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有花草,有树木,还有雕梁画栋的仿古小亭子。每天傍晚,只要没有雨雪,花园里常会出现一位老人,他不去亭子里坐,只是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公园里的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时,他的女儿或保姆也会陪出来,但只是站在亭子旁跟人们说笑,却很少携扶着他一块行走。
老人我是认识的,我和他女儿林慧曾是念初中时的同学,还同过桌。有一天,我走进花园,看林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向我摆手,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最好使,他正构思写点什么呢,连我陪走都不让。我问,是不是要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可能不是。我听他嘟哝的意思,好像是要写诗歌。我吃了一惊,说这么大岁数写诗歌,可罕见。林慧说,管他是写诗歌还是顺口溜呢,只要他高兴。我说,也是,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活跃脑筋,两不误。
初中毕业后,林慧去了工厂,参加高考读过大学后,又当了中学老师。记得读书时就听她说过,林老伯当年是扛过枪跨过江的,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共和国的功臣。以前只知老伯离休前一直在一家不小的工厂里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我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里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让我陪来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尼龙绸的袋子里拿出一叠稿纸,大声嚷着说,我老头子试着写了点东西,求你帮我看看,改改,行吧?林慧忙指耳朵向我示意,那意思我明白,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叙谈了一会,二人离去,我急急打开稿子,复印的,总题目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若按我们写作人的要求,立意虽都不错,却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因拘于三字的限制,还文不达意,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翁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呢?老人写这些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一个编辑朋友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朋友果然很兴奋,说社会意义肯定远超文学价值,拜托作家帮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给我发来,同时再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二
照片是林慧选的,简介是我帮整理出来的。六一节那天的傍晚,我带着专程去报社取来的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微微地接钱在手,又小心地放进上衣口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
老伯的心情我理解,稿酬和工资虽说都是票子,但在写作者眼里,绝不是同等的分量。记得我收到第一张稿酬时,曾故意将汇款单压在办公桌的玻璃版下,恨不得所有的领导和同事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直到过期的头一天才奔了邮局。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休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踏雪再次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小声说,林姐不肯来。老伯看明白了我和保姆对话的意思,很生气地大声说,她愿来不来,没她这臭鸡子儿,我照样做槽子糕!说着,便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叠,说,请作家再帮我改改,劳你的笔,再给我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写序?这种稿子,发表一次是社会意义,再连篇累牍,可就强编辑朋友所难啦。
我把嘴巴凑到他耳根,大声问,你老人家是不是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也不用花印刷费。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也不多印,就五千本。
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老伯又说,这我也安排好了,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那些人跟学校里还有联系,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卖给小学生,两块一本,不贵卖,也就少吃一根雪糕。
林慧不肯出面,就是个态度。而那个未曾谋面的印刷厂厂长则是耍两面派,他料定我不会为这样的文稿作序,才故意把球踢到我的脚下。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了老人的面子。两面派的厂长越狡诈,我也越要把这个难处理的球踢回去。我将文稿仔细修改一番,再依着林慧曾给我的讲述,写老伯的革命生涯,写老伯暮年执笔的深远意义,尽量回避开文稿的文学价值。眼下,许多业余作者自费出书,作家们碍不过情面,都是这样为他们作序。
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保姆特意送到家里来的。我问,书都取回来了吗?保姆说,几家学校从印刷厂直接取走了,我也就拿回家二十本,老伯说,书里有你的心血,特意让我送来一本。我再问,书款都到位了吗?保姆说,到了,一万来元呢,是几个学校分别派人送来的。我又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元,看病吃药国家又全包,林老伯的老伴又不在了,老爷子是不是还要让儿女们啃去点呀?保姆撇嘴一笑,说,谁啃得去呀?逢年过节的,儿女们的孝敬要是不到位,他还生气呢。每月工资一到,他就让我扶着去银行,只取出两千元,一千付我工钱,另一千是我们两人一月的伙食。剩下的都办成零存整取,谁也动不得。虽说储蓄折的密码我知道,可那折子却揣在他怀里。他内裤上有个口袋,有拉锁,他还要用上别针,小心着呢。我叹道,这年月,两人一月伙食费才一千,够吗?保姆说,老爷子说不少,还说比前些年强多了。有时他要我扶他一块去菜市场,他亲自选菜,鱼肉要买处理的,青菜要买论堆儿的,就连家里用的电灯泡,也只许用15度的呢。
