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追踪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约占全国地域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广袤的中国西部地区,随着2011年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通过“两基”国检,整个西部地区已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学校、边远山区学情尤为严峻,同时,城市学生择校而造成的“拥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经费不足,村校运转堪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保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几年,经过政府及社会各界努力,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增速非常之大,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保障仍然是低水平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尤其是在中西部贫困、欠发达地区,甚至无法满足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庞丽娟在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提到: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的校舍条件、设备设施等都还很差,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危房。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的面积有3300多万平方米,而且危房在中西部相当集中,90%集中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云南的中小学危房比例就非常高,小学的危房比例达到了20%,初中的危房比例占到了11%,而且相当多的是D级危房,达到了85%以上。所谓D级危房,就是整体房屋结构都是危险的,经不起风吹草动,一旦地震,就非常危险。“这几年国家组织了两次学校危房改造,解决了一大批,但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学校校舍建设长期处于低标准,也缺乏严格的设计审查、工程过程检查和建筑质量的监督检查,使用十多年、二十几年后,实际上学校的校舍安全质量是令人担忧、值得关注的。”庞丽娟说。
  在中西部地区寄宿制的农村学校里,多是“半条腿”式的住宿制学校,学生只有住的地方,而没有食堂、澡堂,三四个孩子挤一张床,十多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生挤住一间房,是很普遍的现象。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实验仪器等设施设备,根本没有资金配备。
  “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离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仍然有很大差距。”庞丽娟说。
  优师涌入城市,村校教师极端匮乏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经济、生活和教育上的较大差异,农村需要教师,但教师进不去也留不住,特别是中西部贫困、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严重紧缺。在一些山区学校,如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山区的中心校,初中部的老师几乎都是既教文科,又教理科;小学部的教师要包班,教所有学科;村小的老师则大多是一师一校,要承担学校全部的教学工作。
  据了解,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加之近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大多数农村学校,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及人生引导。
  此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教师的单向流动,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这种单向的教师流动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乏”。
  科技难以应用,设备沦为摆设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和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却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部某市区重点小学硬件教学设施配备完善,但使用率却很低。“教师在设备的使用方面基本属于‘观看’级,只是在刚购回时‘看了几眼,用了几天’,不如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实际。”该校一位老师说。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自购买回来后就成为摆设,仅限于应对领导视察、兄弟院校参观之需要,或者学生搞课外活动、看电影、听音乐之活动场地,要不就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等“面子工程”上露露脸。“再者,由于管理制度及人员不到位,管理宽松甚至无人管理,这些昂贵的设备在购买不久后,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即使部分老师想使用也难以实现。”学校负责人说。
  现在,大部分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的投资上相当舍得花钱,动辄几百万的投资,然而在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相当“慎重”,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事实上,硬件设备都是些死机器,没有人的合理运用都只是些摆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校际生源不均,优质学校“掐尖”
  近年来,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的农村学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流入“发达地区的强校或本地重点校”。以致出现农村学校门庭冷落、城区重点学校人满为患现象,这不但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川省南充市由于多年来“重点校”政策留下的后遗症,使“择校热、高收费、大班额”现象久治不绝。2010年,市辖三区城区平均班额67人,最大班额达100人,城区95%以上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部分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更为突出。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李化树教授说,“‘重点校’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重视高级中学,忽视初级中学和小学;重视名牌学校,忽视薄弱学校。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偏失机制,造成儿童上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再者,‘重点校’政策使得不同儿童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机会存在明显差距,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教育决策中的‘重点校’政策和城市中心取向现象,不但造成了基础教育校际间的不均衡,也造成了基础教育城乡间的不均衡。”
