风格卖价好,所有学生就奔着这个来了。然而它是不是你真正关注的?你对社会的批判性在哪?这些恰恰是这代学生很少考虑的,这些不足既有老师、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有同学自己的责任。
  陈启南(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我今天太高兴了。现在才真正接触到当前艺术教育和艺术炒作方面最根本的问题。谁的责任?我觉得是整个高等教育出了问题。艺术家要弄清楚作品给谁看,你应该给社会带来什么。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的时候,满腔热情想做雕塑,但国家穷,国家困难,没有条件让我们做。现在你们处在最好的时候,学校办学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国家花钱做雕塑,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出真正好的东西,怎么把我们学到的东西奉献给社会?现在一提到奉献就像遭罪一样。我看不懂我们学校的毕业创作,这次有机会到北京看全国的毕业作品,更觉看不懂,尤其是西安美院的作品。钱先生说了像我们都看不懂,老百姓怎么去欣赏?确实是个悲剧。现在应该到了大家要坐下来认真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假如再不解决,总是“好啊!好啊!”这不但害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势必还要害了不知道多少代学生,也害了我们自己。假如学生有责任,教师则更有责任,教育的基本政策出了问题,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不能回避。
  田金铎(原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的文艺教育很左,可是现在艺术教育完全放开了,一点底线都没有,怎么做老师都说好。过去的教育大纲有几条原则,但现在没有,这不行,艺术教育要有原则。美术学院都要有传统教育。现在教员在教育的时候没有基本原则,就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全是鼓励。没有标准,不但我们艺术教育出问题,其他方面也会出大问题。
  曹春生(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这次全国各个艺术院校雕塑系的作品都有展出,有些同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能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而目,手头功夫也棒,创作的方法和思路也很宽,所以看了感觉很兴奋。大家在研究和探索中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总的来讲作品不错,但我感觉这次作品走的稍微远点,所谓远点,就是太调侃,有些东西低俗。高等院校走出来的艺术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激情,要用我们自己眼睛去看社会和周边的生活,不是用别人的。
  最近很多人用喷漆做很漫画的作品,这成了一种模式,许多人都跟风。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特别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你把作品放在屋里怎么做都可以,当你一旦拿到社会中来,你就要接受观众的批评,因为是你强迫我来看。所以,我认为艺术家还是要追求真、善、美。
  过去广州美院要求学生在毕业创作时要做一件严肃的,有一定主题的,能够体现你这几年所学本领的作品,同时也允许做一件试验性的艺术作品。现在有些人的作品,我不知道他这五年是怎么学的,基本功的表现能力很苍白。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教同学基本功,同时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还要教学生怎么把握最重要的东西。今天开放了,能够进行这样的探讨,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学校老师,甚至教育部都有责任来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作品。内容应该是美的,而不是丑的,现在有些同学往低俗化发展,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倾向。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雕塑,它有局限性。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引导学生走比较健康的道路,使他们走进社会不是很茫然。
  安东尼·斯顿斯(原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举一个例子,亨利·摩尔是爱尔兰的雕塑家,他在农村长大。我进学院后,惊讶地发现亨利·摩尔非常严肃地强调他的学生对传统的学习,而那个时候亨利·摩尔的抽象雕塑已经很出名了,他要学生记住欧洲著名的艺术是从人体开始构思的,得把传统的东西学好。他要求每个学生做毕业创作,就像曹老师讲的,作品一定要体现出在校五年所学的扎实的基本功。亨利·摩尔的理念是首先学习大师的基本功,就像先学会走再学会跑。看了这次毕业生作品展觉得有几件好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记得刚进入展区,看见一个雕塑《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这个作品的基本功不能说最好,但看上去让人感动,在那么多作品中我记住了那件作品。好的东西是可以震撼人心的。谢谢!
