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文章七分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表达能力,乃至对于各科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
  书不仅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初中语文《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有的同学略读一遍,只等上课老师讲解。但毕竟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一两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初中课本就选入了新凤霞的《傻二哥》一文),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于课堂所学外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现在不少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考试能力,不断地强化训练,把学生当作一部考试机器。所谓语文者,语言与文字也。语文学科本来就是工具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分别教给学生以真、善、美。但现在语文教学则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技教育),而往往忽视语文的文学性、社会性,这种单腿走路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只懂考试,却缺乏语文的文学功能、社会功能的能力,造成了学生的营养不良。这种教学学生考试成绩可能提高了,但他们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道德水平下降了,社会责任感不强了,产生这样的后果跟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别忘记语文的文学性、社会性,文学性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鉴赏文学,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从文学中不断陶冶性情,加强修养,还可以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
  语文教学除了它的实用性、文学性之外,其社会功能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孔子特别强调文与诗的关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志之所至,诗之所至,礼之所至;礼之所至,乐之所至焉”。所以,语文教学与伦理道德的培养是不可分开的。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语文教学诗文可以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学生通过学语文,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应该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语文教学,千万别仅仅盯着语文考试,一切为了考试,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只能是一部考试机器,却把“善和美”丢在一边,这就势必导致了学生的营养不良症,但这种做法在语文教育界上还比比皆是,真是令人担忧啊!
其他文献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辛苦教学有一个满意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落实教学目标,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个目标呢?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步骤,并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首先是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与他人交往上,“听”和“说”都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有些学生常常答非所问,或在小
期刊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的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换句话说,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人们非但对自
期刊
偶尔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语文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执教牛凯的文章《门外那对老人》,然后聆听了评课老师的点评,发现大家对于文本的解读颇有争议。对此,我想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  《门外那对老人》讲述了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年夫妇为了照看孙子从农村搬到城里,孙子上学后便没事可干了,因为喜欢上了这里,就干起了物业。这对老人在这里跟左邻右舍相处融洽,给人看会儿孩子,跟大家一起乘凉,还给“我”找到了丢失的钥匙等等
期刊
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引进相关资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情趣,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而且可以拓展课文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异彩纷呈”。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根本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往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  一、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新课程中,不仅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教师渗透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中间体现了一种趋势,就是教育越来越注意从多
期刊
在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训练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详尽透彻分析,学生勤记笔记课后背,将阅读训练变成教师替学生阅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多年来我尝试着做好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大胆借鉴阅读教学的设疑法  1.精心设疑。设疑情状之一: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作者和篇中人物的思想、语言、动作行为,明了老师所提疑问的目的。例如:《普通劳
期刊
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工作着快乐着的真谛,并且以此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行。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几点切身感受。  一、允许学生犯错   一棵树在成长的历程中,偶尔的缺枝少叶,偶尔的旁逸斜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因为以上的情况就不让这棵树生长下去,一并砍伐,我想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的道理,犯错,然后改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
期刊
一、研究的内容  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逐步提高自改能力,本人围绕本问题在作文的评改形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1)示范批改、典型引路。  学生打好草稿,老师进行批阅,从学生的作文草稿中找出质量不同的作文各一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让大家口头评论,看文章的内容是否能围绕中心选材,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
期刊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正确引导中学生消遣性阅读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味着我们要切身去理解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为何中学生喜欢阅读休闲娱乐的读物呢?为何是以消遣的心态去阅读呢?  1、身心发育的阶段特点决定着中学生对阅读的价值取向。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正是一个需要确立“良好自我”的时期。他们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这些少年写手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也在于少
期刊
这首词是大约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当年春天,毛泽东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后来,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回到广州后,毛泽东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   “独立寒秋”,写诗人一个人独立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独立”写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