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道德作用发挥及突出问题治理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ao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道德的指引,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创设一个优良的道德环境,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局部的伦理空场问题,同时,某些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急需解决。道德治理应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主体塑造,以公民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个人品德建设为切入点,把道德建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各领域,激发治理主体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培育正确的道德意愿与情感,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道德;德治;法治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判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必然引起道德状况的动态变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必然伴随道德的整体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正确分析道德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解决治理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治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引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是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和表现本质力量,充分发挥和展示自由个性的生活。”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向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美好生活的目标旨在通过人的完善,推动社会关系趋向完善和健康。美好生活既与物质生活相关,又与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使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丰富和全面,人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满足人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人们的需求状况。“美好生活需要由单层面需要拓展为多层面需要,其需求结构、层次、质量等方面均发生变化,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性等特征。根据人民需要的动态变化,在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向更平衡、更充分、更高层次、更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的精神生活作为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是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素养的总和,是一个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的系统工程。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锤炼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
  新时代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协调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确保这些关系处在统一状态。同时在多维度构建道德要求,在政府维度建立完善的契约伦理培育制度,在社会维度营造健全的契约伦理培育环境,在个人维度加强契约伦理道德教育增进道德认同,多方并举,为美好生活创设一个优良的道德环境,真正创造美好生活,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才能实现。
  二、现实分析: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系统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科学的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如何结合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课题。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显示了强大生命力。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在道德建设领域,仍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国家治理进程中存在局部的“伦理空场”。当前的国家治理在治理理念、主体、方式、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伦理空场问题,伦理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同时,伦理与制度的协同治理尚未形成可靠的运行机制,伦理在制度的制订、实施与监督等方面如何发挥作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二)一些领域道德问题突出。在政治治理领域,以权谋私、作风腐化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在高校教育治理领域,教师学术失范,学生道德诚信等;在社会治理领域,公民道德层面存在社会公德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价值扭曲、善恶混淆,“败德”现象频现;在生态治理领域,环境道德意识匮乏、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等。
  三、本质透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道德领域问题的主要成因
  社会主要的矛盾的转化,新的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但是新旧之间的转型同样需要一个震荡期,在此期间,新旧目标之间的转换,新的制度机制的建设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这些都是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进入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必然出现道德领域的失范现象。“特定形态的道德联系着特定形态的社会结构,结构的转型必然要求道德相应地转型。”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结构需要重新进行调整,道德也必然会出现新的要求,这是道德本身发展属性的要求,也是道德时代性的必然体现。新时代的道德建设要在新时代这一时期完成,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新的道德尚未完全形成,原有的道德规范仍在发挥作用,但是其已经不能不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这就必然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社会现象。
  (二)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整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主体的多元性,构建多元主体利益的整合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地调动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公共组织、社区基层组织、公民个体等不同治理主体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形成良性运作的社会治理机制对于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及公民等主体在利益诉求、分配及保障机制方面仍不够协调,道德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道德要求与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仍需进一步完善,这也是社会不同领域出现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道德与制度缺乏有效整合。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对现代国家治理来说,理性化的制度规范与实质性的公共之善分别从形式与实质双重层面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伦理担保。”道德建设融入制度建设才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当前道德与制度的协调治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如何将道德与制度建设有效融合的方法与路径还存在缺陷。在具体实践中,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强制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不成分的道德规范急需转化成为法律条文,但是此项工作的进展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路径选择: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道德领域存在问题的治理
  进入新时代,针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道德治理应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主体塑造,以公民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个人品德建设为切入点,把道德建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各领域,激发治理主体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培育正确的道德意愿与情感,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一)制度设计的提升:一是完善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协同治理机制。搭建德治与法治协同推进机制不仅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但是法治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国家治理不仅需要法治建设来推动,更需要道德的介入。目前,道德治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三者有机融合,体现到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构建,让德治成为推动法治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推动力。二是搭建道德对制度的涵育支撑机制。道德本身是一种非成文的制度,同时对成文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度必定蕴含一定的道德价值,其与其他成文制度交互影响,推动了制度创新,维护了社会和谐发展。有好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才能有好的制度,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有序性都需要道德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制度制定的主体是人,制定者道德品质的高低是造成制度实施效果不同的关键。道德为制度的运行提供了保障,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环境。因此要搭建道德对制度的涵育机制,以道德推动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有效运行。三是构建制度对道德的保障制约机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 其以国家立场为基点,评价人们行为,也从国家的视角反应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制度蕴含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也是社会成员行为的道德底线。制度规范包含着对最基本的道德规则的确认,因此制度也是最低要求的道德规范和对社会成员道德行为的最低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要求,其实也就是满足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作用的发挥通过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具有规范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的能力。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制度规范的强制力属性,保障道德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二)行动主体的塑造:进入新时代,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主动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充分认识道德的作用,重塑道德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家管理层面实践。使其成为道德治理的设计者、德治规则的制定者、德治保障的提供者及良善治理的引领者。二是社会基层实践。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推进城乡社区善治。三是社会组织层面实践。鼓励其在服务社会、反映诉求、自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四是公民个体层面实践。促进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多领域、多途径参与国家治理。
