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颗粒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颗粒在环境中的自然冷却过程具有显著的非稳态特征,传统的物理测量方法只能获得食品颗粒有限空间的温度分布,而食品颗粒全局空间的温度分布是研究食品工艺如烹饪冷却过程数值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有必要基于数值传热学,开展食品颗粒自然冷却过程中食品颗粒的温度分布研究,构建符合实际冷却过程的食品颗粒传热数学模型及模型求解方法,把握冷却过程规律,为基础研究提供可靠、大量的数据。
  本实验以土豆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食品颗粒冷却传热过程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模拟了食品颗粒尺寸对食品颗粒空间温度分布的影响,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试验验证,LSTD值为0.23%,证明模型是可靠的。
  一、材料与方法
  1.理论基础。食品颗粒自然冷却过程是开放环境与食品颗粒表面的传热过程,属于无内热源的瞬态传热过程。假设食品颗粒冷却开始的初始温度是均匀分布的,食品颗粒热物性质各向同性且稳定,由于冷却过程中颗粒几乎不发生形变,因此可以忽略食品颗粒的几何收缩,食品颗粒空间角度、几何位置的变化不引起食品颗粒空间温度分布的变化。
  (1)环境-食品颗粒非稳态传热数学模型构建。环境-食品顆粒非稳态传热的控制方程可表述为:
  在式(1)中,ρ为食品颗粒的体积密度,kg/m3;T为食品颗粒温度,℃;Cp为食品颗粒比热,J/(kg·℃);t为冷却时间,s;λ为食品颗粒导热系数,W/(m·K),Q为食品颗粒内部热源,W/m3,由于自然冷却过程中食品颗粒无内热源,可忽略。
  (2)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定。①初始条件:食品颗粒初始温度为冷却开始的温度T0。②边界条件:食品颗粒-外界环境通过对流换热传递热量,边界控制方程可表述为:
  在式(2)中,hfp为环境-食品颗粒对流换热系数,W/(m2·K);Tp为食品颗粒外表面温度,℃;Tf为食品颗粒冷却环境温度,℃。
  (3)数值计算。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5.5进行数值计算。在系数形式偏微分方程定义控制方程(1),利用通量源加载边界条件;在全局参数中定义食品颗粒热物性,如表1所示。为优化计算,可将规则的食品颗粒简化为轴对称图形,利用几何和网格工具构建食品颗粒几何模型及划分网格,如图1所示。选用有限元软件的自动迭代求解器获得有限元解,同时利用域点探针定义颗粒不同的空间位置,获得温度-时间的空间分布。
  2.试验验证。(1)试验原料。新鲜土豆,购自市场。
  (2)试验设备。温度-时间数据采集系统,自研;恒温水浴锅,CY-20,上海博讯有限公司。
  (3)温度采集。利用水浴锅恒温加热土豆至90℃,取出颗粒进行自然冷却,利用烹饪传热学及动力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自然冷却过程中的食品颗粒表面温度。
  (4)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实际冷却过程中的颗粒温度与相同条件下数值模拟获得的颗粒温度的差异,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在式(3)中,LSTD为温度差平方和;Tsn、Tcn分别为在共为m个的第n个时间点的模拟值与实测温度的关系。若LSTD值小于5%时,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即认为模拟结果是可靠的。
  二、结果与分析
  1.食品颗粒不同空间位置的温度变化。食品颗粒冷却时,食品颗粒表面首先与环境通过对流换热传递热量,导致温度快速降低。食品颗粒表面温度降低后,与食品颗粒内部形成温度差,在温度梯度的驱动下,食品颗粒内部热量向表面传递,导致食品颗粒内部温度降低速率低于食品颗粒表面,如图2所示。
  2.不同食品颗粒尺寸中心点温度变化。食品颗粒厚度越大,传热热阻越大,单位时间内向食品颗粒外表面传递的热量越少,导致食品颗粒中心点降温速率越慢,如图3所示。
  3.构建的食品颗粒自然冷却过程中传热数学模型的可靠性。由解的唯一性定律可知,模拟计算时,若食品颗粒物性参数、初始条件、边界条件、食品颗粒尺寸等与实际自然冷却过程相同,则模拟结果是唯一的;同时模拟值又与试验值吻合,则可证明模拟结果也是可靠的。构建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测温度的LSTD值为0.23%,说明模型是可靠的。
  三、结论
  本实验基于传热理论,构建了食品颗粒自然冷却过程中传热数学模型及数值求解方法,获得了食品颗粒不同空间位置的温度-时间曲线,并模拟研究了食品颗粒传热学尺寸对食品颗粒温度分布的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食品颗粒传热学尺寸越小,食品颗粒在自然冷却过程中降温速率越快。同时,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验证,也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基金项目: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黔东南科合J字〔2019〕114号);黔东南职院2020年度院级科研课题。
  作者简介:崔俊(1990-),男,湖北咸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热处理加工。
其他文献
当前在玉米赤霉烯酮类的真菌毒素检测中,使用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的方法较多,本文则构建了一种针对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包括玉米赤霉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酮。本检测方法的前处理工序非常简便,利用免疫亲和柱进行净化及液标法进行定量,能够同时测定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除了谷物以外
夏季储粮时,仓温、粮温受外温影响较大,而粮面上层空间太大,内环流开启时,大部分冷源会通过仓内空间散失而浪费掉。如果在粮面上方一定位置处安装一层轻薄的牛津布,隔断粮面上层空间,从粮堆内抽出的冷气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循环,就会大大减少冷源散失,确保内环流使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粮温,本文采用距离粮面上方50cm处增加气密膜的方式,减少内环流使用时冷气的散失,节约冷源,确保内环流控温效果,从而