  陈云岗(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今天这个活动包括好几个内容,一个是公共艺术街的开幕,一个是全国毕业生展的举办,还有现在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雕塑与公共艺术教育,我从这个角度谈谈看法,再说说现在毕业生的状态。   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国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严格讲公共艺术还没有全面进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我们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是,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要把它体系化、逻辑化,在教学中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像其他的专业,如油画先教素描、速写,再教色彩写生,然后再教创作构图,雕塑同样如此。公共艺术作为包容性很大的新兴的艺术概念能笼罩很多传统艺术样式。怎么让公共艺术进入教育,也就是说怎样使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刚才钱绍武先生呼吁在全国建立公共艺术委员会,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我说的是要让公共艺术教育化。目前某些院校率先创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是很好的探索。但是究竟如何把公共艺术课程化,什么内容教多少周,然后什么课程与下一个课程互为因果?我不知道国外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我认为中国目前至少还处于酝酿和起步阶段。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即公共艺术和教育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学生的状态。别的院校我不清楚,刚才陈启南老院长也谈到了,老师怀着舐犊之心,对青年学子充满了关爱,不愿责备学生。但是我要责备。我知道现在的学生处于什么状态。很多学生因为文化课不合格、英语平均分不到60分而拿不到学位证。文化课四年来平均分不到60分,怪谁?是老师不教吗?个别学生一周接一周地旷课。我自认为西安美院雕塑系的考勤是相当严格的,但这都遏制不住某些学生不按时上课的现象。原因是有些学生进校以后晚上上网,或忙于其他事情而荒废学业,这确实非常严重。其次是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作品艳俗化,这种现象不奇怪。为什么?他只有那点文化。教育部规定拿不到学位的学生比例控制在12%到15%,而这么多学生拿不到学位,这说明教育是有问题的。同学们都清楚,到毕业的时候,教务处、学生处、辅导员都要给你算综合考评,我很清楚比例是怎么控制的,我们是尽量给你能及格的专业课成绩。但是文化课我们爱莫能助,如果把专业课成绩考核严格化,我估计各院校都会有更大比例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这能怪老师吗?这能怪课程设置不对吗?学生入学的文化课门槛低,素质不高。美术学院降低自己的标准,收揽了大量文化课学不好的学生进美院是自取其辱,我早就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刚才老先生们说的基本功——雕塑的底线,是绝对不能丢的,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作品,有怎样的艺术观念,你手下的活做得怎样,不管怎么变,一眼就看出来你学到多少东西,就是做一个非常抽象的作品,你能不能做到位也跟你的能力有关。你只要说你的作品是雕塑,那么它就有雕塑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如果你这一点达不到,对不起,你那个东西就永远是垃圾!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要解决教育问题,有三个平台可以利用。实际上教育问题首先是教育部的问题。全国设置雕塑专业的院校大概有38个左右,但这38个院校中很少有学校真正把公共艺术提出来作为雕塑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基本上以传统架上雕塑为主。真正和公共艺术结合,最早应该是中央美院提出来,现在成为一个系统我觉得非常好,这是一个引导作用。那么下一步,我们能不能和教育部联合起来建立陈老师所说的课程体系。陈老师认为这是个起步,我认为这是个空白。教育跟不上,怎么能培养人才,怎么能培养公共艺术?首先教育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开这种相关的学术会议。课程体系如何建立,这是个大问题。公共艺术要想推向社会,首先要和建设部联系,建设部设有全国城雕的管理机构,但我认为全国城雕化程度离期望还很远。公共艺术如果不走向公共,不走向社会,那么我们只能纸上谈兵,而只有走向社会,公共艺术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建设部有条件来发展公共艺术,它的实施和建设规划局有直接关系。这是两个平台,还有一个平台就是《雕塑》杂志社,它是一个最佳的新闻、学术和宣传的平台,它能够引导学术和发展的方向性。那么这三个平台如何结合好,利用好,是公共艺术发展最重要因素,目前这三个关系我认为没有协调好。
  毕业生:有老师和同学说现在在学生中普遍有个问题,就是文化的缺失。学生文化方面的整体修养水平较低导致了做作品比较浮、假、虚。另一个问题是在艺术教育中,艺术理论的教育比较薄弱,对于艺术理论的辩证性地分析和看法比较少,这使学生分辨不出什么是好的雕塑,什么是不好的艺术。理论性的知识是这一代学雕塑的学生最缺失的。这是一个问题。
  毕业生:作为学生,这五年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刚才很多老师提到关于基础教育的问题。对这个基础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就是说它是不是传统雕塑教育强调的以人体写生为主的基础,还是说基础的概念范围更大。大学是学一种宇宙知识的地方,我们学着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面对世界。对我来说,这五年我学到了这种思考,而不是说仅仅学会了运用各种材料,材料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思考艺术本身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五年雕塑课学到一门手艺,可以出去做活,或者说这类的雕塑好卖,就去做这类的雕塑。很多时候我们缺少思考。谢谢各位老师。
