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美养眼,意美养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c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形象思维介入诗歌鉴赏可以将抽象的诗歌蕴意做形象化处理,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诗歌鉴赏认知。诗歌鉴赏有多种途径,教师要针对诗歌本身特征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形象思维切入机会,让学生在梳形理象、释词析句、横挖竖掘中形成崭新的学习感悟,逐渐建立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梳形理象,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诗歌语言短小精悍,其涵义却非常丰富而深刻,我们在鉴赏时要从“梳形理象”开始,通过整体感知,了解诗歌表象意义,然后再深入到诗歌核心,对作者表情达意展开感知体悟,自然形成阅读鉴赏认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这里的“景”和“物”是其外化形象,只有理清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象,才能自然建立诗歌鉴赏的“根”,鉴赏思维才能顺利启动。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意识,在阅读诗歌时,一般都能够顺利找出诗歌中涉及到的“景物”,也能够借助教辅材料感知被赋予的情感,却不能建立完整的认知链接,体会不到景物和作者情感的连接点在哪里,也不能体会出作者表达上的技巧所在。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杜甫的《登高》,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找出诗歌的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体会作者借景抒情写作方法的应用。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很快就给出了初步阅读见解:诗歌分为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写景,后面四句是抒情。在写景时,主要涉及到风急、天高、猿猴、水清、沙白、河州、归鸟、落叶、长江等景物,要抒发的情感是长年漂泊的孤苦愁绪,还有爱国情怀。教师继续给出启迪:作者有复杂的情感需要表达,涉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再次展开热议,对什么景物对应什么情绪进行分析体会。经过一番阅读讨论,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共鸣。教师让学生结合作者情感展开深入讨论,自然形成学习成长点。
  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语句,并进一步追寻,促使学生展开匹配性思考,让学生在梳形理象中逐渐掌握作者的情感抒发技巧。诗歌中的“景物”都是载体,是寄托情感的平台,让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自然建立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鉴赏思维,对有效提升学生诗歌学习品质有一定的帮助。
  二、释词析句,识别诗歌多元意象
  诗歌语言精练,每一个字词都包含丰富的信息量,在释词析句过程中,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诗歌文字描绘的意象展开深度探索。诗歌的意象极为丰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的,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展开教学引导,让意象自己说话。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与诗歌意象达成更多共鸣,这样的诗歌鉴赏无疑是成功的。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展开鉴赏分析,特别要对诗歌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关联性思考,以提升诗歌鉴赏品质。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出经典的词句,说说阅读体会,分析其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学生都有鉴赏经历,自然能顺利进入鉴赏学习环节。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景色描写,对枫叶、荻花等物象进行重点描绘,写出秋色的“瑟瑟”,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诗歌的基调。也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是标准的抒情,对相似身世遭遇发出感慨。教师对学生鉴赏给出矫正性评价,并要求学生深入到诗句之后,对个别词语进行重点解读,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时的心情。学生快速给出回馈,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趋于完美,对诗歌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意象追索,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语言基础认知,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教师让学生自行展开阅读鉴赏,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参与到学生互动之中,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观察体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深入思考,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趋于完美,说明教师鉴赏引导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诗人所处时代缺少必要的了解,教师从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提示,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想启迪。诗歌鉴赏不拘一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探索,这对有效调动学生诗歌鉴赏思维有重要意义。
  三、横挖竖掘,拓宽诗歌言外之意
  所谓“意在诗外”,是指诗歌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自己展开拓宽思考,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样的诗歌鉴赏才是成功的。诗歌写景状物都属于外化载体,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在讀者的思想之中,需要读者自行展开发掘,发掘深度决定鉴赏高度。教师占据认知高点,不妨给学生以更多指点和启迪,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拓展思维之中,自然建立鉴赏经纬线,在不断挖掘感悟中形塑鉴赏认知。
  拓宽诗歌内涵发掘域度,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方法指导。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给学生布设具体的阅读任务: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植入了一些典故,为情感抒发形成重要支撑,找出这些典故,并体会典故的作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梳理性阅读,借助教学辅助材料探索典故含义。经过一番阅读操作,学生逐渐找到了一些典故。如庄周梦蝶,学生给出解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翩翩起舞,便感到非常快乐,但梦醒时,自己却僵卧在周庄的床上,这则寓言表现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再如望帝啼鹃,望帝是古代神话中蜀王的称号,据说他因为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到山里了,他死后灵魂化为了杜鹃,啼叫声也非常悲戚。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对往事的悼念。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给出专业点评,并要求学生做关联性思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丰富内涵。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深度思考,鉴赏呈现多元化特征,很快就进入鉴赏佳境之中。
  教师为学生布设鉴赏思考切入角度,给学生深入到诗歌核心创造良好契机。学生对典故展开深入探究,逐渐找到思维渗透切点,教师进一步延伸引导,让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体验。这是深度挖掘诗歌言外之意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注意给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顺利启动思维引擎,在更广泛的阅读思考中形成鉴赏认知,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正面促进。
  诗歌鉴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习行为,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从很多方向展开阅读鉴赏学习,但由于缺少深度发掘,鉴赏停留在词句诠释和欣赏上,难以对诗歌深刻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借助形象思维展开鉴赏操作,引导学生从诗歌形象分析开始,逐渐走进诗歌核心,对诗歌丰富内涵展开深度探索,领略其形美和神美,自然建立诗歌鉴赏认知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
其他文献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高中语文教学正迈入“新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效培养与提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背后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呢?  一、“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推手  学习进阶是指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依托一定的学科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关键能力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情境”一词在《课标》中使用34次,表述各异: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语言情境、特定的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社会情境、复杂情境、具体的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指“(具体场
期刊
语文教学活动是以对教材所收录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为基础的,而那些经历过时间与读者考验的佳作也会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至少它的创作主题、叙事视角、文学体裁和创作风格等都会给读者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就像提到李白就想到“诗仙”“浪漫主义”,提到杜甫就想到“诗圣”“悲悯苍生”一样,而学生这种固有的印象也会对他们对作品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为快速地抓住作品的关键点,但
期刊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与知识,更有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能够对生活、文学、人生、人性有所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解读人情,品味由表及里的情感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写作对象非
期刊
江苏省高考试题紧紧贴住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梳理和分析近五年江苏省卷的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江苏省卷诗歌鉴赏在命题上有自身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把握这些命题规律,对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江苏省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  从2015~2019年高考题看,诗歌的数量都是一篇,分值11分,设题数量2016年开始从三个简答题变为了两个,题
期刊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所有的高中学科中最为突出,而人文性侧重于强调对情感内容的宣泄与张扬,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启迪是一个颇值得深究的问题。学生语文情感的张扬,应当和常规语文教学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情境,为其奠定坚实的情感附着基础,也就是要做好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引导工作,接下来在情感张扬方面下足功夫,使学生进入到因思维启发情感、以情感
期刊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其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这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盯不放的目标,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教法学法的科学依据。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理论缺乏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法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如何紧紧围绕核心素养选择恰当方法、灵活运用方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到,教材选编了相当一部分经典名著作品。与此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高中语文教学正在向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推進。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便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情况,如教师与学生失“和”、学生与文本不“合”、学生不从更深层次思考为“何”,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法,有效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师生之“和”是和谐的前提
期刊
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面临更高的难度,在释义、语法、意境和情感上对学生的考验更多。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挖掘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从意境、情感入手,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学意蕴。  一、注重诵读,探究意境  意境是领略古诗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内蕴的独特路径。教师可以结合诵读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音美、语义美,从而进入到古诗词意境中。抑扬顿挫、情绪投入的诵读,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师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