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集》之“全”而心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编纂计划是早就知道的,也有幸在书还是校样的时候率先利用过其中的材料,因此对它先已有所了解。及至把正式出版的一部《英藏卷》捧在手里,却仍感到它的好,竟是超出预想之外。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已逾百年,关于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的研究,不必说早是成果丰硕,不过就深、细而言,其中的纺织品之部与其他相比似觉稍逊。最教入感觉迫切的便是“全集”式的汇编与整理。当然所谓“全集”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集,而非同近年常见的以“全集”为名的图录其实是精品选录。
  散存在英国、法国、印度等地的敦煌纺织品究竟有多少件,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详尽可靠的统计数字。斯坦因掠去的部分,其编目以及材质、用途、纹样、织造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人熟知的便是《西域考古图记》中的关于纺织品部分(牛津大学出版社,1921年;上世纪末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晚近的大型图录,则有东京讲坛社出版的《西域美术》五巨册,其中三卷为《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的收集品》(R·韦陀编,1984年)。此书的一、二两册收录纸、绢、麻布绘件,染织刺绣收在三册。图录照片一册中有彩色与黑白两部分,彩版之部印制极精,多数物品有数量不等的局部,并且图版说明十分详细。只是它的着眼点多在美术或日绘画,而不是作为载体的织物。《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亦图录之属,系全部彩色精印而印刷精良可与《西域美术》相比并。不过它的编纂方式有所不同,即收录对象是大型绢画之外的所有纺织品,它以搜罗全备为特色,不仅著录齐全,而且提供了详备的相关信息。又以整理和汇编工作所具有的学术含量,使其中的若干织物有着坐标的性质而可以作为比较研究的可靠资料。
  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技术分析,是《全集》图版说明的主要部分,此外简述图案渊源或兼及它的流变,并有必要的比对材料或图例——不论技术还是纹样,以此作为断代的依据。又有与文字相应的各种插图:组织结构图,纹样复原图,关于织物用途推定的参考图像等,以共同构成对于一件织物的完整叙事。可以说,说明对每一件织物的考察,都是以整个丝绸发展史为背景的,因此有着宽阔的视野和虽简略却精审的分析。
  《全集》之“全”,亦即在著录上的不弃丛残,特别显示了它的学术眼光。其实书中收录的精品或日名品,图像相对来说不难见到,难得在于这里对每一件残片的整理、著录、分析和尽可能的图案复原。比如《全集》图105,它原是一件蓝地团窠鹰纹锦残片,长6厘米,宽不足12厘米,仅存图案一个单位循环的三分之一弱,即环抱对飞之双鹰的鹰首之部。图版说明的插图部分是这一件残片完整纹样的复原,文字部分则以鹰的造型与辽花绕双鹰纹锦中的鹰相似,定其时代为晚唐至五代,并特别指明这一纹样“与新疆吐鲁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发现的回鹘供养人的服饰图案完全一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图案”。经过如此的复原整理和分析判断,这一件残片便有了标本的作用而格外引人注目。前举《西域美术》法藏卷著录一件出自敦煌的唐代红麻布地手绘团窠双鸟纹幡首,纹样构图与它相同,则时代也应相近。而这一图案的流行不仅延续到两宋,且伸展到南方,并又移植于金银器和瓷器——浙江瑞安市慧光塔出土一件时属北宋的红罗地刺绣双鸟纹经袱;浙江上林窑窑址出土了装饰着同样图案的青瓷残片;湖州市青山乡和民村宋墓出土一件银鎏金双鸟纹瓶;又湖南益阳市八字哨关王村宋元窖藏中有一件银双鸟纹圆盘。几件物品虽质地、造型均不相同,但纹样构图却极为相近,直到时代最晚的益阳银盘也不例外,双鸟环抱对飞的团窠式造型,乃至两鸟之间的如意祥云都依然保持着图案的早期样式。由此引发的思考当另外讨论,这里只是想说,《全集》通过对纺织品的整理与分析而建立起来的坐标,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越出纺织品之外的。而书中第三部分的三个总表(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纺织品总表、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敦煌纺织品总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纺织品总表),第四部分的六项附录,更是提供了阅读和利用资料的方便,所谓《全集》之“全”,这也是重要的一项。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是此前所没有过的一套多卷本大型资料汇编,首先问世的《英藏卷》已显示出它的种种优胜之处,即将出版的《法藏卷》《俄藏卷》等,自然更加令人充满期待。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赵丰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498.00元)
其他文献
《现代市民史诗》  谷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28.00元  我国翻译介绍德国文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取得的成果也算不小。但研究专著,尤其是有分量的专著一直很少。在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著作有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36)和冯至的《歌德论述》(1948)。前者是研究中德文学关系的专著,后者专门研究歌德,是篇幅不大的论文结集。这两本书都具有拓荒的性质。冯陈二氏皆系科班出身,在德国获得的也都
