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供需发力,创业引领,服务推进。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5500人以上,先后荣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创业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积极应对疫情挑战
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稳就业
根据疫情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打好稳岗、减负、扩就业组合拳,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在稳就业政策落实方面,制定了文登区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和强化风险应对稳就业工作1+3预案,全面落实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等一系列政策。在保障企业用工方面,通过设立用工服务专员,拉网式摸排复工复产企业用工需求,在威海市率先成立人力资源服务超市;疫情期间,及时开通点对点“返岗直通车”,接返员工5982人。在强化职业培训方面,遴选确定了“威海职业培训网络平台”等四家线上培训平台,有3578人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56家企业421人参加以工代训。在保障失业人员待遇方面,将失业保险金标准由原来1528元/月提升至1719元/月,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共为1.9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360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1072万元。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全力稳住就业大局
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一是健全完善就业促进工作机制。成立了由人社、公安等17个部门组成的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日常督查和考核评估”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二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是建立重点项目带动就业机制。以推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立项亿元以上项目260个,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作用明显。三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先后注入创业担保基金2263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94亿元;深入实施“创业文登十百千计划”,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5个,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讲座、举办文登区首届新农村创业大赛等活动,打响“创业文登”品牌。
聚焦问题分类施策
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围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一是广开门路牵线搭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就业服务,收集适合的岗位信息,与园区、部门、企业合作,上门送才、联动招才、校园求才。除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情况外,每年举办招聘会50场次以上。二是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突出重点群体,因人施策,对失业人员,建立了“困难申报—政策援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销号”的“一条龙”就业援助机制。对高校毕业生,统筹抓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聚集计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引进、实名登记等专项就业促进计划,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2500人左右,就业率在90%以上。对退伍军人,通过举办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和发布招聘信息等方式,促进更多退役士兵就业。对残疾人,通过依法依规按比例安排就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集中安置以及鼓励创业等多种方式,先后培训残疾人600多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200多人次。三是落实政策释放效能。2017年以来,利用上级就业资金支出7814万元支持各类补贴发放,实施就业援助计划,通过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见习等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优化服务数据赋能
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平台效能化建设,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探索构建公共就业服务“5A”政务模式,在威海市率先开展综合柜员试点,设立服务企业工作站,将60项与群众和企业相关的综合业务下放基层平台;疫情期间,线上培训、线上招聘全面铺开,稳岗补贴、失业登记、失业金、失业补助金等业务事项实现线上办理。二是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区、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互通互联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共有省级“四型就业社区”11家,省级创业型社区5家,市级充分就业社区32家。三是开展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每年依托人力资源市场,联合妇联、残联等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创新实施了“就业手拉手”工程,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式就业服务。四是做好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2020年,争取省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试点,完成全区5万余份流动人员档案数字化扫描,实现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线下存管、线上服务模式。
实施技能提升行动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的要求,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和多层次技能提升培训,融合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切实提高稳定就业能力。对产业工人,结合全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启动职工技能提升“扬帆”行动,组织文登工匠评选、以师带徒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等“短、平、快”培训以及农村特色、民俗特色的就业创业培训。对城乡妇女,采取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开展面点、月嫂、电商等技术技能培训163期,组织妇女参与花饽饽、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培育“大姐工坊”“巾帼农家乐”等巾帼特色品牌70多个,带动3.5万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对实训基地,强化技工院校基础地位,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冠名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全力优化就业环境
促进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目前,全区城乡劳动力均以同等的身份,参与就业竞争,享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所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一是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十三五”期间女性城镇新增就业14035人,比例达到48%,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3万人,其中女性达到10.04万人,有劳动关系的妇女劳动者全部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实行统一的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从源头上杜绝就业歧视。三是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畅通维权绿色通道,加强与公安、法院、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动作用,建立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欠薪维权二维码“云投诉”,不断完善“区、镇、社区、企业”四级维权网络体系。
筑巢引凤广开门路
统筹推进乡村就业
制定了《威海市文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乡村振兴带动和促进乡村就业。一是创新推行首席专家制度。出台《文登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管理办法》,发挥首席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辐射引领作用,鼓励吸引高层次专家扎根农村带动就业。二是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分類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70人全部安排到镇街从事支农扶贫等工作。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通过新建、分设、联合、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返乡创业。四是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出台《关于开发乡村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开发环境卫生协理员、村务协理员等6大类100个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
