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参加的第一个葬礼,竟是母亲的葬礼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在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更来得有声色些,更物质些(physical)并且使我和母亲远隔重洋的沟通,又多出一维空间。这天我那识途的手指再次按下妈妈的号码。对父母的电话号码的记忆,早已不必经过大脑,手指头就如钢琴家熟识琴键上的音阶那样。
   三月的那个下午(正是祖国的清晨)接电话的竟是我的继父。妈妈是个敏捷至极的人,电话铃一响,她总是闻声起舞似的向电话一跃。我甚至怀疑她时时都埋伏着,守候我的電话。自我远嫁,她知道早晨七点的电话铃声必定发自我这里。有时我连个“喂”都来不及招呼,妈妈那边已经唤起来:“嘿!女儿!妈妈就知道是你。”而这回接电话的不是妈妈那相当青春的嗓音,事情已大不寻常了。
   我劈头就问:“妈妈呢?”继父没直接回答,反问我失眠症可有好转。无数猜测造成了我瞬间的木讷,任继父例行公事地问我的写作,问我先生的健康。我一字未答,等他圈子兜完,我仍是那句:“妈妈呢?”
   继父说妈妈住了医院,前两天刚刚经历胃切除手术。他接着告诉我,妈妈胃癌已是晚期。在老爷子喋喋不休的陈述手术过程时,我重复地对自己说:有时噩梦也会如此真切,最终总要醒的,发现它不过是个唬人的梦。我只希望此时有个人来猛力推推我,告诉我,我只是让梦魇所陷。但是没有这个把我拉出噩梦的人了。这噩梦我是要做到生命终结的。
   妈妈是个那么健壮的人,一副爽脾气,怎么可能患这样可怖的病呢?每次回去探望她,她总是不容分说地拾起(扛起、背起)我所有的行囊,在拥挤的人群里给我开道,我却甩着两只空手,不断恳求她慢些走,至少也让我拎一半行李。她根本不理我,因为在她眼里我一向柔弱,浑身没三两力气。有时我会跟她叫嚷:“妈妈,别人看见我这样甩着两只空手,让你老太太当挑夫,会说这个女儿真够‘孝顺’的!”她仍是不理会,只是像个坦克一般闯去。这样的一个妈妈怎么会说病就病到了死亡的门口?
   几天后我到了上海,再乘火车到南京。妈妈已从外科转到了肿瘤科。在我到达之前,大家都期待由我来把真实病情告诉妈妈。哥哥一家和继父的儿女们都觉得轮不上他们来给予妈妈这一句宣判。正如二十年前,由我来宣判爸爸对她的感情已耗尽,他们的婚姻该解体。人们之所以把这份重大而残酷的权力委派于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在妈妈心里的地位,当然也知道妈妈在我情感中所占的篇幅。
   从火车站到医院的路上,我只感到将遭判决的是我,而不是妈妈。人们在计程车上你一句我一句,讲着妈妈生病的始末。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在心里组合那个最残忍的句子。我还一遍遍说服自己:妈妈应该知道真相,妈妈有权力明白地生或明白地死。我想,有我在她身边,她会添很多力量来接受这有着巨大杀伤力的真理,我还相信妈妈的坚强,她那些磨难若搁在我身上,每一次都等同一个死亡。我在穿过肿瘤科的长走廊时,话都排好在了舌尖上。
   进病房时,我后脚没跨进门就见妈妈脸迎着门,眼睛望穿秋水地满是等待。我叫了一声“妈妈”,泪水淹着眼睛和五脏。妈妈眼中,那等电话的等,等信的等,等在火车站接我的等,此刻全聚集在那儿……她像是等着我来搭救她,伸出已瘦黄的两只手,张向我,叫一声:“女儿!”
   她嗓音已失却了大部分亮度。我走上去,把自己置于她的双臂之间。我那天在她病房里待了六个小时,那句最难启齿的话,忽而在我喉口,忽而又退缩回心头。我想,我们把真实瞒着她,其实不是为她好,而是为我们自己好,使自己能得到虚假的安宁气氛。在伪造的好气氛中,健康人与病人的关系,要好处得多。我非但没把实情告诉妈妈,还去串通主治医生,请他帮忙维护我们善意的谎言。可是在我就要离开病房的时候,妈妈突然拉着我的手。南京三月的春意,是潮冷的,妈妈的掌心却如以往那样干爽和温热。妈妈说:“女儿,妈妈得的是癌症,你知道吗?”
