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研发5颗卫星探索宇宙之谜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电 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帮助人类揭开有关太阳、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空间环境、空间天气、地球上的水循环变化,以及宇宙“怪兽”——黑洞的诸多之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日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选出5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
  这5个项目中包括一个中欧合作计划: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将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结束中国科学家一直使用国外太阳观测资料的局面。这颗卫星将研究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相互关系和形成规律等,将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报作出重要贡献。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对于深入理解影响空间天气的一些重要物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这一项目与国际同领域的任务相比具有独特的切入点和创新思想。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将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特征,深化理解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的科学规律。
  爱因斯坦探针计划(EP)致力于发现和探测几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测引力波爆发源的电磁波对应体并对其定位。
  吴季说,空间科学卫星是人类认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引领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发展,为航天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个新科学卫星,中科院也在为“十四五”科学卫星工程研制做准备。
  但吴季指出,以5年为一个周期遴选实施空间科学项目的方式并不合理。“一项空间科学计划从科学思想的确立,到最后发射,需要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欧洲的罗塞塔计划从提出到真正着陆彗星探测,经过了30多年。”
  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的科学卫星系列还没有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让这位空间科学家感到担忧。
  “空间科学探索不能急功近利。”吴季建议,应将科学卫星系列纳入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为主向“并行”和“领跑”转变,“让中国人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
其他文献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本次代表大会是创新的大会、改革的大会、民主的大会,也是科技界空前的盛会。在新时期,科协肩负的责任与任务跟过去比有了一些变动,“三服务一加强”提升为“四服务一加强”,增加了一项助力创新驱动工程。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伟民作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在接受《科学导报》特派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激动。  谈起此次会议,杨伟民说
期刊
“聆听了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很响亮地吹响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振奋人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非常骄傲、自豪,赶上这么好的时候,就要创新争先、再立新功,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5月30日,中国科协九大特邀代表、山西省科协主席侯晋川在第一次分团会议间隙对《科学导报》特派记者说。  侯晋川作为科协九大山西代表团唯一的特邀代表,他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幸运自己赶上了科技
期刊
5月30日,中国科协迎来了第九次全体代表大会。大会结合新形势对科协章程进行修改,将审议出台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  中国科协副主席李静海院士和中国科协八届常委会常委谢和平院士会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读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及科协组织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  把握历史机遇 实现“弯道超车”  记者: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期刊
苦涩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尝尽苦涩,才能品味甘甜。5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见到了研究员高秀萍。初次见面,高秀萍的脸上呈现出的疲倦让记者有些心疼,在和她长达4个小时的交谈后,记者了解到她是位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她总说:“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都说笨鸟先飞,可能我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漫漫求学路  1978年10月,高秀萍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山西
期刊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指出了未来十几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它宣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日前,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早已提出,为何再度列入《纲要》予以部署?这份文件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中又有哪些亮点?就此,徐匡迪等参与《纲要》起草的专家展开详细解
期刊
5月30日,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山西代表团一行31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入人民大会堂。“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科协的盛会,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可以面对面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科协九大代表韩长青一边对记者说,一边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人民大会堂走去。据了解,此次大会的代表多数是来自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们在激动的心情下也充满了期待。  从上午9时到下午5
期刊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李赞的办公室玻璃柜里,摆放着很多获奖证书,而她最为看重的莫过于2013年获得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证书,获奖前我以为就是一个荣誉,拿奖后才了解到,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励自己沉下心来潜心科研,让科研道路越走越宽。”李赞说。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等提出设立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以促进优秀
期刊
科学导报特派记者周君彦5月29日北京电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30日在北京召开,肩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科技工作者的重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同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伟民为团长的山西代表团赴京出席大会,同时出席此间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
期刊
人们常常在神话剧情中看到衣袖一摆扇云播雨的神仙,他是人类千百年来梦想征服自然的化身。如今,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全秀带领着他的团队,自主创新发明了一种“防雹增雨火箭弹”,“呼风唤雨”、“空中水库”终于不再是梦。  “山西省绿色转型卓越人物”、“山西省金桥工程”三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张全秀倾心尽力的忘我奉献。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近
期刊
回溯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无数默默无闻且技能高超的工匠参与书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近些年来,工匠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下,当“中国制造”的集结号吹响之时,工匠群体及工匠精神,重返大众视野。  中国工匠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境遇  工匠,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等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中国需要开启“精造时代”,“精造”是制造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愿景。就当前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