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韩国教练金昶伯如今已离开了他曾任主教练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告别了女曲的姑娘们,但女曲的姑娘们没有忘记他,中国人也不会忘怀这位备受尊敬的金教练。
在球场上,他是“魔鬼”,在球场外,他像慈父;他有着男子汉的刚强,也有着英雄温柔的一面。在中国,人们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亲切地称他“老金”,而他也把中国人当成了知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率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获得了银牌,这是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球类集体项目的最好成绩,所有中国球迷都为金昶伯和他的队员们欢呼。
金昶伯不愿被称希丁克
很少有人会像金昶伯那样,每次奥运会都提出拿金牌。但在金昶伯看来,球场上不能赢球的教练,就毫无意义。“我吃的是这碗饭,就要认定一个目标走下去。我不能决定胜负,但我永远在争取胜利。我付出了,我就此生无憾。”
1988年金昶伯率领韩国女曲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银牌。20年后,他又以中国队主帅的身份出战北京奥运会,并再次收获银牌。这是一种缘分,又是一种遗憾。但他坚信,中国女曲比韩国女曲更有希望,更有未来。
奥运会女曲半决赛后一名韩国记者向金昶伯提问:“听说中国人都把你称为‘中国希丁克’(2002年带领韩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前四名的荷兰籍主教练),你喜欢这样的称呼吗?”
“没有中国人叫我希丁克!”面对同胞,金昶伯的话掷地有声,“我是金昶伯,教曲棍球的金昶伯,得到13亿中国人尊重的金昶伯!请你好好在韩国宣传一下,中国人不把我称为希丁克,他们只知道我是金昶伯。”的确,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往往是因为金昶伯的大名,才知道和了解了曲棍球运动。
这位韩国记者苦笑着,不知道是该为金昶伯自豪,还是为自己尴尬。
在北京奥运会上,金昶伯率领中国女曲以6∶1狂胜韩国队,就连韩国记者都感叹,金昶伯就好像是一名中国人。其实,金昶伯的内心深处,深爱着他的祖国——韩国,他永远都是一名韩国人。但是,他要用男人的方式来向祖国“问候”。
1999年,金昶伯一时赋闲在家。此刻,中国曲棍球协会向他招手,给了金昶伯一个崭新的舞台。他从1987年就开始注意中国女子曲棍球,他发现一直到90年代后期中国女曲依然进步不大。他知道症结所在,他正好想在另一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欣然接受了中国的邀请!
结果,年轻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上击败了称霸4届亚运会的韩国队。釜山的父老乡亲把中国队的胜利视为金昶伯的胜利。后来,韩国曲棍球协会看到中国女曲不断取得的辉煌战绩,后悔放走了这样好的教练,曾多次托人捎话邀请金昶伯回国执教。但是,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已举家迁往中国的金昶伯回答,即使年薪高于中国10倍,他也顶多考虑一下。
老金的表白“我不是韩国的希丁克,我是中国的金昶伯。”让无数中国人感动。中国的电视观众早就发现,他的中国话有点口音,但说得很流利。老金也说,他几乎忘记自己是一个韩国人,只有在中国上飞机出示护照时,才会想起自己是一个韩国人。
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女曲正在德国参加冠军杯赛,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金昶伯回到中国后马上拿出10万元,让领队赶快帮他捐给四川灾区。10万元虽算不上巨款,但老金在中国的收入并不高,这10万元几乎是他全部存款的1/3。
“魔鬼式”训练打造胜利之师
有人问,你们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无法和欧美强国的球员相比,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奔跑到最后一分钟?其实,他们不知道,这种动力实际上是用近乎残酷的训练换来的。当你见到中国女曲的“魔鬼式”训练时,你就会知道她们为什么总能创造奇迹。