  (三)社会环境的优化:坚持教育、管理和改善民生相辅相成。一是以道德教育涵养道德治理。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其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道德榜样的教育功能,引导社会成员增强道德荣誉感。进入新时代,社会需要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各领域各行业的道德模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见德思齐,择善而从,从而有力的推动道德治理的社会成效。二是以专项治理规范道德治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适应时代需求,顺应社会公众的期盼,回应社会的实际关注,围绕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活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政治治理领域,在发挥法律严惩作用的前提下,更要充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强调反面材料的警示效果,提前预警,及时反制。高校教育治理领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升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协调好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不同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的机制。在公民道德领域,积极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公民道德规范,有机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在生态治理领域,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准则,以人类长远发展为根本利益出发点,并努力做到自己向自然索取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平等,实现绿色发展。在诚信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强公民诚信领域的法律建设,完善诚信大数据共享、激励与惩戒工作机制,在诚信建设领域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是以改善民生保障道德治理。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切实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根本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假如我们的发展不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更好的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群众看不得见、摸不着,这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持续的发展。
  总之,道德治理是关系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在治理实践中,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切实融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道德与制度的协同机制建设,完善国家治理多元主体的塑造,不断提升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层次和水平。与此同时,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的国家治理效能新目标,我们要深入研究制度、道德与效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道德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建设路径,为充分理解道德在实现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功能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汇聚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道德力量[N].人民日报,2019-11-21(11).
  [2] 龚天平,孟醒.美好生活的基本元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8.
  [3] 常春,逄奉辉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8-10.
  [4] 王小章,孙慧慧.道德的转型: 迈向现代公德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18(9):113-120.
  [5] 蔡斯敏.马克思国家理论视阈下的主体合作治理[J].理论与现代化,2018(6):61-69.
  [6] 叶方兴.作为伦理实践的现代国家治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1-120.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Q202035)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精力充沛、见多识广、专业知识丰富、成就欲望强烈,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短存在实践经验匮乏,社会阅历肤浅,奉献精神欠佳等弱点。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促进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应当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内容 途径  一.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办学要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其中问题导学法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初中阶段,老师采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老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学
期刊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批评有着很强的艺术观念,这直接影响到对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家甚至艺术史的批评有效性。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复杂多义的格局,艺术的审美意义和功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拟从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缺失作为研究出发点,研究分析了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转向与重构途径,以此来传承和发展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精神。  关键词:艺术批评;
期刊
摘要:诗词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诗词的学习不仅难度大,而且所占篇幅很多,是高考必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高中语文诗词的教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达到好的课堂效果。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这一教学方式理念的提出,对教育界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中语文课堂对古诗词讲解的困难,从各个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学会诗词并爱上诗词,同时还能了解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舞台剧人物造型及服装化妆的可行性因素分析,然后对舞台剧人物造型及服装化妆设计要点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创新设计人物化妆造型、合理搭配化妆服饰色彩、注重体现舞剧人物的性格和内在、合理搭配化妆服饰线条,通过不断分析旨在进一步使舞台剧人物造型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并充分彰显出服装化妆的表现力,仅供参考。  关键词:舞台剧;人物造型;服装化妆设计  舞台剧人物造型及服装化妆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期刊
摘要:作文是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参数,小学教育是培养兴趣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存在着许多例外,亟待解决的困惑。  老师需要知会,在我们看来,好的作品应该是几百字,详细的描述,精细的文字,还要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我们平时不看学生作文,因为我们走的路线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要求更
期刊
摘要:艺术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作用十分重要,同时该教学也具有必要性,但由于该课程自身在可行性方面存在弊端,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导致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学生也无法在该课程中提升自身的美育能力与艺术水平.因此,本文通过治疗视域视角针对以上分析内容,提出几点优化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治疗视域;艺术课程;实践研究 ;构建与组成;  一、艺术治疗的起始时间和社会背
期刊
摘要:现代德育工作已经成为了各个小学的中心工作之一,班级作为学校的基础组成单位,各个班级中的班主任教师应该切实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积极的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对于身边事物也产生了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但是因为学生年级小,心智不成熟,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惯。因此,进行德育工作,十分关键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措施  引言  班主任教师的职能与责任时帮
期刊
摘要: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宝库中有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占有重要的位置,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精神与风貌的體现。工笔人物画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它在宫廷画和风俗画两个方面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面对世界上各种客观事物,从简单的描述到深刻的内涵,从对形体的追求到对韵味的把握,都流露出画家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它是一种人格美。而不同时代的
期刊
摘要:如果想要小学生学习好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应在小学阶段为小学生打好基础,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之下,此教学模式的灵活性特点更加突出,将此模式运用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可以让小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知识不断深入探究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还能延伸到小学生的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