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察雁门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绝对离不开实地考察。这样的考察,有利于发现,更在于印证,能使文史工作者增加许多感性知识,提高对史实把握的准确性。我是1988年底开始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虽然时隔不久,领导同志就把我抽调出来从事机关的写作工作,但自己的兴趣仍在文史工作方面,且在文史资料委员会里兼有职务。因此,我在工作之余依然留心文史方面的事,并于1994年9月7日,到代县对雁门关作了考察。
  考察这天,天气非常炎热。在代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王天才同志陪同下,我们翻过雁门山山脊,从北山坡的一条大沟里,步行到达雁门关城楼。
  当时的雁门关非常荒凉,非常破旧,城墙倒塌,许多墙砖不知被人们搬到了哪里,关前仅有两尊石狮、十多级台阶。好在城楼已经修复起来了,高大威武,风铃叮当,给空旷的古关带来不少生气。
  雁门山的来历,《山海经》说是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代州志》说:“唐置关于绝顶,元时关废,明初移今所,两山夹峙,形势雄险。”该关自古就是戍守重地,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为山西三关。由于该关久有盛名,加之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就站在关前野草中,留下一帧照片。
  我对雁门关的重视,不仅由于古代这里就曾发生过许多战事,出现过许多守关的故事,而且抗日战争初期这里也曾爆发过一些著名的战役和战斗。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而到雁门关的。我知道,在抗日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中,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中将指挥5万多名日兵、250·门火炮、150多辆坦克及不少飞机,向太原北边的门户忻口要地发动了猖狂的进攻,企图从此打开缺口,冲向太原。阎锡山为保卫太原,打破日军企图,在离太原仅100公里的忻口,部署了8个军16个师,总计约10万人的兵力,与敌展开鏖战。这是国共两党军队共同抗日的一次重大战役,八路军为配合忻口前线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后展开了游击战。一一五师活动在乎型关附近,攻克了冀西察南的多座城池,截断了平型关至蔚县至张家口的交通线,进而威胁到平绥、平汉铁路的交通。广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于1937年10月18日,在雁门关附近的斗圪梁伏击了日军运输队,击毁汽车十多辆,歼敌近百人,占领了雁门关。第二天黑夜,我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又袭击了雁门山下阳明堡机场,毙伤机场日军100多人,焚毁日军飞机24架。这两次战斗,不光斩断了日军运输线,还使进攻忻口的日军失去了飞机的有力支援。想到八路军伏击日军运输队的那场战斗,我就想了解那场战斗的地理环境,于是离开雁门关城楼,从北坡翻过山脊,来到南坡曲折蜿蜒的公路上。代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王天才指着一段公路和山坡说:“这里就是当年伏击日军的战场!”
  我从卧车里出来站在路边观察,发现这里离雁门山分水岭不远,正是山大沟深之处,望望沟底,头还觉得有点晕旋。此处没有什么遮蔽物,只是路边还有几孔石块筑起的窑洞。从地形观察,由于公路在接近山顶处盘旋,八路军从山背面隐蔽处冲杀出来,就很容易接近敌人。当年公路绝对不会像今天这么宽敞,汽车一旦被击中,就会堵塞公路,若是翻到山沟里,那就根本没有爬上来的希望。当年那场战斗之所以干脆、利索,打得那么痛快,除了八路军英勇善战之外,伏击地点的最佳选择也是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地方,我当然要留影。听王天才说,那几孔窑洞是日本人当年修建的,我便把它当作了摄影的背景。
  从当年伏击战遗址乘汽车下到山底,大约只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眼前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山口,山口的沙滩上滚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太和岭口村子就分布在这山口的两边。
  阎锡山是于1937年8月28日从太原出发,赴太和岭口指挥对日作战的。在太和岭口,他会见过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由此该村就成了我必须考察的一个地方。但当年阎锡山居住在太和岭口的什么地方呢?我在公路旁询问坐在沟边的群众。一位60多岁的瘦弱老汉说:“你们要看?那就跟我走吧!”
