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运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与有效运用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方面要精心选择与开发不同内容和性质的资料性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另一方面,也应把握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当契机,将各类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去;同时,还要把握好资料性课程资源运用的“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4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易于准备和操作的往往是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这类资源就如同架设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信息桥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灵动的姿态,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和特殊的价值,使语文课堂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然而,只有有效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才能使其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为宗旨,精心选择与开发不同内容和性质的资料性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应把握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当契机,将各类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去,从而引领学生深层次触碰文本灵魂。同时,要把握好资料性课程资源运用的“度”。
  
  一、精心筛选,精彩呈现。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找到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有些课文资料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有丰富的动画、歌曲等影像资料。而一堂课的容量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一呈现全部的资料。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和性质的资料在课堂中呈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本身的情况。只有那些为达成该课的教学目标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同时为该学段的学生年龄、身心特点所接受的资料,才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对于不同内容和性质的资料性课程资源,教师应精心筛选,精彩呈现。
  
  1.视听资源的开发选用
  (1)图 片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些语言文字比较抽象,让学生凭空想象难度较大,此刻运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教学《背篼》一文时,文中的“蜿蜒”、“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包括这些词在内的一组词语,让学生提出疑问。当学生普遍问到“蜿蜒”一词时,我就适时出示几幅表现河流、山脉蜿蜒盘旋的图片,边出示边对该词做出解释。这些图片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不仅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教学目标中预设须掌握的这一词汇。而且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为学生更准确地解读和把握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音 乐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应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和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情感和灵魂。而借助音乐叩响人类心灵,触动人类灵魂的魔力,则可以更好地为解读文本服务。语文课文中有不少与音乐家有关的课文。比如,《伯牙绝弦》、《月光曲》等,在这些课文的教学时,运用音乐资源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当读到“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此刻,配上美妙的《春天交响曲》,以动人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扬科沉浸在大自然的音乐中,是那么陶醉,那么快乐,不仅让学生对扬科痴迷于音乐的特质有了感性的认识,更让学生深切关注起扬科悲惨的命运。
  (3)视 频
  阅读是通过作品的语言,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也就是说,作品的语言是第一层面的,然后是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进而才是内在意蕴和情趣。教材中一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因受其认知和阅历的局限,会产生体验的隔膜。教学时运用形象的视频资源,可以启发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和感知文本。比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在读到作者对潮来时壮观景象的描绘,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壮观的气势用朗读表现出来。当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用声音表现那样壮观的气势时,再播放视频。通过比较,学生会为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感到震惊。这样再来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文字资料的开发选用
  视听资源在教学中的助力作用不容忽视,但过多过滥地运用这类资源,可能造成学生依赖视听资源,不愿意认真阅读文章的倾向。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因此,高年段语文课堂中,文字资料的涉入更为广泛。而这些文字资料也分别以文章、段落、诗句、对话等形式呈现出来。
  比如,教学《江姐》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那一天,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阴暗牢房里还关押着大批的共产党人。1949年11月14日,就在解放军即将攻克重庆的时候,丧心病狂的敌人在他们逃离的前夜,凶残地杀害了这些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在被害的共产党员里,有一位29岁的女性,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江姐”。(出示课题,齐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回到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姐的世界……
  
  二、把握契机,有效运用。
  
  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更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时机,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触碰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因此可以说,把握最佳教学时机,事半功倍;失去最佳教学时机,事倍功半。同样的,只有把握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最佳时机,将各类资源有效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
  