   我瞠目看着她,看两行眼泪从她眼里流出,翻越了不久前才崛起的高高颧骨。
   我的手在妈妈的两只掌心里越发冷下去。我说:“别瞎猜。不是的,只不过是严重胃溃疡。”妈妈看着我,有泪在我眼中烧灼,她笑了一下,带出一口叹息,似乎本指望等待我回来,就是要我同她一块儿承受这份真实的,却发现我也禁不住真实,我也站进了对她隐瞒真相的人群中,靠着谎言,混一天是一天。看来她只得孤零零地去肩起那份真实的负荷。我眼泪再也噙不住,她却轻快地拍拍我的手,说:“好好,不是就不是!”这种时候,她和我只有不朝那痛处看,或者看穿也不去说穿它。
   这天以后,我每天去附近的菜市场,买回最新鲜的鱼和菜蔬。看妈妈吃饭,是我最紧张和痛苦的时候。她是吃给我看的,机械地咀嚼,任何美味之于她都不复存在了;再别出心裁的菜肴,在她嘴里都嚼成一块蜡。化疗越来越使她的进食变成一种折磨。妈妈却还总说:“嗯,好吃!闻起来就香!”当然,这话她也是说给我听的。我跨了重洋归来,帮她回忆她从童年至今所爱的一个个菜谱,一些失传的,一些刁钻的,也都使出浑身解数为她做出来,她即使再难下咽,也领我一份心的。我自然也是领她的心的。就像每天早晨我进入病房,大声哈哈道:“妈妈,你今天气色特好!”她总是领情地一句:“是吧,我也觉得不错。”
   第二次化疗后,妈妈常从头上抓下一大把一大把的头发,似败草一样。妈妈曾有好极的一头厚发,演《雷雨》中四凤,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那样活的一根辫子,一甩一挥都是生命。话题就从头发开端,妈妈讲起她演的一出出话剧中的一个个角色,讲到得意时,她是完全康复了。退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眼睛也是二十岁的眼睛,那早已拖长而形成一条深皱的酒窝,又圆了。妈妈是好看的,年轻时更是,荣耀的日子有过不少,似乎什么都有过,只是从没得到过爸爸的爱。
   五月份,我必须回美国完成一些写作,处理一些事物。那时妈妈的情形也相对稳定。临走前的晚上,我在妈妈床边坐到很晚。她忽然讲起她生我时的情形。她讲得很仔细,一个细节也不滑过。她说我是在三分钟内就冲锋到了她的体外,当护士告诉她是个女儿时,她从产床上蹿起,拉起医生护士的手就说:“谢谢!谢谢!”似乎是医生护士们成全了她对女儿的渴盼。    我没想到,妈妈会在离别时讲这件事。也许她自己都不知它的喻意。
   八月初,癌症已转移到妈妈的脊椎,破坏了全身的造血机能。身体里已基本没有红血球,妈妈在靠输血过日子。然而所有的人都对我封锁消息,担心我失眠症再次大发作。似乎是某种感应使我早早訂了机票,于八月六日赶到上海。刚在旅馆下榻,我便拨了电话,通报我的到达。而我得到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昨天早晨过世了。
   我连一声惊讶都无力表示了。下面的话我全听不懂似的,只是僵僵地把话筒渐渐从我耳畔挪开。我什么也没说,直接把电话挂断了。似乎是一把刀刺进来,血尚要有一会儿才会流出来,疼痛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追上我的知觉。我一再问自己:我是个没母亲的人了?一个没了母亲的人是谁?我是什么人?住在这空寂的旅馆,走出去,外面将是个没有母亲的空寂世界。
   我哭不出来。我坐在旅馆的厚厚的陌生中,坐了不知多久。大约是十二点多了,我吞服了三倍于平常剂量的安眠药,躺在床上,等着痛楚追上来,等着眼泪追上来。安眠药半点效力也没有,我再次吞服了更大剂量的药。此时窗外的黑夜已在褪色。我无梦无眠亦无思。没有了母亲,祖国的版图在我心里,从此是缺了一块的。
   五点钟,我起来,拨通了美国的长途,我先生恰在等我电话。我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只知道讲得很长,抽泣使句子很断裂。之后我收拾了行李,去搭最早一班往南京的火车。我坐在那儿,心里白茫茫的,眼睛不大眨,也不大转动。车上的人心情都很好,很热闹地买着沿途每一种特产食品。我没了妈妈,人们照样啃无锡肉骨头。
   追悼会安排在我到达的第二天。只有一小时,因为殡仪馆四点钟关门。我临时写了悼词,语辞文法都稍嫌错乱,只以满腹遗憾,通体悲伤,将全文凝聚起来。我仅念了第一句:“亲爱的妈妈,我回来了,不过已太迟了……”站在第一排的哥哥“轰”的一声大哭起来。四十岁的哥哥,我是头一次看见他的眼泪。
   妈妈躺在鲜花丛里,嘴唇微启。哥哥告诉我,妈妈的最后一夜,一直在喃喃地说:“不知还能不能等到歌苓了。”
   妈妈年轻时同台演戏的朋友们都来了。还叫着我的乳名,还口口声声叫我“好孩子”。有一刹那,错觉来了。似乎又是几十年前,我在后台,穿梭于这些熟识的演员叔叔、阿姨之间,寻找妈妈。总会有个人喊:“贾琳,你的千金在找你!”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了,门外的蝉声仍在号哭。我有一点明白,妈妈为何把我出生的经过那样仔仔细细地告诉了我。
   孙鹏辉摘自“如学传媒”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一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很震撼:   一个富豪花了两个亿给乡里赠别墅,别墅里各种配套齐全,然而别墅却接二连三地遭到恶意破坏。本村的村民提出,按照原登记户数,不能满足要求,还有人要求自己的儿子也要多分一套,就连户口早已迁出的村民也联名要分房。   于是,本是扶贫的善举,却让村民产生了矛盾,最后,房屋遭到破坏。据悉,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停止。   有人说富豪是为了投资,有人说是为了赚钱,但我要说
