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针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对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如进娱乐活动、心理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试验组患者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评分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同时试验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由于参照组,两组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针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认知功能具有显著效果,有效的改善了社会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 心理行为干预; 改善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27-01
慢性精神分裂是常见的重症精神疾病,导致发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该病具有复发率较高、致残率较高等特点,患者的生理及社会功能均受到了影响,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通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单纯靠药物进行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因此,笔者针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者有慢性精神分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患者为21例,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6岁,平均年龄为(38.1±1.2)岁;病程范围为3至23年,平均病程为(18.2±2.5)年。试验组患者患者为21例,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7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8岁,平均年龄为(39.2±2.2)岁;病程范围为2至24年,平均病程为(19.1±1.8)年。两组患者从上述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精神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的心理安慰,而试验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心理认知教育: 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了解病情、病因、症状,告知患者怎样去预防该病,指导患者怎样可以促进健康,让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同时主动的向护理人员提出自己的疑虑。利用科学指导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纠正不良情绪、错误观点等,能够让患者可以积极正确的面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向患者讲解如何去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多鼓励患者消除心中不良障碍。
1.2.2行为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加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训练,如:叠被子、洗脸、洗脚、穿衣服、剪指甲等。同时鼓励患者积极的进行劳动,如:洗碗、扫地、擦地等。对于表现良好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鼓励。同时患者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包括:唱歌、下棋、跳绳、跳舞、打球等,对于积极参与的患者进行奖励。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怎样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试验组患者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评分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单纯的靠药物进行治疗,通常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会遗留较多的阴性症状,致使患者丢失了社会功能。而心理行为护理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其中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疗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治疗性护理包括音乐治疗、认知治疗、冥想、艺术治疗、暗示治疗、放松治疗、催眠治疗等,健康教育中包含心理指导、心理疏导等。 研究显示,对两组患者使用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其中试验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而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起到了显著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还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晓鹏,余西全,吕锋,等.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5年的疗效评价[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7(4):217-218.
[2]姚凤云.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2,12(4):139-140
[3]李霞,肖世富,陆峥.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2,14(2):85-87.
[4]温广妹,何燕丰,王美,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2(6):98-99.
[5]刘永忠,廖锦仲,邓筱璇,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85-686.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 心理行为干预; 改善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27-01
慢性精神分裂是常见的重症精神疾病,导致发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该病具有复发率较高、致残率较高等特点,患者的生理及社会功能均受到了影响,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通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单纯靠药物进行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因此,笔者针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者有慢性精神分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患者为21例,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6岁,平均年龄为(38.1±1.2)岁;病程范围为3至23年,平均病程为(18.2±2.5)年。试验组患者患者为21例,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7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8岁,平均年龄为(39.2±2.2)岁;病程范围为2至24年,平均病程为(19.1±1.8)年。两组患者从上述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精神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的心理安慰,而试验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心理认知教育: 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了解病情、病因、症状,告知患者怎样去预防该病,指导患者怎样可以促进健康,让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同时主动的向护理人员提出自己的疑虑。利用科学指导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纠正不良情绪、错误观点等,能够让患者可以积极正确的面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向患者讲解如何去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多鼓励患者消除心中不良障碍。
1.2.2行为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加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训练,如:叠被子、洗脸、洗脚、穿衣服、剪指甲等。同时鼓励患者积极的进行劳动,如:洗碗、扫地、擦地等。对于表现良好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鼓励。同时患者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包括:唱歌、下棋、跳绳、跳舞、打球等,对于积极参与的患者进行奖励。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怎样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试验组患者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评分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单纯的靠药物进行治疗,通常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会遗留较多的阴性症状,致使患者丢失了社会功能。而心理行为护理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其中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疗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治疗性护理包括音乐治疗、认知治疗、冥想、艺术治疗、暗示治疗、放松治疗、催眠治疗等,健康教育中包含心理指导、心理疏导等。 研究显示,对两组患者使用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其中试验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而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起到了显著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还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晓鹏,余西全,吕锋,等.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5年的疗效评价[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7(4):217-218.
[2]姚凤云.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2,12(4):139-140
[3]李霞,肖世富,陆峥.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2,14(2):85-87.
[4]温广妹,何燕丰,王美,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2(6):98-99.
[5]刘永忠,廖锦仲,邓筱璇,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