2000年老金接手中国女曲时说过,体能是中国队最拿不出手的一个方面,而体能恰恰是一切技术、战术的实施基础。不过队员们可不是一开始就接受得了他的“狠”,就连中方的助理教练对于老金的一些做法也颇有微词。曲棍球部部长杨超坦言:“他刚开始的一些做法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认同。”
但是很快,老金带队取得的成绩不得不令人刮目。接手后3个月,中国女曲就首次获得了悉尼奥运会参赛权,并且在4个月后冲到了奥运会第五的位置。而1999年,金昶伯应邀“会诊”中国队时,中国女曲的世界排名还在20位开外。老金说:“用5个月的时间准备奥运会,如果说,技术、战术的成分占了50%的话,另外的50%则重点在体能上。”一向灵敏有余、体能不足的中国队,终于以成绩证明了老金几个月的魔鬼训练没有白费。
在韩国,队员必须全听教练的,教练可以运用包括打骂等一切手段来刺激队员,不许违抗。但在中国不行,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队员已尽量忍耐,韩国教练也心有顾忌,双方还是不协调。后来还是中方领导出面协商,金教练才收起了小棍。小棍收起来了,威慑力犹在,姑娘们说,他不拿棍子了,反而觉得那个棍子就在身边。
女曲姑娘们曾说:“真是苦得想哭啊!金老师的魔鬼训练方式几乎到了残忍的地步。提起此事,姑娘们至今心有余悸。
没有自信,不敢做动作,就不能成功。金昶伯一直这样教导球员。“开始,金老师对我们说:‘我要把你们带到世界一流’,我们认为他是吹牛。但事实是,他所说的目标都一个个实现了。上届奥运会前,他搞了个测试,没有一个队员敢说目标进前六,他很生气。他说必须树立前三名的信心,只要付出了,就能做到。”
金昶伯发现中国人特别含蓄,在球场上不爱说话,没有气氛。他说:“你们在场上都不说话,有球传过去,接球方不能提前知道。都长了嘴,为什么不说话?!”可是球员还是不太习惯。于是金昶伯就开始处罚,一边跑一边喊,后来中国队小配合打出来了,信心在一天天增强。
金昶伯是个很有条理的男人。他的屋子与他的训练计划一样有条不紊,他的思路十分清晰,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他都要上网收集曲棍球世界最新动态。他绝对不是仅靠“魔鬼式”训练提高成绩的教练。
“总有一天,我们要得到世界冠军,而这需要我们付出更艰苦的努力。”金昶伯这样说。他本来很瘦,在推行“魔鬼式”训练中殚精竭虑,让他更加消瘦,一度曾掉了10公斤!而且金昶伯还有严重的腰伤,有时要别人扶着他,才能来到训练场。然而他依然挺立着,痛楚而坚毅的脸色,让姑娘们心痛不已。
有一次,因为球员的训练质量太差,金昶伯一直生气,心情不佳,硬是7天几乎没吃一顿像样的饭,就靠喝水维生。姑娘们哭着恳求他吃饭,金昶伯依然如故。他说:“你们不用给我饭菜,我情绪不好,就不消化。”
从此后,女曲队员们的训练更加自觉了,不管教练在还是不在,绝不会出现训练偷懒的现象,她们感到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让她们不敢懈怠。
“魔鬼教练”也有温柔一面
金昶伯不介意人们称他为“魔鬼教练”,而且以此自豪。在球场上,他是魔鬼,但在球场外,他却像慈祥的父亲,和队员们建立了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系。
队员过生日,他会送上一份礼物;谁受伤了,他会亲自背着上医院。他得到的奖金,大都花在姑娘们身上。“她们实际上就像我的女儿,我带着我的女儿们一起拼杀。”
那年在釜山,中韩女曲决战在即,两队分列在球场上。此时,中方主教练金昶伯却手捧一束鲜艳的红玫瑰,笑眯眯地走向场地中央。记者们以为他要献花给对手,可他却径直来到中国11号队员面前,双手把鲜花送给她,还在她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这一切像一股温馨的风把场上的紧张气氛冲淡了。原来这是中国女曲老队员唐春玲第100场国际比赛。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老金特意订购了100朵红玫瑰,并亲自献给了自己的队员。身经99场大赛考验的唐春玲非常激动,她说要在这第100场比赛中发挥水平,圆自己第一个亚运冠军梦。她做到了,她也如愿了。