期刊
唐诗很多  今天就读这一首吧,孩子  古时的农人  把庄稼当作儿女疼爱  在炎热的烈日下  谁都不知,唐人李绅  以一首五言古诗  为他们写出了流传千载的歌  他们像一头黄牛,起早摸黑  耕耘着半坡山地  他们头戴着一顶草帽  携带着一壶茶水  和土地潮湿的气息  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力地勞作  那时的他们,都是少男少女  锄禾锄成了父亲母亲  或依恋或留念  一遍一遍地锄禾  一遍一遍地  演释着
期刊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   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   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二十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表时只填了会使用两种语言:梵语和
期刊
1   15岁的我比同龄人胖了很多,有许多男生当面就叫我“胖子”,他们笑嘻嘻地说:“胖子这肉墩墩的身材当球来踢倒是蛮适合的。”女生们更是集体排斥我,觉得我拉低了她们的平均相貌分。   我想通过锻炼减轻体重,但没跑上半圈操场我已经累得气喘如牛,浑身像从水里捞出来般湿漉漉。我控制饮食,每餐都吃很少,但上到最后一节课时,我就饿得肚子“咕咕”叫,眼冒金星,有几次都差点昏过去。不久我就停止了这些尝试,否
期刊
几年前,我被请去一个联邦监狱做演讲。   屋子里很热,坐了60个身穿橘色囚服的犯人。   我跟他们分享我在医院的病房中熬过的几个月,探讨怎样克服挑战,想方设法地探索生活的意义,但他们看起来兴致不高。   屋子里有架旧钢琴,我想了想,坐下来开始弹《奇异恩典》。“我想让你们想三件因为蹲监狱而要感激的事情。”我说。   他们都低下了头,没人吭声。终于,我听到有人清了清嗓子,说:“一件事都没有啊!
期刊
我这一生,一想起就痛苦不堪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生父,一个就是继父。   对生父,我恨他,他那么早就那么狠心地抛下我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对继父,我恨我自己,他那么辛苦地把我养大,我却没有孝敬过他一天。   那一年,我记不起也从来不愿意记起那是哪一年,只记得那一年我刚八岁,弟弟刚六岁。那一年,我悲伤的双眸从来就没装下过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那一年,我不知道树什么时候发了芽,花儿什么时候开了又谢了,青涩的
期刊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古怪的控诉不绝于耳,奇葩程度不禁令人咂舌。有些人甚至想控告上帝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全球最奇葩的控诉:     我要起诉上帝失职   罗马尼亚杀人犯帕威尔曾企图控告上帝,称全能神未能履行他洗礼时的约定。“上帝本应保护我远离任何邪恶。”他因谋杀罪被判处服刑20年,声称上帝听到了他的祷告和付出,却没有任何回复与回报。他要求上帝把他用于祷告和购买宗教物品的钱还
期刊
朋友不怕多,有多种分类,其中两大类别是“功能上的朋友”和“心灵上的朋友”。   功能上的朋友属技术支援类,如电脑顾问、医事顾问、种植顾问、烹饪顾问、法律顾问、文字顾问……当我们在某个范畴出现问题时,便会向某类顾问请教。   功能顾问不怕多,最好能找到真正的专家,譬如医事顾问,起码是西医、中医或物理治疗师。法律顾问起码是律师。他们跟你有一定的交情,愿意免费提供意见,有时间也有耐性。交情的建立有种
期刊
准确的时间我记不得了,大概是两年前吧,妈妈的两条腿慢慢开始不听使唤,最近干脆连动都动弹不了了,病情越来越重。因为这种症状,她住了两次院,但一点不见好,现在几乎整个下半身都到了麻痹的程度。母亲本人的心情当然不用说了,就是照顾她这个病身子的家属心里也急得够呛。本来母亲的性格就很难缠,再加上身子又不灵便,自然就老爱犯神经质。正因为如此,伺候母亲的哥哥家,家庭气氛变得有点郁郁寡欢。   今年已经七十五岁
期刊
去年,一个仲秋的夜晚,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宁波的大街上。  街道两边的树,仍然绿着,绿得固执,绿得不可一世,因为迎面而来的风,显然冷了下来,夜色沁凉如水。  白天的嘈杂和涌动的人流,正渐渐变淡,淡得清冷,淡得廖落,淡得有很多想法无处倾诉,也无处隐身。自知自己只是一过客,匆匆来又必匆匆去,全无挂碍,也就无所谓热闹,无所谓冷寂。一颗平常心,最适合应对无常的情境。  我走进一处地铁站,我得乘坐地铁回到酒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