  没想到老汉是位瘸子,走路十分不便,在乱石滚滚的河滩上,他走得更为艰难。
  我们跟着老人,下了公路,横穿沙石滩,向东走了很长时间,到达东边那片村子,又向南拐了一段路程,才进了一座不大的院子。该院只有几间相当简陋的北房,房东边是一截土崖,土崖上开出几孔窑洞。老人带我们进了北边那个安有木门的窑洞,进去后才发现该窑不大,从窑洞南壁又挖出一条通道,与南边那座窑洞连在一起,就成了里外间式的窑洞。南边那孔窑洞没有安装木门,而在应该开门的地方盘了一个土炕,安了一扇窗户,可以望见院内的情景,阎锡山就住在这里,阴凉,宁静,又非常安全。正是在这里,周恩来、朱德与阎锡山就八路军抗日问题举行过几次会谈,于是这座小院和窑洞,就成了抗日史上不得不加以描写的一个地方。
  因时间紧张,我这次没有对阳明堡机场遗址进行考察。尽管如此,总共只进行了一天的雁门关考察,所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所拍的照片太珍贵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提到抗日初期山西的战斗,我就不由得翻出那几张照片,引发了我对那山关、那环境和那一场场激烈战斗的长久回忆。
  2006年2月4日
  (题图为1994年9月7日上午,作者在雁门关参观考察)
其他文献
他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他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率部万余人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他在长征途中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批判“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错误,同张国焘的错误行动进行了坚决而有效的斗争;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
期刊
吕调元,字乾初,静乐县西坡崖底人,于太原成成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932年被捕,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在狱中,吕调元由薄一波介绍,加入了党组织。出狱后,吕调元担任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青年军官教导团政治部主任。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吕调元因涉嫌策动学生去延安而被阎锡山囚禁在第二战区吉县南村坡宪兵司令部候讯室,是不许任何人接见的大政治犯,当然也是很多人不敢去见,
期刊
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朝野震动。舆论所指,李鸿章被罢免官职,下放广东,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云水路八千”。在战败刺激下,朝廷亟需自强改革,励精图治。于是,盛宣怀被委以重任,力挽狂澜。  盛宣怀,字杏荪,号次沂,别号愚斋,晚号止叟,生于1844年11月4日,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1896年10月,盛宣怀呈上《条陈自强大计折》
期刊
有遗文显示,何应钦曾带一个营的兵力,在傅公祠住过月余。笔者为了充实《西园史溯》一文,对此事进行了认真查考,证实无疑。现就其人其事考述如下。    何应钦得常人之所未得    何应钦,字敬之,1890年4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十三日)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县泥函村。他6岁人家塾为大哥、二哥伴读,8岁正式人家塾发蒙,16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8岁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19岁毕业后保送人武昌陆军第三中学,
期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于年底访问了苏联。在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会晤时,谈到了解放台湾问题。斯大林非常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之举,决定给中国1.5亿美元的贷款,用以装备人民海军;并提供200架战机及人员训练,准备大举进攻台湾。  此时,退缩台湾又失去美国支持的蒋介石,眼见又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于是想主动与大陆进行试探性和谈。经过紧急筹商,他决定将这一重任授以高雄市一家“凯歌归
期刊
《文史月刊》2005年第6期曾经有述,田际康先生曾在《傅公祠的今昔》一文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本人经过较长时间的查考,除九世班禅、冯玉祥(资料已分别在《文史月刊》2005年第6期、第3期刊载)外,傅公祠在成为山西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后,在组碧楼住过的人还有很多,其中
期刊
2005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通过各种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以广泛征求意见。草案一经发布,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缘起于草案中有关“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在法律上,被权利人(财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人)遗失的财物称为“遗失物”,拾得他人遗失物的人被称为“拾得人”。我国在1987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拾得遗失物”制度的规定极为泛泛,
期刊
尧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五帝之一,开人类文明之先河。尧王的出生地在哪里,据笔者考证,尧王故里在绛县证据充分。    史志记载,多处印证    1、《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释之。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的三座大丘陵,称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而且中尧岭的半崖上有尧王出生密洞,即在“三阿之南”,与史记吻合。  2、《世本记》载:“青龙感之,
期刊
欢迎你积极参与、大力提供照片和文字稿件的《私人影集》,与广大读者、作者见面了!  这是《文史月刊》杂志实施开放性办刊,让众多人群、众多家庭踊跃参与的一个专栏。  这是《文史月刊》杂志为展示人与时代,人与历史,所开辟的图文并茂的一块园地。  这是《文史月刊》杂志拓宽史料征集领域,为普通群众服务,所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史料记载,山西的照像业创始于1902年的太原,由阳曲人田余公在太原南校尉营开设了
期刊
太行区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中枢。在1942年5月反扫荡中,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何云等46位同志壮烈殉国,是我国新闻发展史上最沉痛、最悲壮的一页。  华北《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创刊于1939年元旦。它是华北敌后的战旗,坚持华北抗战的向导,也是华北敌后最大的铅印报纸,发行于晋冀鲁豫等地。  在战争环境中,报社经常跟随八路军总部迁移。1942年时,编辑部、经理部和印刷厂驻在辽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