积极应对疫情挑战
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稳就业
根据疫情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打好稳岗、减负、扩就业组合拳,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在稳就业政策落实方面,制定了文登区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和强化风险应对稳就业工作1+3预案,全面落实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等一系列政策。在保障企业用工方面,通过设立用工服务专员,拉网式摸排复工复产企业用工需求,在威海市率先成立人力资源服务超市;疫情期间,及时开通点对点“返岗直通车”,接返员工5982人。在强化职业培训方面,遴选确定了“威海职业培训网络平台”等四家线上培训平台,有3578人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56家企业421人参加以工代训。在保障失业人员待遇方面,将失业保险金标准由原来1528元/月提升至1719元/月,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共为1.9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360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1072万元。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全力稳住就业大局
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一是健全完善就业促进工作机制。成立了由人社、公安等17个部门组成的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日常督查和考核评估”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二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是建立重点项目带动就业机制。以推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立项亿元以上项目260个,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作用明显。三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先后注入创业担保基金2263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94亿元;深入实施“创业文登十百千计划”,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5个,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讲座、举办文登区首届新农村创业大赛等活动,打响“创业文登”品牌。
聚焦问题分类施策
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围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一是广开门路牵线搭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就业服务,收集适合的岗位信息,与园区、部门、企业合作,上门送才、联动招才、校园求才。除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情况外,每年举办招聘会50场次以上。二是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突出重点群体,因人施策,对失业人员,建立了“困难申报—政策援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销号”的“一条龙”就业援助机制。对高校毕业生,统筹抓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聚集计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引进、实名登记等专项就业促进计划,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2500人左右,就业率在90%以上。对退伍军人,通过举办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和发布招聘信息等方式,促进更多退役士兵就业。对残疾人,通过依法依规按比例安排就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集中安置以及鼓励创业等多种方式,先后培训残疾人600多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200多人次。三是落实政策释放效能。2017年以来,利用上级就业资金支出7814万元支持各类补贴发放,实施就业援助计划,通过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见习等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优化服务数据赋能
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平台效能化建设,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探索构建公共就业服务“5A”政务模式,在威海市率先开展综合柜员试点,设立服务企业工作站,将60项与群众和企业相关的综合业务下放基层平台;疫情期间,线上培训、线上招聘全面铺开,稳岗补贴、失业登记、失业金、失业补助金等业务事项实现线上办理。二是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区、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互通互联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共有省级“四型就业社区”11家,省级创业型社区5家,市级充分就业社区32家。三是开展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每年依托人力资源市场,联合妇联、残联等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创新实施了“就业手拉手”工程,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式就业服务。四是做好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2020年,争取省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试点,完成全区5万余份流动人员档案数字化扫描,实现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线下存管、线上服务模式。
实施技能提升行动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的要求,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和多层次技能提升培训,融合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切实提高稳定就业能力。对产业工人,结合全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启动职工技能提升“扬帆”行动,组织文登工匠评选、以师带徒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等“短、平、快”培训以及农村特色、民俗特色的就业创业培训。对城乡妇女,采取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开展面点、月嫂、电商等技术技能培训163期,组织妇女参与花饽饽、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培育“大姐工坊”“巾帼农家乐”等巾帼特色品牌70多个,带动3.5万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对实训基地,强化技工院校基础地位,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冠名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全力优化就业环境
促进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目前,全区城乡劳动力均以同等的身份,参与就业竞争,享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所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一是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十三五”期间女性城镇新增就业14035人,比例达到48%,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3万人,其中女性达到10.04万人,有劳动关系的妇女劳动者全部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实行统一的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从源头上杜绝就业歧视。三是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畅通维权绿色通道,加强与公安、法院、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动作用,建立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欠薪维权二维码“云投诉”,不断完善“区、镇、社区、企业”四级维权网络体系。
筑巢引凤广开门路
统筹推进乡村就业
制定了《威海市文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乡村振兴带动和促进乡村就业。一是创新推行首席专家制度。出台《文登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管理办法》,发挥首席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辐射引领作用,鼓励吸引高层次专家扎根农村带动就业。二是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分類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70人全部安排到镇街从事支农扶贫等工作。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通过新建、分设、联合、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返乡创业。四是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出台《关于开发乡村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开发环境卫生协理员、村务协理员等6大类100个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