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话语及其文学史写作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革命论”文学史观因为附着太多的功利性而备受质疑,启蒙文学史观因其对政治性书写的自觉疏离,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最大限度地贴近了文学现代性,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追求,彰显了文学的审美性。
  【关键词】革命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启蒙文学史觀  写作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与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2YCTCJY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9-02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曾经一统天下的“革命论”文学史观因为附着了太多功利性而备受质疑,尤其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三人的“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提出,更是标示着三十年代启蒙论史观的回归,使得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话语频道,“诉说着‘人的文学’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以及文学史在表现它们时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质地。”这样,“去阶级化、远离革命,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成了这时文学史叙述的趋势和选择。”[1]
  但当时文学史教材写作尚处于“解冻期”,一些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写作中表现出了对“启蒙”和“革命”的纠结,一方面力图突破五六十年代文学史革命论的局限,给予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作家以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摆脱以《新民主主义论》和《讲话》为参照,把思想性置于审美追求之上,注重文学的认识和教化作用的文学史编写思路,表现出了一种启蒙与革命论纠缠的矛盾心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唐弢与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该著者力图秉持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左倾”思潮进行反拨,但限于“乍暖还寒”的特定历史条件以及新民主主义的论述框架和阶级分析的阐释方法构建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格局的窠臼,编者无法对一些尚未平反的“右派”作家的创作实绩作出正面评价,甚至对一些诸如京派等左翼文学之外文学流派的文学史地位也无法客观评价。
  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综史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不难看出著者所秉持的启蒙文学史观,把中国现代文学定位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百年历程之中,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要作家专章专节中,著者一反过去一般文学史中介绍作家生平、思想、创作的模式,而是直接进入对作家的定位和对作品的阐释上,增加对作家专“论”的力度,融进了著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思考。
  “当代文学”实际在40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设计和规定了文学的性质和历史进程。“当代文学”被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全面展开,因此当代文学史便是描述社会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文艺与资产阶级文艺的“斗争”情况以及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更高的文学规范和发展目标。这一基本方向的规定,确定了当代文学的实践方向,也成了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原则。到80年代中期,约有十多部当代文学史出版,主要有:1980年张钟、洪子诚、余树森、赵祖谟、汪景寿等完成的《当代文学概观》;1983年张炯、朱锫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讲稿》;1985年公仲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等。
  而其中最早完成、影响也很大的当代文学史则是张钟、洪子诚、余树森、赵祖谟、汪景寿等的《当代文学概观》。该著主要是通过对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创作成果的评述,概观三十年来文学创作的状况,在编写体例上与前面提到的一些文学史写法相比略有变化,在《前言》中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做整体描述,不去单写文艺思潮,同时在章节安排上也不按时期划分,而是依照文类分为五编:诗歌创作、散文创作、戏剧创作、短篇小说创作和长篇小说创作。该著最受人称道的是最早在文学史中对新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如诗歌中“带有哲理色彩的抒情诗”(即后来的“朦胧诗”),做了明确肯定,此外,该著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筛选不拘泥于政治性标准,而更加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因而在当时得到较多肯定,并被许多院校采纳为教材。
  总之,当时文学史家所秉持的启蒙文学史观及其启蒙话语实践因其对政治性书写的自觉疏离,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最大限度地贴近了文学现代性,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追求,彰显了文学的审美性,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一度出现继上世纪50、60年代以后的又一次繁盛局面,“实现从革命史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单一状态向认知、教育、审美等多功能的复合教育转变”,[2]为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受众的知识和欣赏能力、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忠.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史观的互动共生[J].中州大学学报,2013,(10):1-9.
  [2]曹金合.反观与评判—对九十年代以来教材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11,(7):86-95.
  作者简介:
  孙晓东(1974-),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模式,提出了基于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互动式培养方案,其中主要强调工科研究生在课堂教学、实验环节以及学术报告三方面的互动模式,给出互动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并阐述了该模式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互动式 实验研究能力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1
期刊
【摘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传统精英高校的深度融合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关于MOOC理念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上的应用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以MOOC 理念梳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探讨优化教学、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育效益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MOOC理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课程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大学生活是充实而又短暂的,陪伴大学生最久的就是室友。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误会。这时,如果彼此都采取“冷战”或“热战”的方法,无疑是给友谊的伤疤撒盐,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面临误会,要及时沟通,本文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高校应如何构建和谐宿舍文化。  【关键词】高校 和谐宿舍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有趣”起来。同时相信尊重孩子、放飞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在自由争论中学习,孩子真正地“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课堂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9-01  小学低年级学生
期刊
【摘要】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充分的准备。为了有利于幼儿进入学校前后的学习和发展,和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根基,应该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家长和幼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转折点。本文以大班益智区“小小智慧岛”材料投放為例来浅谈幼小衔接在区域活动中的体现和作用。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幼小衔接现存的一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9-02  11月1日,我有幸聆听了鳌头镇科组长以“目标导学之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题研讨的常态课,从中受益良多。在听课学习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四变”和“一得”。  一变 “主动学习”展个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
期刊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帝国”这一名词概念,其内涵往往有所变动,根据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通过研究让学生体会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以及对“帝国”内涵的辨析,准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探索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帝国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46-02  高中历史新课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47-01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轻松活泼的散文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童趣的夏天。  在教学本课时,笔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都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6-0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情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话题。《2011版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完善教
期刊
【摘要】《九色鹿》是一篇美丽的民间故事,源自敦煌石窟第257窟西壁上的壁画,是莫高窟四万五千米壁画中最完整的连环画故事,北魏的佛经经典作品之一,原名叫《鹿王本生》。后被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成了文字《佛说九色鹿经》。据说,九色鹿是佛陀的化身,向人世间传达了真、善、美,我认为,教者也应当作是学生心中的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触摸到文本中有效的读写训练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点,调动学生的语言生成点。本次教学,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