看我听得发怔,保姆又神秘地低声说,要不是他闺女心疼老爷子,每月再偷偷塞给我几百元伙食钱,我早辞了,这个老爷子可太难侍候了。这个话大哥知道就行了,可千万别问慧姐呀。临告别,她对我说,老伯还在家写呢,一天要坐在桌前写几个钟头,坐得腰疼了就让我给他捶。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还用你的这篇序,还说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价钱上也能卖得高一点。我说,请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着急,千万别累着,慢功才能出细活呢。 三
我虽是这样说,心里却好是惊怵不安。没有出版社的书号和准印单,那是非法印刷;让学校摊派给学生,莫论贵贱,也是严重违规。头一番印了卖了,没人追查,那算侥幸,若再印再卖,谁敢保证雷阵雨里没雹子呀?砸你个颗粒无收也是正常。
我真后悔与印刷厂厂长一时斗气,写了那篇序。真要因此毁了林老伯的一世英名,罪过大啦!老人家年事已高,不知不懂眼下国家法规,有情可原,可我成天在这潭水里扑腾,还能装憨作傻吗?转而又想,这老爷子也真是,后顾无忧,儿女孝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就算了,克勤克俭,传统美德嘛,可再这般一门心思地敛聚钱财,可真就学了洋人的葛朗台,叫人难以理解了。
我第一次走进林老伯的家,竟是去祭奠。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那个家,面积和格局都与我家相似,只是家具太过陈旧,足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床前的写字桌上,放着老伯没有完成的文稿,果然都是千字文,已完成了50多篇。林慧说,有两篇,是老爸再坐不起来时,躺上床上口述,让她一句一句记下来的。
稿纸上压着一支老式钢笔,我拿起看了看,竟是美国产的派克。林慧告诉我,这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是我爸爸亲手缴获的。那次战斗我爸伤得很重,躺在床上,手脚都不能动,志愿军师长亲手将军功章别在他胸前,又将这支钢笔放在他枕边。
安放林老伯骨灰那天,秋风萧瑟。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站在墓碑前,当众宣读林老伯的遗嘱,说逝后捐出一百万元,用于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遗嘱中还特别强调,那支派克钢笔,赠与林慧的作家老同学,是感谢,也是希望。“擒美佬,在战场。送派克,作家郎。致谢意,寄希望,扬正气,莫彷徨。”这肯定是林老伯的原话,而且特意用了三字经语式。三个子女站在墓碑前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扣,敬请老父亲安息。
走出墓地的路上,我问林慧,老伯的遗嘱,事先你知道吗?林慧说,只听保姆私下告诉过她,老父用电话把律师和公证人员请到家里,是关上门签署的文件,具体内容,连保姆都不知道。林慧还告诉我,老人已去,有些事我才敢告诉你。那本书,其实只印了二十本,所谓几个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是我个人拿钱请人送去的。
我握着那支派克笔,久久说不出话。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责编/王深
ws@lnddgr.cn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有花草,有树木,还有雕梁画栋的仿古小亭子。每天傍晚,只要没有雨雪,花园里常会出现一位老人,他不去亭子里坐,只是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公园里的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时,他的女儿或保姆也会陪出来,但只是站在亭子旁跟人们说笑,却很少携扶着他一块行走。
老人我是认识的,我和他女儿林慧曾是念初中时的同学,还同过桌。有一天,我走进花园,看林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向我摆手,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最好使,他正构思写点什么呢,连我陪走都不让。我问,是不是要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可能不是。我听他嘟哝的意思,好像是要写诗歌。我吃了一惊,说这么大岁数写诗歌,可罕见。林慧说,管他是写诗歌还是顺口溜呢,只要他高兴。我说,也是,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活跃脑筋,两不误。
初中毕业后,林慧去了工厂,参加高考读过大学后,又当了中学老师。记得读书时就听她说过,林老伯当年是扛过枪跨过江的,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共和国的功臣。以前只知老伯离休前一直在一家不小的工厂里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我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里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让我陪来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尼龙绸的袋子里拿出一叠稿纸,大声嚷着说,我老头子试着写了点东西,求你帮我看看,改改,行吧?林慧忙指耳朵向我示意,那意思我明白,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叙谈了一会,二人离去,我急急打开稿子,复印的,总题目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若按我们写作人的要求,立意虽都不错,却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因拘于三字的限制,还文不达意,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翁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呢?老人写这些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一个编辑朋友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朋友果然很兴奋,说社会意义肯定远超文学价值,拜托作家帮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给我发来,同时再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二