金昶伯是一位孝子。有一次他在外地训练时接电话,他的情绪让队员们感觉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母亲前些时病了,到快好了才告诉他,儿子不能尽孝,他很内疚。“母亲说,你是干大事业的人,不要挂念家里。再说,就是你回来又能顶什么用呢……”他一声长叹。和大家一样,他已经9个多月没回家了,他要和队员们一起实现奥林匹克梦想。
心理压力很重的他,却想让队员们尽量轻松。平时和姑娘们开开玩笑。队员们说,我们看着他变老,变憔悴了。周日的一点闲暇里,我们会给他拔新生的白发,心里感到难过。他却开玩笑说:老师老了,这是让你们气出来的!笑声化解了沉重,但也给姑娘们心里留下了一丝感伤。
金昶伯喜欢喝酒,尤其对中国白酒兴趣颇浓。姑娘们回乡探亲时买来家乡的名酒孝敬老师。他怕姑娘们破费,就故意说自己最爱喝小糊涂仙酒,因为价格便宜。后来考虑到工作,干脆宣布戒酒。
无情未必真豪杰。金老师是性情中人,他说得了冠军他才喝“庆功酒”。不过,自从奥运会夺银后,他的女弟子和中国同事们也让他开戒了。
融入了中国生活
老金的家如今就安在了北京,中国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金昶伯的老母亲说:“我儿子是做大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带的队伍拿了银牌,我们全家都为他高兴!比赛那会儿,我每天都为他祷告,希望他带领中国姑娘们取得好成绩。”
金昶伯的两个大孩子现在清华大学读书,大儿子读生物系,二女儿读中文系。小儿子也上中学了,老金对他的希望就是能够像哥哥姐姐一样学好中文,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他希望女儿将来嫁给中国小伙子,因为中国小伙子疼人。儿子嘛,最好还是找韩国人,要是找了中国女孩,大男子主义可就不好使了。
他的家庭已融入了中国社会,一家人在中国生活得很幸福。他家所住的望京地区,是北京有名的“韩国村”,超市、广告、街牌、商品都标有韩文,餐馆也可用韩文服务,足以让他的一家乐不思釜山。
在球场上,他是“魔鬼”,在球场外,他像慈父;他有着男子汉的刚强,也有着英雄温柔的一面。在中国,人们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亲切地称他“老金”,而他也把中国人当成了知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率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获得了银牌,这是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球类集体项目的最好成绩,所有中国球迷都为金昶伯和他的队员们欢呼。
金昶伯不愿被称希丁克
很少有人会像金昶伯那样,每次奥运会都提出拿金牌。但在金昶伯看来,球场上不能赢球的教练,就毫无意义。“我吃的是这碗饭,就要认定一个目标走下去。我不能决定胜负,但我永远在争取胜利。我付出了,我就此生无憾。”
1988年金昶伯率领韩国女曲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银牌。20年后,他又以中国队主帅的身份出战北京奥运会,并再次收获银牌。这是一种缘分,又是一种遗憾。但他坚信,中国女曲比韩国女曲更有希望,更有未来。
奥运会女曲半决赛后一名韩国记者向金昶伯提问:“听说中国人都把你称为‘中国希丁克’(2002年带领韩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前四名的荷兰籍主教练),你喜欢这样的称呼吗?”
“没有中国人叫我希丁克!”面对同胞,金昶伯的话掷地有声,“我是金昶伯,教曲棍球的金昶伯,得到13亿中国人尊重的金昶伯!请你好好在韩国宣传一下,中国人不把我称为希丁克,他们只知道我是金昶伯。”的确,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往往是因为金昶伯的大名,才知道和了解了曲棍球运动。
这位韩国记者苦笑着,不知道是该为金昶伯自豪,还是为自己尴尬。
在北京奥运会上,金昶伯率领中国女曲以6∶1狂胜韩国队,就连韩国记者都感叹,金昶伯就好像是一名中国人。其实,金昶伯的内心深处,深爱着他的祖国——韩国,他永远都是一名韩国人。但是,他要用男人的方式来向祖国“问候”。
1999年,金昶伯一时赋闲在家。此刻,中国曲棍球协会向他招手,给了金昶伯一个崭新的舞台。他从1987年就开始注意中国女子曲棍球,他发现一直到90年代后期中国女曲依然进步不大。他知道症结所在,他正好想在另一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欣然接受了中国的邀请!
