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引发了教研组内教师的争议。具体教学实录如下:
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道题你会列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18÷3/10)
师:18÷3/10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请大家自学课本的推导方法,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如果你们小组还不理解,可在全班集中交流时提出来讨论。
(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而后进行全班交流)
……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1:我们组对第一步“求1小时行的千米数”用18×10/3来计算,经过讨论还是不明白。
生2:我们组也是这样的。
师:有没有哪一组能解释一下呢?
(教师扫视全班,但无一学生发表意见)
师:(手指黑板所画线段图)1小时是几个1/10小时?
生3:1小时是10个1/10小时。
师:大家都知道1个1/10小时行了——
生4:18×1/3(千米)。
师:那么10个1/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生5:1个1/10时行18×1/3(千米),那10个1/10小时应行10个18×1/3(千米),即18×1/3×10(千米)。
师:对,也就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千米),即18×(1/3×10)(千米),所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用18×10/3(千米)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学生边听边看,终于纷纷点头,恍然大悟。
课后评课时,教研组内的教师对上述教学环节产生了争议,会场上响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观点1:有些教师认为,在交流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对“1小时行多少千米”为何用18×10/3来计算时,教师没有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而是采用了“师问生答”式的讲解进行处理,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
观点2:对于观点1,又有教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对生1提出的问题,在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结合线段图进行直观明了的讲解,是教学处理的最佳选择,无需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从学生课堂倾听的状态与听后的反应可以看得出,执教者的讲解是有效的。
上述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呢?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两种观点争议的实质,就是两种不同教学观念的碰撞,其碰撞的焦点就在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如何对待讲解的问题。
1.数学新课堂,还需要讲解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所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仅仅是“重要方式”,而不是“惟一方式”,因此,数学新课堂并不应该排斥“讲解”,认真解读上述教学片断,也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一个数除以分数”这一教学内容,教材编排的有关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简洁凝练,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依赖自身的认知水平,恐怕一时也难以理解。执教者采用“自学生疑——小组探究——启发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疑问,带到小组中也不能解决,进而产生了需要教师讲解的学习需求,这时教师准确精当的讲解及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有效突破了认知难点,这样的教学融自学、探究、讲解等多种方式于一体,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2.数学新课堂,什么时候讲解呢?
既然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还需要“讲解”,就有必要对讲解的时机作出选择,只有适时而需的讲解,才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并没有讲解,而是当学生在小组探究之后,产生的问题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时候,选择了讲解,学生听时全神贯注,听后恍然大悟,这样的讲解,时机恰到好处,贴切到位。由此可见,教师讲解时机的选择,对讲解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说来,下列情况下教师应当讲解:学习新知时必需的、学生又缺乏了解的背景知识;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易被学生忽视和混淆的概念;知识单元与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时间不容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探索;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归纳、总结、概括等。
当然,讲解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思想就会赋予它不同的实质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那种仍然视学生为容器,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机械接受的讲解是应该废弃的,因为这种讲解已经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了。
(作者单位:海安县曲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伟
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道题你会列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18÷3/10)
师:18÷3/10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请大家自学课本的推导方法,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如果你们小组还不理解,可在全班集中交流时提出来讨论。
(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而后进行全班交流)
……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1:我们组对第一步“求1小时行的千米数”用18×10/3来计算,经过讨论还是不明白。
生2:我们组也是这样的。
师:有没有哪一组能解释一下呢?
(教师扫视全班,但无一学生发表意见)
师:(手指黑板所画线段图)1小时是几个1/10小时?
生3:1小时是10个1/10小时。
师:大家都知道1个1/10小时行了——
生4:18×1/3(千米)。
师:那么10个1/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生5:1个1/10时行18×1/3(千米),那10个1/10小时应行10个18×1/3(千米),即18×1/3×10(千米)。
师:对,也就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千米),即18×(1/3×10)(千米),所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用18×10/3(千米)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学生边听边看,终于纷纷点头,恍然大悟。
课后评课时,教研组内的教师对上述教学环节产生了争议,会场上响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观点1:有些教师认为,在交流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对“1小时行多少千米”为何用18×10/3来计算时,教师没有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而是采用了“师问生答”式的讲解进行处理,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
观点2:对于观点1,又有教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对生1提出的问题,在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结合线段图进行直观明了的讲解,是教学处理的最佳选择,无需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从学生课堂倾听的状态与听后的反应可以看得出,执教者的讲解是有效的。
上述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呢?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两种观点争议的实质,就是两种不同教学观念的碰撞,其碰撞的焦点就在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如何对待讲解的问题。
1.数学新课堂,还需要讲解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所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仅仅是“重要方式”,而不是“惟一方式”,因此,数学新课堂并不应该排斥“讲解”,认真解读上述教学片断,也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一个数除以分数”这一教学内容,教材编排的有关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简洁凝练,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依赖自身的认知水平,恐怕一时也难以理解。执教者采用“自学生疑——小组探究——启发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疑问,带到小组中也不能解决,进而产生了需要教师讲解的学习需求,这时教师准确精当的讲解及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有效突破了认知难点,这样的教学融自学、探究、讲解等多种方式于一体,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2.数学新课堂,什么时候讲解呢?
既然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还需要“讲解”,就有必要对讲解的时机作出选择,只有适时而需的讲解,才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并没有讲解,而是当学生在小组探究之后,产生的问题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时候,选择了讲解,学生听时全神贯注,听后恍然大悟,这样的讲解,时机恰到好处,贴切到位。由此可见,教师讲解时机的选择,对讲解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说来,下列情况下教师应当讲解:学习新知时必需的、学生又缺乏了解的背景知识;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易被学生忽视和混淆的概念;知识单元与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时间不容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探索;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归纳、总结、概括等。
当然,讲解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思想就会赋予它不同的实质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那种仍然视学生为容器,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机械接受的讲解是应该废弃的,因为这种讲解已经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了。
(作者单位:海安县曲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