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兰夫同志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职务,他一生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开展,为民族教育事业的起飞和发展作出了“拓荒”式的巨大贡献。他参与创建了延安民族学院,担任中央民族学院的首任院长,倡议在全国创办民族学院,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指导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论述。这些经验和理论对我们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乌兰夫是我国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民族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06年,他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一个蒙古族家庭。幼时身处动乱年代,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1923年,进入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开始系統地接受教育。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委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乌兰夫参加组织了中共西蒙工委,并先后担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等职务,积极发动群众学习文化,开展斗争。1933年,乌兰夫来到土默特旗小学担任教员。这段时期他动员大量蒙古青年进入学校学习,将土默特旗小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阵地。抗战爆发后,乌兰夫参与筹建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负责全院的教学管理、课题设置、教员调配、学生管理等工作,为日后我国开展民族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又先后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教育 民语先行
乌兰夫是新中国蒙古语文工作的奠基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石,乌兰夫提出了使用民族语言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基本思想。
乌兰夫的民族语言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25年《蒙古农民》的创刊。即便在当时恶劣的革命斗争形势下,乌兰夫始终坚持以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刊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乌兰夫更是逐步感受到民族语言教育在民族教育里的重要性,为此早年的乌兰夫就反对轻视民族语言工作,提出应尊重民族语言差异,在为民族学员授课时,应采取民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并施的原则,在民族语言教学上不可偏颇。
他还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要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要积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便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增强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乌兰夫民族语文工作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团结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民教先驱 以人为本
乌兰夫一直被人们尊称为民族教育的先驱。早在抗战时期,乌兰夫就已开始尝试探索民族教育事业。
1941年,乌兰夫奉命来到延安。当时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乌兰夫亲自参与筹建了延安民族学院。在学院筹备期间,他根据民族学生特点,以及当时特殊的办学条件,为学院制定了实际可行的教育制度。他事事亲力亲为,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管理和学生考察等工作,他几乎事无巨细,处处都仔细研究,统筹安排。尤其是其针对性地为民族学生设定的母语教学,不仅有力推动了延安民族学院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加深了民族学员之间的交流。这些都为他日后开展民族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自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受时代与宗教文化影响,我国民教事业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作为开展民教事业的先驱者,乌兰夫积极探索新的民教方式,并开设自然科学等现代教学科目,推广和普及文化知识。这在过去的民教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乌兰夫仿照苏联教育模式,推行军事教育和马列主义教育,以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和进步民族青年。为了丰富学员的课程,乌兰夫又加设了民族语言、美术、音乐等课程。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不仅活跃了学习氛围,同时也开拓了学员们的思想境界。
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内蒙地区也不例外。自治区成立之初,民族教育工作还十分落后,绝大多数蒙汉各族群众还都是文盲。因此这个时期“扫盲”工作成为民族教育的关键。乌兰夫指出这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发展方针为:发扬蒙古文化,普及蒙古教育,并吸收外蒙的进步文化。其具体实施,可以归纳为:1.各地以开办夜校、巡回识字班的形式,在内蒙地区进行扫盲工作,提高基本民众的知识水平。2.将旧有的学校恢复,并做适当的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化教学工作。3.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培养青年干部。4.蒙译毛主席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新的教学课本,扶持蒙文期刊的发行。5.动员民族青年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留学,这也是促进发展蒙古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族教育,以人为本。乌兰夫认为振兴民族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办民族学校,还应注重民族干部的培养。乌兰夫出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不久,就在政务院会议上郑重提出创办民族学院培养民族干部的问题。创办民族学院,成立各种民族学校及训练班,是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措施。他提议在北京和西北、西南等大行政区各成立一所民族学院,以便有计划地进行这项工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乌兰夫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建设党和培养民族干部,特别是培养党的领导骨干和核心领导干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4月25日,乌兰夫在他主持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民族自治机关要注重任用民族干部。
从无到有 高教拓荒
