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举的高度。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旨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推进现代化各项建设协调进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如十八大报告所言一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具体而言,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意即一方面增加GDP,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有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引,市场行为的方向将会更为明确,生产、消费将会逐渐形成这样的科学方式:在生态系统供给端,生产、消费活动要保护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在需求端,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和鼓励可持续的消费。
全国政协自然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表示,结合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要让财富和健康的实现不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作为代价。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如十八大报告所言一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具体而言,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意即一方面增加GDP,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有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引,市场行为的方向将会更为明确,生产、消费将会逐渐形成这样的科学方式:在生态系统供给端,生产、消费活动要保护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在需求端,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和鼓励可持续的消费。
全国政协自然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表示,结合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要让财富和健康的实现不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作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