  1.导入新课,激发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诱发和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我摒弃了原来设想的以音乐创设情境和课题设疑等导课方式,出示了这一组名句:“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从来难觅是知音。今宵离别后,何日再追寻。”“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然后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这些学习资料中,每一句都有“知音”一词,而所有的句子都在抒发“千金易得,知音难觅”这个含义时,追根究源的好奇心便很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了。紧接着,我以这样一段导语引出了课题:是啊!千金易得,知音难觅。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知音”一词最早的出处吗?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重温这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这又是一个超越音乐的故事。这样,以带有“知音”一词的古诗文引出本课,引起学生追究“知音”一词源头的好奇心,也将课文的主题基本确立。 2.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同样是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我并没有在教学的开始就出示主人公俞伯牙的介绍资料,而是将这个资料展示的契机稍作调整,在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处出示了该内容:“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后为晋国大夫,春秋时代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师:从这段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伯牙在当时已是极富盛名的大音乐家了,大家觉得这样的人平时会缺乏赞美吗?为什么伯牙会将子期视作自己平生唯一的知音呢?
  师:设想一下别人是怎么来赞美伯牙的琴声的?
  生:真好听,弹得太好了!
  师:而这一切赞美同子期发自心灵深处的赞美相比都显得那样的空洞、虚假。
  师:当子期尚未出现时,伯牙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失望、寂寞孤独,感叹自己无人理解,曲高和寡。
  师出示俞伯牙的名言: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请学生读一读)
  师:一日伯牙在汉江口弹琴,子期出现了。听到了子期发自内心的赞美,伯牙会是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
  生:快乐,激动。感到幸运,感到欣慰。……知我者子期也,酒为知己饮,曲为知音鸣……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为什么伯牙会将子期视作自己平生唯一的知音,最后做出那样壮烈的举动,是小学生理解的一大难点。而通过资料的展现与适当点拨,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3.调动情绪,把握情感。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发掘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然后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满足。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轻易感知学生的情感是否到位。有时通过提供一些的资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世界,触摸到作者鲜活的灵魂,是十分必要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感到学生由于没有此类生活体验,又从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个虚假的童话故事,所以不能很好地将小女孩又冷又饿、孤独无依的感觉用朗读表现到位。于是,我出示了这段资料: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然后我告诉学生:“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深刻的生活根源,即使是虚幻的童话也不是作家空想的产物,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中有着安徒生自己母亲的血淋淋的影子,所以他的文字才那么富有感染力。”而后,我请学生再读一遍这段话。这一次,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准确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读得非常投入,感情也很到位。
  
  4.总结写法,升华认识。
  还是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读到这一句话:“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有学生对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作者却用这样的语句来表现,不太能理解。我于是出示了安徒生的这段名言:“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我问学生:“在安徒生的眼里,活着才能真实地把握幸福。你觉得安徒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结局的?”学生经过思考体会出:悲愤、谴责、控诉、含泪的笑……于是我最后总结:这是“以喜衬悲”的方法,这种写法令人倍感辛酸。
  
  5.课外延伸,巧妙迁移。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学习完这篇课文,我出示了《故乡》里描写中年闰土的一段话:“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可以想象,闰土少年时与中年时的形象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闰土究竟怎么了?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于是,我就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介绍小说《故乡》以及其他鲁迅相关作品给学生阅读。
  
  三、适度拓展,走出误区。
  
  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和拓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但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也并非越多越好,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把握好“度”,课堂上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拓展必须走出盲目拓展、为拓展而拓展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 孙春成著.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其他文献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深恶痛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
期刊
日本的国语教科书课文分为阅读、作文、听说、语文知识四类。出版公司有详细的指导资料,作文也不例外。   日本学校图书公司编的《中学校国语(三)学习指导资料》类似我国的《教师教学用书》第十单元:在历史中生活,由讲读课文鲁迅的《故乡》,写作范文《生的态度》和一次作文组成。作文教案有指导目标、教材观、指导的展开、评价的观点和课题五部分。[1]   “指导目标”:①要学生回顾成长过程,思考自己和社会现实的关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一直是被人们讨论的话题,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
期刊
针对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可按年级段由低到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取如下对策:      一、引话“源”,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要引导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能就感兴趣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
期刊
口语交际,这过去甚至现在仍经常被忽视的教学部分,为什么老师会疏于对它的重视,本人想并不是老师们不重视,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的重要意义,本人觉得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际能力。      一、练交际能力于课堂      1.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1)巧用图画,再现情境
期刊
随着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始,关于语文教学是什么和语文教学怎么进行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许多老师都感觉现在越来越不会教学了,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时间都给了学生,教师总觉得在课堂上该讲的讲不完,每篇课文的课时不够用,现在的语文教学无法进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什么是语文教学”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我们来看看大纲中语文教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成一种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使生充分认识课文里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表演兴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重任,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思想性、鲜活的时代性,决定了其既遵循其他学科的普遍规律,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作为政治课教师,务必有清醒的头脑、高度的责任、崭新的视角,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统揽全局,脚踏实地励志认真践行素质教育全新理念,注重细节,努力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情感共鸣,达成教学和谐度。      民
期刊
教学中常见到两种情况:有的班级,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喊破嗓子,而学生却依然是我行我素,纪律性差,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而有的班级未曾听见老师大声苛责,却班风良好,学生通情达理,师生配合默契,一切问题好像都在和风细雨中解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学生的自尊。   自尊自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能使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像珍惜自
期刊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效益最大化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杂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可谓纷繁复杂,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和消耗教学时间的形式教学,却忽视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而游离于课堂生成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杂乱无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