照片是林慧选的,简介是我帮整理出来的。六一节那天的傍晚,我带着专程去报社取来的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微微地接钱在手,又小心地放进上衣口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
老伯的心情我理解,稿酬和工资虽说都是票子,但在写作者眼里,绝不是同等的分量。记得我收到第一张稿酬时,曾故意将汇款单压在办公桌的玻璃版下,恨不得所有的领导和同事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直到过期的头一天才奔了邮局。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休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踏雪再次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小声说,林姐不肯来。老伯看明白了我和保姆对话的意思,很生气地大声说,她愿来不来,没她这臭鸡子儿,我照样做槽子糕!说着,便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叠,说,请作家再帮我改改,劳你的笔,再给我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写序?这种稿子,发表一次是社会意义,再连篇累牍,可就强编辑朋友所难啦。
我把嘴巴凑到他耳根,大声问,你老人家是不是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也不用花印刷费。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也不多印,就五千本。
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老伯又说,这我也安排好了,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那些人跟学校里还有联系,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卖给小学生,两块一本,不贵卖,也就少吃一根雪糕。
林慧不肯出面,就是个态度。而那个未曾谋面的印刷厂厂长则是耍两面派,他料定我不会为这样的文稿作序,才故意把球踢到我的脚下。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了老人的面子。两面派的厂长越狡诈,我也越要把这个难处理的球踢回去。我将文稿仔细修改一番,再依着林慧曾给我的讲述,写老伯的革命生涯,写老伯暮年执笔的深远意义,尽量回避开文稿的文学价值。眼下,许多业余作者自费出书,作家们碍不过情面,都是这样为他们作序。
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保姆特意送到家里来的。我问,书都取回来了吗?保姆说,几家学校从印刷厂直接取走了,我也就拿回家二十本,老伯说,书里有你的心血,特意让我送来一本。我再问,书款都到位了吗?保姆说,到了,一万来元呢,是几个学校分别派人送来的。我又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元,看病吃药国家又全包,林老伯的老伴又不在了,老爷子是不是还要让儿女们啃去点呀?保姆撇嘴一笑,说,谁啃得去呀?逢年过节的,儿女们的孝敬要是不到位,他还生气呢。每月工资一到,他就让我扶着去银行,只取出两千元,一千付我工钱,另一千是我们两人一月的伙食。剩下的都办成零存整取,谁也动不得。虽说储蓄折的密码我知道,可那折子却揣在他怀里。他内裤上有个口袋,有拉锁,他还要用上别针,小心着呢。我叹道,这年月,两人一月伙食费才一千,够吗?保姆说,老爷子说不少,还说比前些年强多了。有时他要我扶他一块去菜市场,他亲自选菜,鱼肉要买处理的,青菜要买论堆儿的,就连家里用的电灯泡,也只许用15度的呢。
看我听得发怔,保姆又神秘地低声说,要不是他闺女心疼老爷子,每月再偷偷塞给我几百元伙食钱,我早辞了,这个老爷子可太难侍候了。这个话大哥知道就行了,可千万别问慧姐呀。临告别,她对我说,老伯还在家写呢,一天要坐在桌前写几个钟头,坐得腰疼了就让我给他捶。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还用你的这篇序,还说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价钱上也能卖得高一点。我说,请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着急,千万别累着,慢功才能出细活呢。 三
我虽是这样说,心里却好是惊怵不安。没有出版社的书号和准印单,那是非法印刷;让学校摊派给学生,莫论贵贱,也是严重违规。头一番印了卖了,没人追查,那算侥幸,若再印再卖,谁敢保证雷阵雨里没雹子呀?砸你个颗粒无收也是正常。
我真后悔与印刷厂厂长一时斗气,写了那篇序。真要因此毁了林老伯的一世英名,罪过大啦!老人家年事已高,不知不懂眼下国家法规,有情可原,可我成天在这潭水里扑腾,还能装憨作傻吗?转而又想,这老爷子也真是,后顾无忧,儿女孝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就算了,克勤克俭,传统美德嘛,可再这般一门心思地敛聚钱财,可真就学了洋人的葛朗台,叫人难以理解了。
我第一次走进林老伯的家,竟是去祭奠。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那个家,面积和格局都与我家相似,只是家具太过陈旧,足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床前的写字桌上,放着老伯没有完成的文稿,果然都是千字文,已完成了50多篇。林慧说,有两篇,是老爸再坐不起来时,躺上床上口述,让她一句一句记下来的。
稿纸上压着一支老式钢笔,我拿起看了看,竟是美国产的派克。林慧告诉我,这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是我爸爸亲手缴获的。那次战斗我爸伤得很重,躺在床上,手脚都不能动,志愿军师长亲手将军功章别在他胸前,又将这支钢笔放在他枕边。
安放林老伯骨灰那天,秋风萧瑟。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站在墓碑前,当众宣读林老伯的遗嘱,说逝后捐出一百万元,用于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遗嘱中还特别强调,那支派克钢笔,赠与林慧的作家老同学,是感谢,也是希望。“擒美佬,在战场。送派克,作家郎。致谢意,寄希望,扬正气,莫彷徨。”这肯定是林老伯的原话,而且特意用了三字经语式。三个子女站在墓碑前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扣,敬请老父亲安息。
走出墓地的路上,我问林慧,老伯的遗嘱,事先你知道吗?林慧说,只听保姆私下告诉过她,老父用电话把律师和公证人员请到家里,是关上门签署的文件,具体内容,连保姆都不知道。林慧还告诉我,老人已去,有些事我才敢告诉你。那本书,其实只印了二十本,所谓几个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是我个人拿钱请人送去的。
我握着那支派克笔,久久说不出话。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责编/王深
ws@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