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6年3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98例有完整资料的位于胃的间质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许旺细胞瘤和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复阅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诊断,肿瘤两点取材构建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smin、S-100及Ki-67蛋白等6种抗体的表达;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变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确诊间质瘤91例(92.9%).随访率91.0%,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患者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8%、79.6%和6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肿瘤坏死、核异型、细胞类型、细胞密集程度、手术类型、黏膜侵犯、年龄及Ki-67标记指数(5%为界)等因素有关(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肿瘤坏死及黏膜受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P<0.01).结论 肿瘤直径大于10 cm、核分裂像数目超过10个/50HPF、肿瘤有坏死,黏膜受侵常提示胃间质瘤恶性度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合理的手术范围.方法 应用病理检测和流式细胞技术,对30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标本进行分析,观察直肠癌组织和癌远端3 cm和5 cm、正常肠管组织和癌旁3 cm和5 cm直肠系膜及正常结肠系膜组织的DNA倍体、DNA指数(DI)、增殖指数(PI)和增殖期细胞百分比(SPF)值的变化,并与病理检测相对照.结果 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远端3 cm和5 cm肠管中均未检测到癌浸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最多的是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其感染.1982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黏膜上培养分离出Hp之后,对Hp的研究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
期刊
期刊
美国"胃肠道及内镜外科医师学会(SAGES)2007年会"于2007年4月18日至22日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市举行.会议邀请了世界各国240余名著名消化道内镜及腹腔镜专家,约2500名代表与会.会议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就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期刊
期刊
目的 从成功建立的用于筛选胃癌下调新基因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克隆新基因片段,并行马拉松末端扩增;检测新基因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该基因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挑选860个阳性克隆测序,寻找新基因片段.RACE cDNA马拉松末端快速扩增.新基因行Northern印记杂交,并在25例胃癌黏膜与正常胃黏膜RNA进行新基因半定量RT-PCR.新基因行生物信息的分析.结果 筛选到一
目的 分析胃肠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各项诊断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病理诊断为GIM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连续切片CD117、CD34、Desmin、SMA、PS100五联染色的方法观察免疫组化表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确认诊断.结果 210例GIMT经复习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GIST)127例
患者,男性,52岁.中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疼痛伴恶心呕吐6 h于2006年6月1日收入院.既往有上腹部疼痛史30余年,疼痛常发生于饥饿时,进食后缓解,伴反酸、嗳气,服用胃炎干糖浆、硫糖铝片症状可缓解.近3周症状加重,伴间歇性腹泻。
期刊
直肠内脱垂是出口梗阻性便秘中较常见的疾病[1].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7.直肠内脱垂是指直肠近侧的肠壁黏膜或全层折叠陷入远侧肠管或肛管,而又不脱出于肛门之外,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者.从理论上讲,直肠内脱垂是直肠脱垂的前期阶段;但临床研究发现,直肠内脱垂很少发展为直肠脱垂[2]。
期刊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后胸胃瘘发生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瘘口直径小于1 cm,行瘘口修补术;1例因胸胃大片坏死,先行胸胃大部切除加食管旷置术,并行空肠造瘘,后分期行结肠代食管术.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出现声嘶、肺部感染各1例.随访10个月至4年,患者均可进普通饮食.1例饱食后胸胃淤滞排空不畅,口服胃动力药可使症状缓解.结论 食管癌切除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