结果,年轻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上击败了称霸4届亚运会的韩国队。釜山的父老乡亲把中国队的胜利视为金昶伯的胜利。后来,韩国曲棍球协会看到中国女曲不断取得的辉煌战绩,后悔放走了这样好的教练,曾多次托人捎话邀请金昶伯回国执教。但是,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已举家迁往中国的金昶伯回答,即使年薪高于中国10倍,他也顶多考虑一下。
老金的表白“我不是韩国的希丁克,我是中国的金昶伯。”让无数中国人感动。中国的电视观众早就发现,他的中国话有点口音,但说得很流利。老金也说,他几乎忘记自己是一个韩国人,只有在中国上飞机出示护照时,才会想起自己是一个韩国人。
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女曲正在德国参加冠军杯赛,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金昶伯回到中国后马上拿出10万元,让领队赶快帮他捐给四川灾区。10万元虽算不上巨款,但老金在中国的收入并不高,这10万元几乎是他全部存款的1/3。
“魔鬼式”训练打造胜利之师
有人问,你们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无法和欧美强国的球员相比,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奔跑到最后一分钟?其实,他们不知道,这种动力实际上是用近乎残酷的训练换来的。当你见到中国女曲的“魔鬼式”训练时,你就会知道她们为什么总能创造奇迹。
2000年老金接手中国女曲时说过,体能是中国队最拿不出手的一个方面,而体能恰恰是一切技术、战术的实施基础。不过队员们可不是一开始就接受得了他的“狠”,就连中方的助理教练对于老金的一些做法也颇有微词。曲棍球部部长杨超坦言:“他刚开始的一些做法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认同。”
但是很快,老金带队取得的成绩不得不令人刮目。接手后3个月,中国女曲就首次获得了悉尼奥运会参赛权,并且在4个月后冲到了奥运会第五的位置。而1999年,金昶伯应邀“会诊”中国队时,中国女曲的世界排名还在20位开外。老金说:“用5个月的时间准备奥运会,如果说,技术、战术的成分占了50%的话,另外的50%则重点在体能上。”一向灵敏有余、体能不足的中国队,终于以成绩证明了老金几个月的魔鬼训练没有白费。
在韩国,队员必须全听教练的,教练可以运用包括打骂等一切手段来刺激队员,不许违抗。但在中国不行,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队员已尽量忍耐,韩国教练也心有顾忌,双方还是不协调。后来还是中方领导出面协商,金教练才收起了小棍。小棍收起来了,威慑力犹在,姑娘们说,他不拿棍子了,反而觉得那个棍子就在身边。
女曲姑娘们曾说:“真是苦得想哭啊!金老师的魔鬼训练方式几乎到了残忍的地步。提起此事,姑娘们至今心有余悸。
没有自信,不敢做动作,就不能成功。金昶伯一直这样教导球员。“开始,金老师对我们说:‘我要把你们带到世界一流’,我们认为他是吹牛。但事实是,他所说的目标都一个个实现了。上届奥运会前,他搞了个测试,没有一个队员敢说目标进前六,他很生气。他说必须树立前三名的信心,只要付出了,就能做到。”
金昶伯发现中国人特别含蓄,在球场上不爱说话,没有气氛。他说:“你们在场上都不说话,有球传过去,接球方不能提前知道。都长了嘴,为什么不说话?!”可是球员还是不太习惯。于是金昶伯就开始处罚,一边跑一边喊,后来中国队小配合打出来了,信心在一天天增强。
金昶伯是个很有条理的男人。他的屋子与他的训练计划一样有条不紊,他的思路十分清晰,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他都要上网收集曲棍球世界最新动态。他绝对不是仅靠“魔鬼式”训练提高成绩的教练。
