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马克思时代化的整体性研究视角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整体性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两个认识和研究视角。时代的新发展,以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变革,要求坚持以整体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今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需要我们在整体性的理念和要求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握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营养,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挥,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演进,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演进同步进行。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决定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因而,在时代主题的发展演进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表现和反映,任何思想都植根于一定的时代条件并不可能摆脱时代的约束。马克思指出:“一切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同时,时代的发展演进又不断推动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只有在对时代的整体把握中才能理解和掌握发展着的理论内容,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②恩格斯曾经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③因此,如何认识和判断时代的主题及其转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产阶级时代”的论断,恩格斯在1894年进一步提出了“即将来临的新时代”④将使国际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论断。列宁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时代以及时代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民族自决权问题,“首先必须把从民族运动的角度来看根本不同的两个资本主义时代严格区别开来。”⑤由此可见,不了解时代演进的一般规律,不把握不同时代的具体内容,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时代的每一个新发展都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毛泽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指出:“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⑥毛泽东在列宁关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以后时代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东西方的关系,作出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论断,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前景做了新的时代论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0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引发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入手,站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高度,全面研究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时代是不断发展演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整体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整体地而不是个别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质不断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⑦进入新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的深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受到广泛关注,并被提到重要议程。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提出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基于整体性的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就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就必须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中把握时代的深刻变化,对时代的新要求作出准确判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反映时代的本质。
  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提出整体性的新需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缘起于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始终是世界演进的原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经久不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特别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推进,国际市场更加开放,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空前紧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不断加深,世界的整体性、联系性、依存性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状态。在科技、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和促进,并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学科建设更加突破民族与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研究行为。特别是2008年缘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空前的世界性震荡,传统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受到严峻挑战,要求人们以新的思想观点研究现实问题并作出整体性回答。   面对深刻变化的当今世界,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整体性原则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整体性方法回答历史和时代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联性思维、普世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关联性思维是由世界各种事物之间越来越高的相关性所要求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把唯物辩证法相互联系的思想方法从观念的层面落实到一切具体的事物和行为当中。普世性思维是受到关联度不断加深的影响,按照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普遍要求和多数意愿,思考、研究、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案、新的行动都要符合世界的普遍需要和普遍认同。整体性思维始终把个体、个别放到世界全局当中,从全局的角度研究和思考问题,对复杂的事物作出整体的回答。
  整体性回答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方面,世界的新发展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⑨是历史潮流和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错综复杂的新旧矛盾、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局部冲突,继续威胁着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各种风险因素增多,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处境艰难;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有增无减,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人类可持续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必须全面发展,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自身的跨越。
  进一步回答人类社会未来走向,即深刻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需要进行整体性回答。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人类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人类未来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个半世纪前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人类未来走向的科学预测,只是给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一般观点和方法,不从整体性上研究和回答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诉求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解决;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取得重要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经受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经受了洪灾、“非典”、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国外学者不得不承认:“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史无前例,中国以独有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改变了世界。”⑩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刻变化。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人心,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邓小平把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同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建设环境下的全面回答。胡锦涛在总结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时深刻地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胜利。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领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回答和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2~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58页。
  ⑤《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
  ⑧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2009年第23期。
  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⑩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4~255页。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9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其他文献
在改革走到关键时期的今天,一是要靠凝聚改革共识,集约社会动力來推动;二是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目标、顺序和重点。可以说,改革共识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顶层设计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考量。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甚至很多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我们不能顺利实现这种转折,就会直接影响对战略机遇期的把握,搞的不好,还可能走回头路。改革是一个利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在经济层面显现。以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为例,抵制事件中的民众民族主义特征包括:民族主义情结的朴素性、民族主义的形式相对温和、民众抵制的情绪化。建议对民族主义进行引导,防止抽象空洞的民族主义、警惕民族主义的双刃作用、加强民族国家自身的制度建构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抵制外资收购 民众民族主义 特征 引导  从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调查谈起  2008
期刊
【摘要】网络团购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甚至对现有的网络交易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试图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一些网络团购中常见的侵权现象,从行业自律、部门监管和法规建设等方面分析如何对网络团购中消费者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网络团购 消费者权益 保障  2010年初,网络团购模式进入中国。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
期刊
【摘要】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文章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就地处经济欠发达、方言影响较大地区的综合性高校,如何提高认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并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用语用字规范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用语用字规范能力,发挥高校语言文字教学优势,促进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途径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语言文字工作 高校 新思路  语言文
期刊
【摘要】在长达数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凉山彝族自治州习惯法的大量规定都是为保障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而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使得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下。积极协调彝族习惯法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冲突,保护彝族妇女的权益,对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关键词】习惯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 冲突 协调 凉山彝族  彝族习惯法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冲突的表现 
期刊
【摘要】以《消防安全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分析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并将“市场需求法”运用到课程改革中去,对原有的课程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模式,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消防 教学改革 市场需求法 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法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的
期刊
【摘要】西夏后期,藏传佛教逐渐传入,成为西夏佛教的重要特色。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宗教讲求仪式、法术和诅咒等,它和吸收了藏族苯教的藏传佛教有某些相似之处。加之他们对吐蕃佛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迅速传播。  【关键词】榆林窟 西夏 藏传佛教  安西榆林窟的佛教艺术遗迹  安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侧紧邻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也
期刊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了廉政体系,其在反腐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原有体系的问题与不足逐渐显露。为推进反腐工作,巩固人民政权,建议从健全反腐机构、完善反腐法律制度、加大思想育廉力度、构建廉政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完善廉政建设体系。  【关键词】廉政建设体系 廉政建设 反腐败  腐败问题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期刊
【摘要】潮州善堂是潮州民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组织,堪称为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善堂倡导积德、济世、行善与构建和谐,是连结海内外潮人社会中的纽带。文章从介绍潮州善堂入手,探索《大峰祖师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潮州善堂 经书 文化价值 探讨  潮州善堂在海内外潮州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由于潮州善堂的特殊性,善堂以务实为宗旨,多做实事,多
期刊
【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把握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承德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品牌,不仅对于发展承德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资源优势 品牌建设  承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承德的文化产业,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