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儿子富养女”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近年流传着这样的“古训”:“穷養儿子富养女”。听见以后是不是有点头的冲动?可惜这完全是一厢情愿。
  所谓“男孩要穷养”,我觉得这背后有一种朴素的直觉:你要是不给一个人吃饱,他自己觅食的愿望就会格外强烈。所以,你要是让男孩受受穷,他们越会憋着劲出去捞钱、打天下。
  这当然是一个幻觉。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很认真地对我感慨:自古困境出人才,穷人的孩子总比富人的孩子更有出息,他家里面要是穷一些就好了。当然现在想起来,他爸爸是公交司机,他妈妈是售货员,他想的有点儿多。但是撇开这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这个逻辑本身也是个神经病逻辑。
  事实上,物质上的匮乏和挫折,就像长期的性压抑一样,往往会让正处于性格塑造期的孩子性格扭曲。就是一般性的穷,如果发生在青春期,也会给人的一生留下一些阴影。我上学的时候,经济情况属于中等,但那个时候大家都比较穷,毕竟是九十年代嘛。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有些不快。如果当时我们住的宿舍大一些,个人空间多一些,衣着稍微好一些,手里的钱稍微多一些,青春绝对也会变得更丰富多彩些。要说这种匮乏给我的性格带来了什么好处,那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穷养孩子”这个说法里,有一种对钱的误解。在表面上,它把钱看的太危险,骨子里其实又把钱看的太重要。
  当然,他们可以反驳说:我们说的穷养,不是那么极端,就是稍微紧一紧嘛。
  那“富养女儿”这个逻辑又是为啥呢?我一个朋友给我解释过这个问题:为啥要富养女儿呢?你要是不富養,女孩子家啥都没吃过没见过,到时候男孩拿一个糖豆就能把她哄走了。我反问:那要是男孩子啥都没吃过没见过,你就不担心他为了一个糖豆去偷东西吗?他想了想,说:应该不敢吧…….
  我觉得这里面很有问题。如果你家里只能供养一个小家碧玉,你偏要当成公主养,她走上社会怎么办?谁替你接手养这个公主呢?
  如果到时候糖豆是哄不走了,可却没有一个开着法拉利,手里捧着两克拉大钻戒的男孩呼啸而来,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我想想都替他们着急。
  本来养孩子有一颗平常心就好,不要刻意地用穷养让他们体验匮乏,也不要刻意地富养让她们产生对物质的幻觉。但为什么“穷养孩子富养女”的说法会流行呢?说到底,这里有一个性别观念的问题。
  一篇文章里说,“富养女孩”可以让她“乐观”,那男孩就不需要乐观了?“穷养男孩”可以培养男孩“经受挫折”“有责任感”。那么女孩不需要“经受挫折”“有责任感”了?一个人要是没有责任感,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穷养儿子富养女”背后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男权观念,充满了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错误思想。它假设的一点就是:男人是要用“饥饿疗法”来撵去挣钱的,女孩是要养得娇滴滴的,然后等着有钱男人来娶的。
  一颗糖豆哄不走,一辆法拉利一个大钻戒就哄走了,除了价格上的差异,说到底还是哄走、还是依附。
  我也有一个女儿,而我对她有另一种期望。我期望她长大以后,只会要自己真正想要的人,一颗糖豆哄不走她,一座金山也哄不走她。
  若子荐自《生活报》2016年11月27日 春鸣/图
其他文献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  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  冠雀相信了这个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  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  这故事是说,恶人作恶,往往少不了两种手段:暴力与谎言。  使用暴力,是为了权力,为了得到不合法的利益;炮制谎言则是为了面子,为了确立虚假的合法性。  捕鳥人很狡猾,
期刊
儿童剧里,一个孩子去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回家后,说快递员叔叔太辛苦,要求妈妈以后少網购。父母听后欣慰地笑了。  少网购,快递员的业务量不就减少了吗?也許导演觉得太复杂,孩子们理解不了,就安排父母“欣慰地笑了”。其实,直面现实的教育,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别小瞧孩子。  摘自《今晚报》2017年1月26日 佚名/图
期刊
干部贤文,现代官箴。寄意恳恳,诲汝谆谆。  古时官为贵,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今日民是根。  干部乃公仆,人民是主人。  法不徇情,官不私亲。  不饮盗泉水,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勿谓少知音。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清玉洁楷模人。  一身正气去私利,两袖清风为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鞠躬尽瘁社稷心。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再三须着意,第一莫贪心。一贪心就变,腐臭不可闻。  白沙千年洁,松林
期刊
高莽的这本书,同蓝英年的《寻墓者说》,都主要写了俄苏文艺界的一些“旧人旧事”。不同之处,蓝英年是虚写其“墓”,高莽则大多是曾亲去墓前凭吊,在文边配了这些墓前纪念碑、雕塑像的照片。  高莽把他的书题名《灵魂的归宿》,然而我以为,他写到的许多死于非命或受尽苦难的不安的灵魂,生不安枕,死不瞑目,“应有未招魂”,怕未必能算在公墓一角就找到了归宿。  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轻时丈夫就遭镇压,后来本人又被
期刊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會讲究也能讲究。  未必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  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  吃得了红酒西餐,也吃得了路边麻辣烫。  住得了五星级酒店,也住得了帐篷睡袋。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拿得起放得下,绝不会死缠烂打。  遇到再难过的事情,也会好好吃饭。  就算
期刊
大小多少  古时候两个小官在路上走着,后面来了个农民。天气炎热,日头似火。一个官打着伞,一个官摇着扇子。  打伞的故意炫耀说:“伞撑开来大,收起来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摇扇子的官跟着说:“扇子打开来大,收起来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  农民接口说:“你们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胀饭多,日日做事少。”说得两个官满脸通红。  骂庄稼  从前,有个懒汉,一年到头,吃吃玩玩,不爱劳
期刊
寻找“诗和远方”,成了现今年轻人的新追求。到底去远方寻什么呢?当然是在“水泥森林”中已经很难觅到的东西,“古道热肠”应该算一个。  在大都市里,有些情愫的确淡漠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那份意境与闲适,在快节奏的現代社会面前,空间已经越来越逼仄。“友谊”,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越发鲜见。“千金一诺”“同怀视之”的真挚感情,仿佛更需要我们到久远的古风里寻找。  
期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36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它的创作者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曹端和天顺年间的年富。而倡议刻制成“官箴”碑竖于西安碑林的,则是清代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此碑道出了百姓的期待,颜伯焘也就自然声名鹊起。但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却让我们认识了那个真实的颜伯焘。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颜伯焘这位被撤
期刊
吴小惠(江苏徐州)  读《耳根的清静》一文(《杂文月刊》2016年12月下),眼前一亮,心有同感。终日奔忙于喧嚣都市中,早已习惯了各种机械和人为的声音充斥生活,甚至麻木。短短一天,千百种声音纷涌交杂:  油锅里的滋滋声、马路上的车流声、地下道的喇叭声、公交车的刹车声、人群的拥挤声、车厢里的吵闹声、街上的叫卖声、电脑的散热声、手机的振动声、办公室午休时的闲谈声、广场上的舞动声、孩子的哭喊声、警车的鸣
期刊
身为一个家长,虽然孩子小,但我也挺关心教育。我加入了一些教育群,有课外班的,有上学的等等。可以看的出,受够了应试教育的爸妈,都在诟病应试教育劣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在了西方,在羡慕西方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同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极端重视,从三岁开始就送到各种培训班连玩带学,动辄一年几万的学费都不在话下,目标都是将来出国留学。但西方教育从小就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培养,那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从小就要读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