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自述:我为什么选择回国发展?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从UIUC(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学double major(双专业),回到北京后,加入了一家外资投资咨询公司,主要是为一些基金做投资前期的研究,包括市场研究和商业尽职调查。简单讲就是一群很有钱的人想投资一家公司,不知道它好不好,就会请我们从各个方面调查一下这个公司,最终给一个参考性的估值。
  我在这个投资行业工作了两年,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每天早上9点半到晚上12点左右,年收入达到60万元左右。
  国内国外两重天
  其实,出国前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差不多的:在美国毕业之后找个工作,有几年工作经验后,再讨论回国还是继续待在美国。
  但我发现,自己的英语不怎么好。
  在校期间,我参加过两次实习。第一次是大三放寒假,在美国爱荷华州参加了2012年的共和党初选的志愿者。工作内容有电话拉票、做活动、做竞选材料,以及跟美国家庭的交流活动等。期间我还跟一位前州议员结下了深厚友谊。除此以外,我还参与了一些跟当地商业精英、华人协会、留学生论坛等相关的活动。
  我的论文写作花了2年半时间,各种原味儿的reading(读物)和speech(演讲)听了也有2年半,而且我属于学霸式学生。平心而论,我当时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当不错,但口语还是远不及native speaker(母语)的流畅程度,打cold call(陌生拜访)的时候经常被老太太教育……跟很多美国人聊家常的时候也发现,我虽然学的是社会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但由于从小经历的社会背景不同,有些东西其实不是很懂,很多也听不懂。
  举个例子,你跟美国人说个葫芦娃,或者说个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很傻,很天真),他们真的不一定懂你的意思。在工作环境中,因为我的这些语言和文化上的劣势,往往被安排到一些非核心工作岗位上。
  其实,这也跟亚洲人在美国的刻板印象有关——数学好、学霸、很宅等。你会发现很多教授喜欢招中国PhD(哲学博士),很多IT公司喜欢招中国程序员,但社科类或者文科类的工作就很少见到中国人。
  想想看,用母语沟通则是多么轻松的事。
  没有在国外混出个样儿,我对自己多少有些失望。于是,大三下半学期苦练英语,但后来发现然并卵(网络语,即毫无意义,没有一点用)。
  大三结束放暑假时,我回国做了个实习生,去了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这个体验是翻天覆地的不一样。首先,这家公司从事市场研究和行业调研,我就会去读很多行业报告,做很多专家访谈。跟我聊天的都是在一个行业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家,其商业经验和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深厚理解令人惊叹,并且我可以用母语毫无阻碍地与之回应、谈笑风生,实在是太棒的感受了。
  首先能学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其次很自如、很轻松。而我在美国写论文时,很多时候感觉自己词库匮乏,常常发现某个词我已经用过5次了。于是,就去google搜索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工作生活两不误
  在国内公司工作,虽然确实加了不少班,但也赚了不少钱。
  不过我当时加入公司时,没想着能挣多少钱,只是想着尽可能多地学东西或锻炼自己。我在实习时,了解到月薪是不到1万元人民币,这个水平我当时就觉得足够用了。而加入公司后整体调了一次薪,老板觉得大家太辛苦了,每天从9点半干到夜里12点,周末还会加班,后来给我的薪水调到了1.5万元。然后,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我的薪水涨到了3万元左右,当然还有与工资同等的年终奖。
  我的感受是,回国工作和在美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你在美国找到最好的工作,比如硅谷的程序员或者纽约的金融分析师,也差不多是8-9万美元一年,合人民币50多万元,这和我目前的工资在数值上相当。
  但无奈美国的生活成本是北京的近两倍,尤其房租成本很高。我9万美元年薪的同学在纽约花1/4的年薪用来租房,而且还是非常简陋的小房子,吃饭也很贵。相比之下,回国花同样的钱住在双井,感觉自己“进化”了不少。
  选择回国的参考维度
  在我看来,身为海归,回不回国,主要取决于几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1、语言能力。首先,要看你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需要非常强的语言技能,如果你选择社科类的领域,那你务必要有接近母语的水平,否则会很艰难。如果你选择的路径不太需要很高的社交技巧,那你可以不考虑语言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在Google和Facebook这些公司,你的考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跟你上级面对面交流的沟通顺畅度,所以无论如何语言是很必要的。
  2、对美国社交文化的接受程度。你要意识到,黄皮肤决定你要在社交和融入上投入更多,才能获得你在中国轻松就能得到的信任,你可能很难获得那种“He is one of us(他是我们中的一个)”的感觉。
  3、所从事的领域。学CS或者未来想读PhD,可能留美(一段时间)是个好选择,因为美国在这两个方面的确是非常领先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快,且拥有更大的市场,很多商业规则和行业没有美国那么成熟,不成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留给了有能力的年轻人。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在美国学了技术后回国创业。