“总有一天,我们要得到世界冠军,而这需要我们付出更艰苦的努力。”金昶伯这样说。他本来很瘦,在推行“魔鬼式”训练中殚精竭虑,让他更加消瘦,一度曾掉了10公斤!而且金昶伯还有严重的腰伤,有时要别人扶着他,才能来到训练场。然而他依然挺立着,痛楚而坚毅的脸色,让姑娘们心痛不已。
有一次,因为球员的训练质量太差,金昶伯一直生气,心情不佳,硬是7天几乎没吃一顿像样的饭,就靠喝水维生。姑娘们哭着恳求他吃饭,金昶伯依然如故。他说:“你们不用给我饭菜,我情绪不好,就不消化。”
从此后,女曲队员们的训练更加自觉了,不管教练在还是不在,绝不会出现训练偷懒的现象,她们感到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让她们不敢懈怠。
“魔鬼教练”也有温柔一面
金昶伯不介意人们称他为“魔鬼教练”,而且以此自豪。在球场上,他是魔鬼,但在球场外,他却像慈祥的父亲,和队员们建立了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系。
队员过生日,他会送上一份礼物;谁受伤了,他会亲自背着上医院。他得到的奖金,大都花在姑娘们身上。“她们实际上就像我的女儿,我带着我的女儿们一起拼杀。”
那年在釜山,中韩女曲决战在即,两队分列在球场上。此时,中方主教练金昶伯却手捧一束鲜艳的红玫瑰,笑眯眯地走向场地中央。记者们以为他要献花给对手,可他却径直来到中国11号队员面前,双手把鲜花送给她,还在她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这一切像一股温馨的风把场上的紧张气氛冲淡了。原来这是中国女曲老队员唐春玲第100场国际比赛。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老金特意订购了100朵红玫瑰,并亲自献给了自己的队员。身经99场大赛考验的唐春玲非常激动,她说要在这第100场比赛中发挥水平,圆自己第一个亚运冠军梦。她做到了,她也如愿了。
金昶伯是一位孝子。有一次他在外地训练时接电话,他的情绪让队员们感觉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母亲前些时病了,到快好了才告诉他,儿子不能尽孝,他很内疚。“母亲说,你是干大事业的人,不要挂念家里。再说,就是你回来又能顶什么用呢……”他一声长叹。和大家一样,他已经9个多月没回家了,他要和队员们一起实现奥林匹克梦想。
心理压力很重的他,却想让队员们尽量轻松。平时和姑娘们开开玩笑。队员们说,我们看着他变老,变憔悴了。周日的一点闲暇里,我们会给他拔新生的白发,心里感到难过。他却开玩笑说:老师老了,这是让你们气出来的!笑声化解了沉重,但也给姑娘们心里留下了一丝感伤。
金昶伯喜欢喝酒,尤其对中国白酒兴趣颇浓。姑娘们回乡探亲时买来家乡的名酒孝敬老师。他怕姑娘们破费,就故意说自己最爱喝小糊涂仙酒,因为价格便宜。后来考虑到工作,干脆宣布戒酒。
无情未必真豪杰。金老师是性情中人,他说得了冠军他才喝“庆功酒”。不过,自从奥运会夺银后,他的女弟子和中国同事们也让他开戒了。
融入了中国生活
老金的家如今就安在了北京,中国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金昶伯的老母亲说:“我儿子是做大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带的队伍拿了银牌,我们全家都为他高兴!比赛那会儿,我每天都为他祷告,希望他带领中国姑娘们取得好成绩。”
金昶伯的两个大孩子现在清华大学读书,大儿子读生物系,二女儿读中文系。小儿子也上中学了,老金对他的希望就是能够像哥哥姐姐一样学好中文,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他希望女儿将来嫁给中国小伙子,因为中国小伙子疼人。儿子嘛,最好还是找韩国人,要是找了中国女孩,大男子主义可就不好使了。
他的家庭已融入了中国社会,一家人在中国生活得很幸福。他家所住的望京地区,是北京有名的“韩国村”,超市、广告、街牌、商品都标有韩文,餐馆也可用韩文服务,足以让他的一家乐不思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