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误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纸质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的研究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了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不少报纸在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及各个细节方面都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但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深度报道的泛化,不少报道出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存在着不少误区,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误区之一: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策划的题材选择不准确,所强调的问题不是普遍的、主要的,所以报道缺乏分量和厚度,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深度报道要多,但多并不等于滥。读者喜欢的是关系切身利益又能满足新闻欲的深度报道。因此,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做到精心选题。在同城同区域的新闻背景下,报纸的新闻交叉重复不可避免,有的报纸因为新闻时效落后于人,就想利用深度报道来弥补。这样就出现了不少洋洋洒洒数千字而内容乏味的空、虚的深度报道,由于与读者的生活和工作关系大不大,丝毫不能感染读者。还有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注意,采取夸大、渲染事实中某些因素的报道角度、手法和表现形式,把一些八卦类或道听途说的新闻无限量的放大夸张,甚至是混淆视听,这样的报道多了,最终必将导致公众丧失对这家媒体的信任,极大地损害媒体的长远利益。
  因此,作为平面媒体,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应该是现实社会的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最集中、最典型的新闻事实的整合,将同类问题聚焦透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集中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当事各方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和冲击波。所以在选择做深度报道时,应该强化主体意识,选准主题,找准关联点,让深度报道能够形成一个特殊的传播效应,让深度报道更加厚重、更加立体、更加精深。
  误区之二:人云亦云,无独创性。主要体现在深度报道内容缺乏独特性,没有自己独特的选题和视角。
  深度报道最大的特征就是出新求异。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
  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媒体能够生存与不断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一要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要用多重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既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既由外向里,又由里向外;既横向比较,又纵向延伸。其次要变顺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一件事情,大家都习惯了这么看,我不妨换个角度,“倒个过儿”看问题,常能收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的效果。还要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把事实放在三维空间里进行观察和思考,既着眼于与其它事物的横向联系,又着眼于其前承后继的深度关照。
  另外,要提高深度报道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的内容,选用别人未曾选用的主题,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采取的形式,甚至在体裁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内容与形式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创新思维只要挣脱习惯性思维的羁绊,对思维方式进行革新。这样的报道就可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的目的。
  误区之三:头大尾小,不上不下。主要表现在注重前期内容策划,而忽视后期形式策划,或只注重战役性策划,而忽视经常性策划,致使深度报道陷入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
  这多表现在不少报纸由于对某个选题的深度报道的可行性认识不够充分,或者对报道时机的把握、报道难度的估计以及思想准备、物质条件等方面缺乏系统周密的考虑,没有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而只凭一时的激情和表面的轰轰烈烈,没有进行长计划、短安排,对深度报道中各种细节未作全面考虑和超前预测,导致策划最终无疾而终的后果。
  深度报道之所以称之为深度报道,是因为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在确定题材之后,必须做到纵深追踪、深层开掘、做深做透、意义深刻四要素齐备。每一个成功的深度报道,从确定题材、决策谋划到制定报道细案再到分工协作及组织实施,都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深度报道做得好,取决于组织运作,前提在于精心策划。因此在进行深度报道策划时,要把事情想得越周到越好、越复杂越好,只有在制订策划目标时留有一定余地,具体实施起来才有备无患,以免发生变故而措手不及。
  误区之四:无视事实,主观臆断。深度报道主要是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集中起来,使潜新闻得到开发成为显新闻,引起公众重视,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但由于不少深度报道是提前几周甚至是一两个月就开始策划,确定主题的,所以即使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了与主题不符的事实,也视而不见,只拿来自己有用的东西去作为事实材料,从而形成观点的偏颇或者与事实背道而驰。因此,在深度报道中,一是防止按策划人主观臆想来误导舆论,二是防止歪曲和改变事实的本质,出现虚假。
  如一提起拖欠工钱的话题,人们自然会归罪于黑心老板。有的报纸为了迎合大众心理,便把重头戏都落在了黑心包工头如何拖欠工资上面,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黑心包工头的恶性或者是被拖欠工资民工的悲惨境遇,从而引起大众的愤怒。但不少记者在真正深入采访后发现,有的是老板恶意拖欠,有的是企业三角债造成的,有的是劳动力市场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如果把拖欠工钱这一社会普遍现象的责任完全推给某一方面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而且不利于尽早解决这一顽疾。
  误区之五:专业知识差,错误频出。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深度报道频频出现外行话或者常识性的错误,形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局面。这大多是由于记者采访不够深入或自身缺乏专业知识的底蕴所致。
  比如目前各大报纸连篇累牍或者以专版形式推出的经济类报道中就经常出现洋洋洒洒万言书,但满篇都是套话空话或难懂的行话术语,有些记者对一些经济学、统计学的名词术语望文生义,乱点鸳鸯谱。所以,做专业深度报道的记者更需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以免出现贻笑大方的局面。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04这一年,就<大河报>在上年的大型主题报道策划"从洛阳到‘洛阳’&#183;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来说,是检验其延展效应和收获荣誉的年头.如果我们溯时而上撮其要点查看,所应该包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提升,而且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模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
台前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新区西南部,京九铁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交会处,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工业基础雄厚,物流业发达。台前县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6平方公里,羽
引子媒体大亨默多克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发言,专门提出了年轻受众触及媒体方式的革命.他提到:"在美国,为获取新闻和最新信息,18至34岁的人群已越来越多地将网络视为首选媒体."
6月3日晚,"广州国际轻纺城杯"2009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在广州国际轻纺城成功举办,25位历经数番选拔脱颖而出的选手在这里进行问鼎之战,这晚,他们成为辉耀倾城的焦点。最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
2010年7月5日,“中国童装城杯”2010中国生态童装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本次大赛由中国服饰杂志、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出版社和北京服装学
山东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获悉,预计2009年将是纺织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山东纺织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出口创汇均增长
1997年秋天,我在纽约地铁口的57号街出口通道上,看到一位中国男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拉着小提琴,琴声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时而悠扬如涓涓小溪……优美的小提琴声吸引了无数行人,他们正在驻足聆听……  他就是名噪美国的来自中国天津的小提琴手陈聪他在纽约留学期间,八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在地铁拉琴,以辛勤劳动换来了过往乘客的小费他不仅顺利毕业,而且积存了一部分钱,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的事迹被《纽约时报》的一
案例一:为啥今年花生死棵多?现在,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近几天笔者与地方农业部门在几个花生主产区走访,不少农民反应,今年花生还没到收获的时候,就发现地里有大片花生出现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