  4、你要怎样的职业生涯。中国人在国外大多只能做到中层,有职业天花板。而在国内留给海归精英的空间,相对来说就非常大。
  5、最后,自问留在美国是为了什么。仅仅为了镀金不值得,因为如果你没有真正锻炼能力和经验,就相当于浪费了时间。因为现在出国太容易,国内一线城市的HR和面试官,不会被硅谷之类的名头吓倒,他们更看重经验和能力。
  而且,仅仅为了短期赚钱多也不值得,比如有些工作的薪酬是不断攀升的,而有些则很稳定。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看成长,而不是薪水。如果你在一毕业就放弃了成长机会,那对你长期来看是更大的损失。所以,尽量在毕业后选择一个能继续学习的事业(读研也是个选择),而不要选择那些学不到东西,却只能“吃老本”的工作。管理
  (本文摘编自“智联招聘-智引海外”)
  责任编辑:庄文静
其他文献
8月份,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文利表示:中国有2万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90%以上是亏损的。”问题主要出在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上。
维珍航空(Virgin)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在其著作《当行善统治商业》中说:“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每一个商人都同时是地球公民,每个企业家都有责任关爱他人和地球,并把行善设计在商业模式当中。”  创始于1895年的捷成洋行,见证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像经纪人一样,将保时捷等数百个明星奢侈品牌推到大众眼前。它的年增长率不到10%,却在市场洪流中屹立120多年。这个“百年老店”如何理解企业的“善
我理解的小米盒子,是基于雷军对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客厅电视“两块屏”的。这“两块屏”中的移动互联网正是当下的热点,而客厅的这块屏则是下一个未来。因此,我既赞同又不赞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用户,谁就拥有大数据,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虽然健康医疗领域用户的积累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但是风投却不在乎,为了能够在这个庞大的市
德国工业技术强,信息技术弱,他们正试图通过工业4.0来改变这一现状,想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取得平衡发展,并长期统领全球工业技术。这是德国工业4.0背后的精髓所在。  自2013年4月“工业4.0”概念在汉诺威工业展正式亮相以来,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德国工业4.0是建立在工业3.0全面实现的基础上,在大数据化与工业自动化的前提下,将制造业智能化、规范化的又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4
眼前的蔡少浩,亲切而温暖,黑边镜框后面闪动着真诚和童真。“5年来随着董酒事业的一步步深入发展,忽然有‘一夜长大’的奇妙感觉。
“在一个稳定的竞争性市场中,有影响力的竞争者数量绝不会超过三个。其中,最大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又不会超过最小者的四倍。”这是1976年,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提出的“三四律”。  按照这个定律,多数行业会形成高集中度行业,甚至形成寡头行业,少数企业独占鳌头。事实正是,一个行业在起始阶段可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但最后的胜者寥寥。以美国啤酒行业为例,1900年有1500家企业,1917年有12
另一半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工作?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千对伴侣的个性特质对工作表现的影响,性格数据涵盖五个方面: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
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者把自己当成了药店的"采购员","诊病"的功夫没练好,却只关心"药"的疗效,甚至根据"药品说明书"给自己找"病",令人咂舌。
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商务?在互联网时代初期,这个问题必须想明白。马云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终于在今天想通了这个问题。掌控了平台,就掌控了商业。  你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商务?在互联网时代初期,这是一个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如果是在做平台,那么平台就应该具备公共性质,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设施”。平台当然也具备商业性,但它首先是要有公共性。  马云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终于在2015年想通了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