  景育民(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这位同学说的问题也是我在思考的。基础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基础,在目前的学术状态下,我们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因为我们现在缺少思想基础、学术基础,价值观的确立,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当代文化的理解和学术态度等等。这方面的基础比技术方面的基础来得更艰苦。我们如何去寻找自己,而不迷失自己。今天谈了很多问题,同学们也谈了很多困惑。我想老先生们那一代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比我们面对的问题要更单纯一些,我们面对各种诱惑。作为教育者,应该不仅仅把技术传输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同学以健康的思想来探索人生之路,我感觉这方面的责任更大,同时我们面对的挑战会更大,新的课题可能会更多。
  毕业生: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今天这个研讨会讨论的是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教育问题,在公共艺术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从雕塑学习介入到公共艺术创作后我们怎么回归?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和个人性,它们之间是怎样关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本科就在学公共艺术,本科毕业以后呢?公共艺术范围很大,怎么把握?
  王中:我认为我们没有对中国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严格来说,我们的理论研究非常滞后。比如说前几年,我在不同的研讨会上说过,我坚决反对把公共艺术作为一门专业,你会感觉奇怪,说我是最早把公共艺术作为专业的,但我又反对把公共艺术作为一门专业,为什么从去年开始我又支持?这里有个问题,任何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定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要去解决。比如英国有很多院校,可能今天规划专业没有了,为什么?不需要了。可是中国呢?我们的城 市化进程现在达到40%多,在未来的15年到20年要达到70%多,这种发展带来的需求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面临这种需求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成立公共艺术学院,我坚决支持,今天中国艺术院校的公共艺术系科已经不比雕塑系少了,四五十个高校全都有公共艺术系,但是公共艺术的教育比雕塑的教育要滞后太多了。雕塑专业有自己的系统,从我们的前辈,像曹先生、钱先生,这些前辈教的是非常有系统的课程。而不同学校对公共艺术解读都不同,甚至有些学校认为只有雕塑、壁画是公共艺术。很显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非常缺失,这方面一定应该是像钱老说的,必须要有专门的公共艺术委员会来负责承担这个历史使命。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公共艺术的梳理和教学体系建设的问题。一是要大力推动中国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中国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建设不推动,到未来50年、100年后从整个城市公共艺术引导方面回头看,我们这一代人全部是有责任的。因此我和钱老师一样,呼吁必须要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再不成立的话,我们真的就是历史罪人了,就这些。
  王少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关于公共艺术和雕塑专业的现状,刚才陈云岗讲得很好。年轻人在雕塑系所受到的影响和过去已经不同了。刚才孙振华也提到,责任是很沉重的一个词,由很多原因造成。学生扩招数量一多,老师也无暇顾及几十个人,各种消极的东西就出来了,也不能说老师不负责任。种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学生的在技术方面的缺失和艺术、道德上的迷茫,很难归结为某个教员出问题。
  我个人有点无奈,艺术界的这种多元性你很难说它错了,很多后果的产生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我最后要说的是,我们教育人要先好好考虑,多想想自己怎么做,选择什么价值观、艺术观。学生也要思考,你不能光等着老师给你填东西。我希望多做这样的思考,像这种研讨会挺好。我们要进入教育的层面里去做冷静的分析,我就说这么多。
  范伟民:大家谈得都很好。《雕塑》杂志社作为一个平台,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杂志社搭建一个学术讨论的平台,也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杂志对老师和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我们做这个展览,举行研讨会,实际上是希望能为大家在这个专业里做一点事情,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我们只能用这个媒体来把现象传达出去。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请了老先生来设置这些奖项。要一下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事情,杂志社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令人感动的是这次大学毕业生作品展有27所院校来参与。也许研讨会不一定需要那么多人同时在同一个场合下召开,可能大家有了想法就可以随时坐下来议论。有了可操作性的方案,通过各个方面呼吁,可以请教育部有关人员来参与会议。作为一本杂志,能把大家的意见非常客观地整理出来发表也是推进了一步。今天的研讨会议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能够光临!