高考记叙文于考生而言,难点颇多,其中一点便是对支架的建构。事实上,记叙文的支架搭建无非就是时间、空间、事件、逻辑等几种,并不芜杂,但是真正呈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诸多记叙文,其结构支架的脉络却往往让阅卷者看不清东西南北,于是乎,考生们的“得意之作”就在阅卷者的不知所云中纷纷落马,仅获得一个尴尬的分数。其实,记叙文作为文章之一种,其自然就具备“文”的相关章法及套路,考生只有沉下心来研究并实践其中技巧,才有
《永久的生命》是作家严文井创作的一篇哲理散文,收入到人教版(部编本)初中八年上册语文教材。收入教材时,编者将其编为自读课文。在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中,如此定位“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事实上,仅以此文为例,这样编撰目的实现还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植根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阅读者素质、选文教学史多个层面。《永久的
秋瑾作于1903年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语言刚健清新,字字珠玑,用典含蓄蕴藉,情调高昂。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陈腐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之前的苦闷彷徨和壮志雄心。为了赏析好这首词,指导学生俯而读,仰而思,批文入情,据境索义,用诗词的内容、形式和姿态来巧妙学习,深入领略其热血丹心、家国情怀。   一、细研教材,独辟蹊径   备课,首先要跨好文本解读这道坎,为常教常新打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得以传人国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变化很大,正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朱宗顺教授的专著《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下称《交流与改革》)一书中指出的:教育交流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书也开了将“教育交流”作为研究课题的先河。  罗素
在占往今来的各种《红楼梦》校印本中,去年5月首次出版的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称庚辰校本),显然是最为独特的。它既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种通行本,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学术探讨性质。尽管它问世之初还带有一个草创之本不尽人意的诸多疏漏,但其出版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受到的普遍欢迎,颇有些出乎主流学者的意料之外。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重印了四次,还包括两次大的修订及相应的脱销档期。  如今这一重加
自从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向国人推介“伊孛生”的大名和他的《社会之敌》,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这位挪威戏剧大师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影响发生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方方面面,不仅歧义叠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并曾引起激烈论争的——我们有艺术家的易卜生,更有思想家的易卜生;其思想最被看重的,至少有自由主义和女性主义这两条;套用一个今天学术界时兴的说法,我们的易卜
近年来学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批博士对过程写作、交际语境的写作、微型化写作的研究成果正慢慢影响着中学语文课堂,但写作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是让学生和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写作教学似乎处于“不作为”状态。我们尝试从学情出发,提供写作支架,建构写作模式,力图改进初中写作教学尴尬局面。  一、课例呈现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作文公开课,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板块,教学生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的主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热点。201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同样对初中语文教学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谁。只要维护两岸统一,就会名垂青史,受到中华民族的爱戴。  谈到海峡两岸的英雄人物,人们会对驱除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对于平定台湾的传奇人物施琅大将军则知之不多、不深。读完安然所著《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掩卷而思,一个完整、真实和高大的施琅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施琅,生长在明清之际,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使当时各种人物的抉择颇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