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具体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2574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中教师的有效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在课堂中更容易“动起来”。
  关键词:地理新课标评价建议;新课改;教师的有效评价;教学实例;课后反思
  新地理高中教学大纲(2000年2月第二版)中有提到在新课改下可以实施的教学评价建议,我在认真阅读研究之后,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现把这一尝试的具体实践课例记录下来与大家探讨。
  一、 地理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二、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课例实践——以“澳大利亚”为例
  1. 背景介绍。澳大利亚是大洋洲区域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区域“澳大利亚”重点掌握三部分内容: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会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因此,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对这部分内容加以整合是实现区域地理高效学习的关键,另外在课堂上实行积分奖励式的评价方式对有效课堂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本课例尝试以“到澳大利亚旅游前所做的准备”实现对“澳大利亚”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知识整合,以期提升区域地理教学有效性。
  2. 教学设计思想。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有两个想法:第一,区域地理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区域的学习,掌握对区域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解释、论证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本人选取“到澳大利亚旅游前的准备”这一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对于澳大利亚这一区域基本地理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更重要的是利用“旅游”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各地理要素整合起来。第二,课堂上“积分奖励式”的评价方式是指在上课时根据课程内容所需分出相应的学习讨论小组,然后在整节课程的学习中把问题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都分由小组必答或者抢答完成,答对一题得一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看哪个组分数最高就是本节课的获胜组,课后可以给获胜组在写作业或者下节课的课堂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待。
  教师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板书在黑板上:
  (一) 地理位置
  23.5°S、135°E,穿过大陆的中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学生抢答:在导学案第一部分中“找茬”。
  设问:请描述出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
  学生回答:西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两边高中间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精确描述能力,让学生理解分析地形特征可从地势、地形及分布等方面回答。
  由小组2一位学生上台完成板书。
  (二) 地形
  西部:低矮的高原
  中部:平原,地下水丰富又被称为“大自流盆地”
  东部:大分水岭山地
  学生抢答:在导学案第二部分中“找茬”。
  由此可知,现在去澳大利亚旅游可以选择穿休闲运动鞋或软底的凉鞋。我们此时是冬季而澳大利亚在南半球为夏季,南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
  设问:请描述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大家对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分析可从纬度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请小组2一位学生上台填写板书。
  (三) 气候
  呈半环状分布
  核心:热带沙漠气候
  内环:热带草原气候
  外环:(由东北向西南)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学生抢答:在导学案第三部分中“找茬”。
  设问:请从纬度、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大的原因。
  学生抢答:澳大利亚地处中低纬度,温度高蒸发量大;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中西部地区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东部有大分水岭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向西深入;西部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设问:请从地形和洋流两方面分析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学生抢答: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学生抢答:导学案练习
  教师总结: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突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根据黑板上的积分榜公布这节课的获胜组。
  三、 课例反思
  1. 备学生。按照本学期的上课进度,这次赛教课期间,刚好上到澳大利亚的内容,而澳大利亚按照课时安排为2个课时,这节课笔者选取第1课时来上,主要讲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内容:包括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等。但是,高二(8)班作为参赛班级,是学校的后进班,考虑到该班的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笔者把上课内容缩小为位置、地形和气候这三方面。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笔者把这节课设计成一次出国旅游的事前准备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去”(地理位置),“带什么去?”(地形、气候)。
  2. 备教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及分析其原因。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读图,笔者先让学生就气候图进行教学板书的填写,对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按核心、内环、外环,这样的规律记忆。并选择其中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来具体分析其成因,使学生对气候的成因构建答题模式。此外还加入随堂练习,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安排是学生自主探究有易入难、层层深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澳大利亚的气候及成因分析。
  3. 备教法。本节课采用“新课改形式下有效课堂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辅导、点拨为辅。并在原来由学生上台板书导学案内容,转变成屏显某位学生的导学案,请學生来“找茬”的新形势,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另外采取分组答题机制,为本节课选出优胜组,激发了学生的答题的积极性,整节课在一种较为轻松活跃的环境下进行,上课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冬锦春.地理案例运用于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以“鲑鱼回归欧洲莱茵河流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7.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00,2.
  作者简介:
  李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市钢一中学。
其他文献
Malachite green(MG), a dye, is an antifungal agent tha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and prevent fish diseases. It is metabolized into reduced leucomalachite green fo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意识形态上的、实践或方法论上的和社会发展理论上的三重意义。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三种意义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马克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俗语说:“要成才先成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可塑性非常强,基于此,我们一致认为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
校本课程是将学校特色、老师特点与学生个性整合为一进行的独属于该校的一种课程文化。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来,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麦因学习小提琴被学校纳入弦乐团,这本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每周3次的集训和每天的练习让他吃不消,他跑来求助。  “你每天练习多久?”我问。“一个小时。金老师说太少,起码得两个小时。她说她在我这个年纪,每天都练4小时。”  “那你为什么不练?”“我做完功课,都差不多午夜啦!”二年级的小麦很无奈。  “好,那你告诉我,你到底喜不喜欢音乐?”  可怜的孩子不敢答,不断用眼睛寻找妈妈的提示。  “没关系。你
摘 要:在当今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地深入人心,也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里。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学多年以来教学质量普遍提升缓慢,这与信息的“倾向性”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民族地区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迫切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地寻求有效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运用到网络,无论是在教育教学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教育人
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间有紧密的合作,只有在有效的家园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更透彻地展开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的一种方
黏性非均匀沙起动和冲刷研究对于河口海岸工程的设计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作者从概率论和力学角度所提出的黏性非均匀沙起动摩阻流速公式的基础上,建立起黏性非均匀沙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