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星有几颗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星星》是一篇美文,文章的关键句是结尾句“春夜,真的很美很美”。我在教学此课的时候,着重挖掘文本美的内涵,让课堂美不胜收。
  我从结尾入手,启发学生:“春夜,真的很美很美,那么,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孩子们通过朗读和思考,发现了这样的美:
  其一,景色美。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构成了淡雅、幽静、平和的自然之美。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然之美映照下的生活之美,从优美的景色描写中,妈妈和未未母子的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图景也跃然纸上了。
  其二,智慧美。摘星星本身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事件,要说是我们人类无法办到的,虽然古人有“手可摘星辰”“扪参历井仰歇息”的句子,但这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一种瑰丽神奇的想象。但本文却巧妙地构思了母亲端来一碗水,映照天上星的情节,实现了母亲摘星星的愿望,构思了孩子搬出一面镜子,映照天上星的情节实现了孩子摘星星的愿望。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实现愿望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作者借助这个过程展示了我们人类的智慧美。
  其三,理想美。未未想起了老师讲的宇航员叔叔的故事,便对妈妈说:“我长大了要驾着飞船,飞到天上去,摘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给您!”未未的想法其实是告诉读者,我们人得有理想,而且从小就要有理想。本文借助未未的故事展示了理想美。
  其四,人情美。本文核心的美还是人情美,具体地说,是一种可贵的亲情之美。妈妈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未未,天上的星星好看吗?”我们不难发现,妈妈的问句里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关爱,妈妈急于得到孩子认同的心理被揭示得淋漓尽致,当孩子说出“亮晶晶的,好看极了,还在对我笑呢”后,妈妈提出和未未比赛摘星星的想法,妈妈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天方夜谭,实在颇具匠心,母亲对孩子最大的爱不是溺爱,不是物质上的无偿给予,不是精神上的无限宽纵,而是精神上的智慧启迪,比赛摘星星,实则是妈妈要去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当妈妈摘了一碗星星之后,孩子也给妈妈摘了满镜子的星星,于是,妈妈乐呵呵地说:“未未真聪明”。“未未真聪明”正是妈妈需要的结果。自古以来,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共同的愿望是两个:其一,孩子聪明,其二,孩子有理想。他们教育孩子,往往就表现了两点,进行智慧启迪和励志教育。进行智慧启迪和励志教育正是父母爱子女的最高境界。父母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将母慈子孝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古人说孝道,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在古人看来: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一个人有所建树,奉行道义,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孝子侍奉父母,平时的言行要现出恭敬之态;服侍饮食起居要现出和悦愉快之态;父母生了病,要现出忧虑之态;父母去世了,要现出悲哀之态;祭祀先人,要现出庄重严肃之态。这五方面做完备周到了,才称得上能够侍奉父母了。《摘星星》并没有有关母慈子孝的空洞说教,但是却具体地阐释了《孝经》里面孝道的核心内涵,那就是“以显父母”“养则致其乐”,孩子把镜子对着天空,闪闪的星星撒满了镜子,他兴奋地地妈妈说:“这是我给您摘的星星。”孩子摘星星的动机很简单,并不是跟妈妈比个输赢,而是让妈妈高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养则致其乐”,而孩子长大了要驾着飞船摘一颗最大的星星给妈妈,动机很简单,就是让妈妈脸上有荣光,即古人所说的“以显父母”。《摘星星》一文中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对妈妈的孝,得到充分的彰显,人情美被放大到极致。
  如果把美比作星星,那么《摘星星》一文其实只有四颗星星:景色美、智慧美、理想美和人情美。而人情美是最大最亮的一颗。
  (作者简介:杨华丽,澧县实验小学教师,1999年毕业于湖北襄樊师范,2003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专班。曾在澧县如东、小渡口、澧县澧阳镇黄桥小学任教。责任心强,长期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教学效果好,所教班级成绩均在当地乡镇名列前茅。)
其他文献
孩子的世界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童心荡漾起的总是五色斑斓的涟漪。拨动孩子想象的琴弦,让灵动的思维更加灵动,让纯洁的心灵更加纯洁,这是一名教师的天职。我庆幸,我拥有这样一个平台:在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的空间里,我惊喜地看到孩子的童心正在想象中飞扬。  一、激发想象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活动,无疑如一潭死水,难以激起美丽的水花。所以,培养孩子续编故事,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想象的
期刊
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的通过反复的重复和不断的强化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易更改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与智力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依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培养而巩固下来。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益。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灵活、通俗的语文教学
期刊
【背景描述】  王某是一个有暴力倾向和极强逆反心理的孩子。课堂上,他我行我素,一旦被老师批评,他便破罐子破摔,和你对着干。如果他书桌里有垃圾,他就把垃圾随手一扔,哪个同学接到了,都要忍受。如果对他稍有反抗之意则会被他打三五次都不一定完事。家长如果来找,他会变本加厉。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他的出现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可以搅乱你所有
期刊
2014年9月25日,庄浪一小柳校长一行来我校作教学研讨交流,随后,其同行的庄浪县乡土电视剧编导柳云霞为我校全体师生做了题为《坚持就会成功》的报告。按照学校安排,我主持并认真聆听了她打动人心的报告,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从排电视剧这一想法的萌生再到剧本的出版,这一段路,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柳云霞,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柳梁乡的一位农村妇女,她没读完初一就辍学了,现在面对她所编所导的电视剧,很难想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十分重视诗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本文在传统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诗歌教学实际的意境教学法,旨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诗歌 课堂 意境教学   人教版的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50多篇诗歌,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适应高考要求,不遗余力的认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标签,快餐式的文化理念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我就深有体会,无论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观摩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中,都时常有一种“火急火燎”“赶不上节拍”的紧迫感。教师如此,那么学生呢?只怕更是应接不暇。接下来,我从“慢艺术”的角度出发,就我们的小学语
期刊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而探究式阅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从探究者角度出发,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这两种模式,终级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  在以教师为主的探究阅读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探究的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这是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大的前提,教师应
期刊
【摘 要】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滋养人格,培育健康的身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五千年孕育的国学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世界历史文化的长河,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可是,尽管我们有着如此取之不尽用
期刊
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精神,我突破了以往古诗文教学的思路,欲擒故纵,变老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寻找古诗词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的契合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弄清“乐(yuè)”“亡(wú)”等读音和“翁媪”“亡赖”等词义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吟读学习,感悟这首词的意境,在合作、探究中挖掘这首词的深刻内涵。  一、吟读中知晓“人物”和“地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