乌兰夫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他为民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起飞和发展,作出了“拓荒”式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省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在各个方面的人才都严重匮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者,乌兰夫也深深明白人才匮乏是制约内蒙古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乌兰夫看来,人才储备不能单一依靠外部援助,自己能培养人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长久之计。 因此,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实行时间,乌兰夫就明确指出:“文教工作,必须配合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对此他还有过两段论述:“自治区要建设,就要有自己的干部、医生、工程师、科学家、文学家,还要有开汽车、开飞机、搞地质、搞气象、办工厂等方面的人才,没有这样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去内蒙古一座大学也没有,中小学也很少。”“要发展小学和中学,有计划地创办高等学校。”“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培养科学技术队伍……这方面高等院校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
1952年5月,在乌兰夫的支持下,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呼和浩特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正规高等院校,从此填补了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空白。师范是教育事业的母体,教育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因此当时乌兰夫亲自向各兄弟省、市的高校寻求支援。在乌兰夫的积极努力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20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内蒙古师范学院的首批教育骨干。在乌兰夫的大力支持下,这批教育骨干在之后内蒙古的教育发展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乌兰夫对于内蒙地区的教育发展时时牵挂于心。建国初期,本地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面对如此困境,乌兰夫作为自治区的领导者,也深感着急。经过与各界人士的反复论证,乌兰夫在1955年提出了建立内蒙古大学的设想。
乌兰夫的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成与好评。于是他開始与国家高教部交涉,向高教部申请成立内蒙古大学。但是好事多磨,当时正值1956年纠正急躁冒进运动,高教部驳回了乌兰夫的申请。
虽然在高教部吃了“闭门羹”,但是为了全内蒙地区的发展,乌兰夫并未打消成立内蒙古大学的想法。他又找到了周恩来总理,先是向总理陈述了自治区的落后局面,继而向总理表明建立内蒙古大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周总理被乌兰夫这种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所打动,特意让高教部重新考虑成立内蒙古大学的相关事宜。在乌兰夫的四处奔走与游说下,内蒙古大学终于在1957年正式成立。
内蒙古大学成立的时候,乌兰夫亲自组建了大学筹委会,这期间他几乎事事亲力亲为,甚至带领着两个分管财务和文教的副主席,开展了一系列的筹划活动。在内蒙古大学第一期学生入学典礼上,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内蒙古大学今后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方面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培养我们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我们党急需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要负担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进行多学科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可以说内蒙古大学的成立,倾注了乌兰夫无尽的心血和精力。
乌兰夫对民族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为振兴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些经验和理论对我们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乌兰夫是我国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民族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06年,他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一个蒙古族家庭。幼时身处动乱年代,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1923年,进入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开始系統地接受教育。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委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乌兰夫参加组织了中共西蒙工委,并先后担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等职务,积极发动群众学习文化,开展斗争。1933年,乌兰夫来到土默特旗小学担任教员。这段时期他动员大量蒙古青年进入学校学习,将土默特旗小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阵地。抗战爆发后,乌兰夫参与筹建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负责全院的教学管理、课题设置、教员调配、学生管理等工作,为日后我国开展民族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又先后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教育 民语先行
乌兰夫是新中国蒙古语文工作的奠基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石,乌兰夫提出了使用民族语言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基本思想。
乌兰夫的民族语言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25年《蒙古农民》的创刊。即便在当时恶劣的革命斗争形势下,乌兰夫始终坚持以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刊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乌兰夫更是逐步感受到民族语言教育在民族教育里的重要性,为此早年的乌兰夫就反对轻视民族语言工作,提出应尊重民族语言差异,在为民族学员授课时,应采取民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并施的原则,在民族语言教学上不可偏颇。
他还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要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要积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便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增强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乌兰夫民族语文工作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团结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民教先驱 以人为本
乌兰夫一直被人们尊称为民族教育的先驱。早在抗战时期,乌兰夫就已开始尝试探索民族教育事业。
