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d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是SAH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CVS和EBI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凝血酶及其受体、血红蛋白和促炎细胞因子等.动物实验表明,凝血酶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文章对凝血酶在SAH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护士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病房普通护理,观察组则以舒适护理模式为指南,实施为期8周的舒适护理,两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舒适度调查表,症状自评两表(SCL-90)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等作为评价工具,综合评定临床护理作用和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应用EpiData3.1和SPSS13.0程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53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l;患者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25.7±13.1)岁;皮损表现以点滴状银屑病居多(49.5%),发病部位以下肢为首;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P<0.05);病情加重季节主要为春季和冬季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颅底小血管代偿增生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推测,MMD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炎症、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内皮祖细胞改变以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与MM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文章对MMD的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的病理性突出.以影像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已经预示着血液动力学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高壁面切应力(wall shea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大多数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转归不良,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灾难性事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也亟需临床医生客观综合评定其破裂风险.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形态学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以及患者自身状况有关.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运用自设量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遵医行为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
“长丰5号”是以R021自交系为母本,R017自交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抗TY一代杂种。无限生长粉果类型,生长势强,667m~2平均产量7 627.2kg。果实高圆型,成熟果粉红色,无绿色果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前对于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迅速,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本文就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而导致的皮肤病,其发生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为高危人群接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带状疱疹疫苗,可以有效的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带状疱疹发生后,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及合适的止痛治疗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通过对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免疫机制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