作为香菇的组成部分,香菇柄占香菇总量的25%左右,香菇柄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多,是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营养源,但因纤维素结构紧密、口感较差,除了少量应用在酱制品与汤料当中,很多香菇柄都没有被合理化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香菇的营养成分,然后通过实验优化香菇柄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膳食纤维的各项性能来了解香菇膳食纤维的结构,便于将其添加到食品生产中,促进膳食纤维的合理化应用,提高食品的营养成分。  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外出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多,不仅要求餐饮卫生、健康,还要美观、颜值高,这就对烹饪人员的食品雕刻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餐饮烹饪中的食品雕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提升菜品美感、给食客带去视觉享受的技术。我国的食品雕刻历史悠久,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技术通过改变菜品原材料的形状,进而改变菜品的呈现形式,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观赏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食品雕刻技术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
在食品安全导向下,社会大众对奶制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分析牛奶出现质量问题的核心诱因,微生物污染首当其中。总的来看,牛奶中的细菌来源渠道不外乎奶牛自体患病、挤奶、加工、储存、运输等关节。但即使在规范、合规的牛奶生产程序中,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仍然较高。为了加强牛奶质量管控,应采取恰当的手段方法,即分子生物法,探究市面牛奶中的细菌菌群。  一、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样品采集:选择市面超市
阿胶是将驴皮制作加工所得的一种中药材,有滋阴润肺、补血止血之效。阿胶属于凝胶块状制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赖氨酸、苏氨酸、明胶、精氨酸、组氨酸以及微量元素,在抗肿瘤、抗辐射、抗休克、促进骨愈合以及促进造血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在我国,阿胶作为传统中药材以及保健药品在临床治疗以及养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阿胶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展开了综述,以期为阿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阿胶的化学成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以无污染、安全、优质为基本特征的“绿色食品(green food)”在人们的生活需求中占比越来越大。生产绿色食品时,通常会先对产地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使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检验检测标准,然后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证书,通过后便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生产绿色食品,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助农增收。本文分析
鱼生是日本的饮食文化代表之一,又被称为“刺身”、生鱼片,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可你知道吗,鱼生其实源于中国,后来才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并在日本成为很受欢迎的食物。  一、鱼生的前世  我国的先人很早就开始食脍,“脍”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切得很薄很细的生肉,在秦汉以后,因牛、羊脍极为罕见,脍通常被人们用于单指鱼脍,后来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门表示生鱼片,早于日本吃鱼生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GDP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已经被国家列为食品检测的强制检测项目。因此,菌落总数测定不确定度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检测实验室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微生物检验的性质决定其无法运用计量学和统计学正确评估测量的
农产品物流连接着农产品销售全过程,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现代农产品物流新体系能够有效扩充农产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物流成本,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徐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良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且种植面积广,农作物种类多,农产品产量大,农产品物流对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支持和现代化物流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