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走进生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积极提倡学生在日常的实践和大自然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积极的科学态度。但现在的学生,科学知识大部分是课本上学来的,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如何使科学教育和生活贴近,让科学课走进生活,笔者作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情境;探究;课外活动
  
   一、生活化的情境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亲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探究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例一:在《了解空气》,引用这样一个情境: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漏斗倒油倒倒不进去的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先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空气能占据空间。把这些用到科学课堂中,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
  例二:在《淀粉的足迹》中引用一个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问号,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充满问号的画来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问号是不是先前就有的?问号是用什么画的?画问号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然后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发现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再让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学生会兴奋的发现:白纸上的“颜料”一定是淀粉或含淀粉的物质。学生就会有“我也能玩小魔术”的欲望:一种用科学的欲望,一种探究科学的冲动。
  从这些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生活化的探究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来自于哪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由教师统一准备材料,也有一定的困难,量太大,内容也统得过死。探究材料并不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和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选择生活化的实验材料,不仅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还可以使实验设计更完善,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例三: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的时候,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橡皮擦,直尺,铅笔,校徽,钥匙,钢笔,纸。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是否导电。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基本上能够对它们做出正确的猜测,在探究它们的安全性上,可以通过学生的举例来验证,使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四、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如果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探索究时,会多走一些弯路。因此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知识,探究科学的机会。
  例五:在学习了《面包发霉了》,知道面包在潮湿、较高温的时候容易发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其它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是同样容易发霉?
  例六: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学生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家里一些物体的导电性。
  例七:在学习《我们的大丰收》后,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科学服务生活。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源于生活,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成长,当学生的生命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成长中有了科学相伴,这样的生命不仅是快乐的,更是智慧的。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2、2009年6月《江苏教育》中器材——有效教学的奠基石
其他文献
本世纪初,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西蒙(Th.Simon)提出了“心理诊断”这一概念。所谓“心理诊断”就是对那些品德不良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寻找心理上的诱因和矫正
近几年,江苏省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呈现了超常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2006年有望发展插秧机超万台,机插面积超27万hm^2。如何在大好形势下,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创新思路
封新正,沛县人,是江苏省“百佳农机大户”之一。他用10年的时间;以农机作载体,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拥有高性能“久保田”收割机3台、大型拖拉机2台、插秧机2台、汽车3部及其它配套
2005年,全省农机化综合水平达68%。一、2005年江苏省农机化发展主要指标说明(一)农机化管理机构基本稳定2005年,全省农机化系统机构基本稳定,省市级机构维持不变:县级机构为104个,比2
文章从实验物理教学的范畴和性质出发,比较中外实验教学的差异,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理想的实验物理教学模式.提出实验物理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师生
指南车在平面上,无论如何行走,其指向器保持其指向,在曲面上,只有微型指南车可以在行进中,时时保持其指向,但是行走一圈,重返起点,其指向与出发时的指向却不同,此即为几何相
<正> 鲁迅小说《故乡》不仅是现代文学史的上乘之作,而且也是当代中学语文教材巾不可多得的精品。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学工作者对它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十一五”是江苏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实现5000美元跨越的重要阶段。从国外发展经验看,一些国家和地区只要成功驾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泰兴市而言,机械栽插仍是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现阶段该
清陈文述碧城仙馆女弟子是继袁枚女弟子后的又一重要女性文学创作团体,她们有着强烈的门派意识,集体表现出渴望才名不朽的意愿,具有鲜明的特色,为女性文学史和文化史增添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