其他文献
记者四味(以下简称“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09艺术北京的基本情况。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以下简称“董”):今年的艺术北京有60多家画廊参加,以国内画廊为主。场内活动包括了“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突破主题展之‘诗意·日常’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和“影像北京”。影像北京特展包含了国际时尚摄影特展、艺术家影院和巴马科摄影双年展获奖作品展。每个展览都是跟画廊合作来完成的。我们在培养小的
日常生活中,香料是再普通不过的存在,可要是把时间往回推几个世纪,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穿越回古代,带上胡椒你就发达了。唐朝宰相元载被朝廷抄家时,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明朝万历后期,一升胡椒大约要纹银六钱,折合成现在价格将近600元人民币。   不仅是中国,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里,胡椒也和黄金白银一样,是财富的象征,甚至价格还要高于金银。用法国俗语形容一件东西价值连城就是“贵如胡椒”。   公元10世
     
农耕中的牛   家牛是从原牛(“原始牛”的简称,即家牛的祖先)驯化来的。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大约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牛已被先民驯化。距今6000年左右,被驯化的黄牛与水牛已经广泛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的生活中了。   正史中关于养牛的记述早见于周代。据《周礼》记述,周代设“牛人”一职,专门负责照料国家的牛:“掌养国之公牛。”为了供养这些牛,国家还专门划拨出田地,称“牛田”。在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雕塑造型艺术领域呈现出了较多新的变化,衍生出诸如卡通、动漫角色造型等新门类,这类造型往往带有鲜明的夸张性和强烈的视觉感受,有别于传统意义上雕塑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模式。本文从雕塑造型语言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分析动漫角色立体造型与雕塑之间的关系,探索雕塑造型语言在动漫角色立体造型领域的应用和潜能。  关键词:雕塑造型语言 动漫角色立体造型    一、动漫角色立体造型可以被看
一棵白桦树,入夜以后渐渐“睡着”,树枝和树叶都耷拉下来;临近黎明时分它又慢慢苏醒,树枝和叶片逐渐展开,树冠位置稍稍上移,好像一个人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是不是很可爱?这幅“生动”的画面来自一个跨国合作团队,他们用精确度极高的激光扫描仪拍摄记录了树木的“睡眠”。   实验中,他们一共测量了多个品种的树,其中包括两棵白桦树,一棵在芬兰,另一棵在奥地利,均在无风和相对固定的湿度下进行测量。数据显示,这两
第一件神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出现使我们不必再依赖其他国家的卫星。当你进入不熟悉的区域,可以使用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接收系统的设备找到准确的路线,“路盲症患者”从此有救了。  除此之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预测地壳运动和气象变化,无论发生地震还是洪灾,它都可以让你及时了解灾情并迅速到达救援地点,有效缩短搜救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大幅度地
徒步遇险  此时已是正午时分,道路上仍有厚厚的一层积雪,这使得行走颇为不便。露丝摇着头,恼怒地抱怨道:“这该死的旅行手册,它竟说这时候的雪不会给出游制造麻烦。”三人都已经精疲力尽,便决定在路旁露营。  经过一晚充足的睡眠后,三人的体力又恢复了,第二天一早就动身继续赶路,他们决定在天黑以前到达帕茵湖区。刚开始时,大家走得都还很顺利,但随着山势的不断升高,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脚下唯一一条陡峭的岩石路也
严峻的现实  Till it happens to you,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这是2015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The Hunting Ground》插曲《Till It Happens To You》中的一句歌词:如果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不会感同身受。    导演Kirby Dick將目光对准了美国高校,镜头记录了多起美国高校性侵、性骚扰事件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本期理论前沿板块共编发3篇文章。  关于动态艺术的两篇文章来自粟多壮先生和本刊对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慕孙先生的访谈。郭慕孙先生的《几何动艺》是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空间艺术。他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建立艺术作品的数学模型,成功地把时间和运动的维度引进雕塑的三维空间,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粟多壮先生的文章则以国际观察的视点对动态艺术的整体状态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中国美术学院郑靖先生的文章,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