  鸣鸣今年6岁,是南充市南部县某幼儿园的学生,去年7月,鸣鸣大班毕业,准备读一年级。让孩子去哪个学校读书?这曾让鸣鸣的妈妈王女士非常头疼。按常理来说,鸣鸣应该在本村上小学。但王女士觉得,村里的学校教学质量太差,在这里读书很难考上好大学,权衡再三,王女士还是托人帮忙,忍痛交了近一万元借读费,将孩子送到了市区某优质小学。因为鸣鸣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王女士放下工作搬到了市区,专门陪读。
  “在我们村里,一般孩子到四五年级就会到外面上学,那时候能独立生活了。”据了解,该村共有4000多人口,其中最大的小学到四、五年级就只剩下一个班,每个班仅有十几个学生。“学生都到县里上学了,几个班就合成一个了。”鸣鸣妈妈说。
  然而,鸣鸣所在的村还算是好的,中西部地区有许多村校因生源太少,只能关停,孩子们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上学。“现在教育不均衡、不公平已经到了历史最严重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如此感叹,“归根结底,现代义务教育的目标,并非选拔淘汰,而在于保障所有国民公平享受教育,提升整体素质。从这个角度而言,改变‘基础教育集中资源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教育思路’,已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318国道向南20余公里就到了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这里已经没有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着空气中弥散着的泥土与庄稼的清香,透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底色。  最近大半年以来,这里的家长们发现孩子有些异常——每天早早地就去了学校,下午放学也不见准点回家,周末有事没事还爱往学校里钻。这让见惯了孩子一回家就守在电脑、电视机面前拉都拉不走的家长们感到不太习惯。“好事”的家长悄
期刊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从而让教师的惩戒教育充满智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让惩戒饱含温情、充满温暖、洋溢温馨,让惩戒的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戒除不良行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更积极的发展,
期刊
胸无大志的人中,算我一个。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
期刊
表扬,是常用的教育手段,要是发现学生进步了,及时称赞也就完事了。至于效果如何,不会深入探究。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一线表扬学》,却把看似普通的“表扬”做成了一门学问,研究出18种类型,每一种都有生动形象的例子,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逆袭,出其不意  学生表现优异,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要是做错了事情,批评在所难免。可管老师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推出“逆袭性”表扬,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当学生做得不好
期刊
在喧嚣的都市里,在寻常的时光里,我总想起故乡里那独具秋色的湖。  于是,在一个弥漫着轻愁的秋日,我和妻儿回到故乡,亲亲我魂牵梦萦的湖。我撑着船,妻子坐在船头,一脸的烂漫,像春天的梨花。小木船柳叶似的,悠悠地在澛汀河里轻滑。两岸有黄灿灿的稻田,以及各种披红戴绿的菜蔬。深吸一口清新、湿润的空气,心中满是水草的清气和馨香。  船儿紧贴着浅岸行驶。出了一个小狭口,我们心中豁然开朗——哦,来到村西头的湖了。
期刊
黄义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38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高寒山区,面对地理条件偏远,校舍破烂、没有教学设施、饮用田水、学生上学难、山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系列问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  他,深化山区教学改革,巩固了所在村小4个班次,一百多学生入学,这在当今的大山深处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就是黄义强,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第九届优秀乡村教师‘怡
期刊
在成都市建设南新路,碰见一位大姐。7年前,她曾住在这一带,那时唯一能逛的地方就是新华公园。每回去散步,总能在树荫下看到一群大爷、大妈们遛鸟、喝茶,抑或是打几毛钱一局的麻将。也有三五人优哉游哉地打太极;更有甚者,搬来音箱,找个宽敞的地儿跳坝坝舞。  如今,再来时,这里已经高楼林立,万物欣然。她说:“好多年没来这里了,变化真大啊!”确实如此,变化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建筑,还有看不见的人的精神世界。人们不再
期刊
陈宇老师是个实诚人,因为他在书的开篇就道尽了天下班主任的第一感受:  做班主任的感觉,不去亲历,是永远无法说清楚的。当时的我,完全没有做班主任的意识。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知识,可以说完全不具备上岗资格。但工作已经安排了,不管会与不会,我都将拥有一个班,去做它的班主任。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我必须独自面对。那些必须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询问和观察,逐渐入门。  在班主任队伍中,有
期刊
近年来,教育领域中一个又一个热点问题接踵而至——高考模式改革、教育部的“92条规定”、高考状元访谈、名校轶事……热闹异常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纷繁复杂的教育话题似乎让我们对教育产生了模糊之感。寻其根源,恐怕要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社会都得了一种叫做“急躁”的教育病;二是社会主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陷入了纯粹功利的深渊。  其实,教育不应该有这么多热点话题,它应该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
期刊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对于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严禁违规补课等方面,从办学到教学,从校内到校外,从宏观到微观,巨细无遗地对小学生的学习与课外生活作了相关规定。与以往的减负政策相比,不可谓力度不大,也不可谓考虑不周全。鉴于之前曾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视角,在此也不妨将其称为“新一轮减负”。  从征求意见通知来看,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