1941年,乌兰夫奉命来到延安。当时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乌兰夫亲自参与筹建了延安民族学院。在学院筹备期间,他根据民族学生特点,以及当时特殊的办学条件,为学院制定了实际可行的教育制度。他事事亲力亲为,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管理和学生考察等工作,他几乎事无巨细,处处都仔细研究,统筹安排。尤其是其针对性地为民族学生设定的母语教学,不仅有力推动了延安民族学院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加深了民族学员之间的交流。这些都为他日后开展民族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自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受时代与宗教文化影响,我国民教事业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作为开展民教事业的先驱者,乌兰夫积极探索新的民教方式,并开设自然科学等现代教学科目,推广和普及文化知识。这在过去的民教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乌兰夫仿照苏联教育模式,推行军事教育和马列主义教育,以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和进步民族青年。为了丰富学员的课程,乌兰夫又加设了民族语言、美术、音乐等课程。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不仅活跃了学习氛围,同时也开拓了学员们的思想境界。
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内蒙地区也不例外。自治区成立之初,民族教育工作还十分落后,绝大多数蒙汉各族群众还都是文盲。因此这个时期“扫盲”工作成为民族教育的关键。乌兰夫指出这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发展方针为:发扬蒙古文化,普及蒙古教育,并吸收外蒙的进步文化。其具体实施,可以归纳为:1.各地以开办夜校、巡回识字班的形式,在内蒙地区进行扫盲工作,提高基本民众的知识水平。2.将旧有的学校恢复,并做适当的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化教学工作。3.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培养青年干部。4.蒙译毛主席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新的教学课本,扶持蒙文期刊的发行。5.动员民族青年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留学,这也是促进发展蒙古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族教育,以人为本。乌兰夫认为振兴民族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办民族学校,还应注重民族干部的培养。乌兰夫出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不久,就在政务院会议上郑重提出创办民族学院培养民族干部的问题。创办民族学院,成立各种民族学校及训练班,是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措施。他提议在北京和西北、西南等大行政区各成立一所民族学院,以便有计划地进行这项工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乌兰夫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建设党和培养民族干部,特别是培养党的领导骨干和核心领导干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4月25日,乌兰夫在他主持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民族自治机关要注重任用民族干部。
从无到有 高教拓荒
乌兰夫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他为民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起飞和发展,作出了“拓荒”式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省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在各个方面的人才都严重匮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者,乌兰夫也深深明白人才匮乏是制约内蒙古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乌兰夫看来,人才储备不能单一依靠外部援助,自己能培养人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长久之计。 因此,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实行时间,乌兰夫就明确指出:“文教工作,必须配合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对此他还有过两段论述:“自治区要建设,就要有自己的干部、医生、工程师、科学家、文学家,还要有开汽车、开飞机、搞地质、搞气象、办工厂等方面的人才,没有这样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去内蒙古一座大学也没有,中小学也很少。”“要发展小学和中学,有计划地创办高等学校。”“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培养科学技术队伍……这方面高等院校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
1952年5月,在乌兰夫的支持下,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呼和浩特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正规高等院校,从此填补了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空白。师范是教育事业的母体,教育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因此当时乌兰夫亲自向各兄弟省、市的高校寻求支援。在乌兰夫的积极努力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20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内蒙古师范学院的首批教育骨干。在乌兰夫的大力支持下,这批教育骨干在之后内蒙古的教育发展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乌兰夫对于内蒙地区的教育发展时时牵挂于心。建国初期,本地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面对如此困境,乌兰夫作为自治区的领导者,也深感着急。经过与各界人士的反复论证,乌兰夫在1955年提出了建立内蒙古大学的设想。
乌兰夫的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成与好评。于是他開始与国家高教部交涉,向高教部申请成立内蒙古大学。但是好事多磨,当时正值1956年纠正急躁冒进运动,高教部驳回了乌兰夫的申请。
虽然在高教部吃了“闭门羹”,但是为了全内蒙地区的发展,乌兰夫并未打消成立内蒙古大学的想法。他又找到了周恩来总理,先是向总理陈述了自治区的落后局面,继而向总理表明建立内蒙古大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周总理被乌兰夫这种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所打动,特意让高教部重新考虑成立内蒙古大学的相关事宜。在乌兰夫的四处奔走与游说下,内蒙古大学终于在1957年正式成立。
内蒙古大学成立的时候,乌兰夫亲自组建了大学筹委会,这期间他几乎事事亲力亲为,甚至带领着两个分管财务和文教的副主席,开展了一系列的筹划活动。在内蒙古大学第一期学生入学典礼上,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内蒙古大学今后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方面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培养我们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我们党急需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要负担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进行多学科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可以说内蒙古大学的成立,倾注了乌兰夫无尽的心血和精力。
乌兰夫对民族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为振兴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些经验和理论对我们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