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亟需培养合理的新闻“打开方式”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过多依赖网络媒体”这一现象的隐性危害很大,中学生需要培养合理的新闻“打开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媒体;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59-02
  【作者简介】李郁君,南京市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36),一级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鲜活的新闻案例,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强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部分中学生虽然对新闻有所了解,但在课堂讨论时表现出来的偏激,明显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需要教师用心引导。
  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现在的中学生是否关心新闻?关心哪些新闻?从什么媒体了解新闻?基于此,笔者决定对南京某中学高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学生在关注新闻种类、新闻来源上,反映出了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一些让人担忧的迹象,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引导。
  一、新闻“打开方式”的现状
  新闻“打开方式”,这里主要是指读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来源选择、种类选择以及获取频率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现代中学生的新闻“打开方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新闻“打开方式”上的时代光环遮不住它一些负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严重依赖网络工具。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大多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新闻信息。有意思的是,中学生、家长对使用电脑、手机的态度上呈现明显差异。67%的中学生认为最适合中学生使用的新闻媒体是手机,11%的中学生认为是电脑,认同电视、报纸、广播的中学生分别只有10%、7%和3%。而认为电视、报纸、广播最适合的家长分别为21%、37%、12%,认同手机、电脑的家长为22%和7%。59%的家长对中学生使用电脑、手机阅读新闻表示不太放心。
  与过多依赖网络媒体相对应的是传统媒体的使用在减少。调查发现,有32%的家庭偶尔购买报纸,35%的家庭既没有订阅也从不购买报纸,只有13%的家庭订阅了报纸,14%家庭表示经常购买报纸。
  2.娱乐新闻比例偏高。
  数据显示,中学生关注度最高的是娱乐新闻。尤其是女生,高达69%。学生课后谈论的话题也验证了这一点。除娱乐新闻外,排名随后的新闻为社会、时政、国际新闻,分别为35%、28%、22%。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的关注率更是明显偏低,分别只有13%、16%。体育新闻的关注率为38%,关注人群主要为男生,女生只有19%。
  3.关注新闻未成习惯。
  调查数据反映出只有21%的中学生每天关注新闻,多数中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偶然性,有25%的中学生每周只关注一两次新闻,34%的中学生偶尔关注新闻。更值得警惕的是,有18%的中学生明确表示几乎不关注新闻。在回答“在关注的所有类型新闻中,时政类新闻所占时间比”选题中,42%的中学生选择30%以下,40%中学生选择30%~50%,与上一段反映的情况基本吻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很多中学生对时政新闻的了解呈碎片化状态,需要教师详细补充介绍。
  二、新闻“打开方式”不当的危害
  1.急功近利的网络风气扭曲中学生价值观念。
  据笔者观察,当前网络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虚华浮躁的气息,如中学生不加识别很容易被误导。比如,各种造星栏目推出的新人,其成名之快、财富增长之迅速令人惊叹。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误解为只要颜值高、会炒作就可以快速成名致富,完全不需要付出诚实劳动。而娱乐圈的各种明星八卦新闻,甚至吸毒嫖娼的丑闻,也因为明星的光环,让是非对错的传统标准变得模糊。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阅读量、点击率,在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的编辑上,一味追求偏激、惊悚、调侃、娱乐的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一些严肃新闻展开讨论时,时常能感受到一些中学生观点里流露出偏激、冷漠、玩世不恭的态度,缺乏正能量,引导起来非常费劲。
  2.防不胜防的有害信息诱导中学生步入歧途。
  网络是个大染缸,各种有害信息随时可能引诱、毒害上网中学生。网民正常上网时,经常会弹出一些莫名其的画面,诱导网民点开。一些相对规范的网站,为吸引网民浏览,也会以文学、时尚等名义设置一些栏目,内容尺度极大。手機媒体也是一样,有的新闻客户端,看起来是主流客户端,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少频道内容也是明显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为吸引粉丝,在新闻编辑中加入各种“有色”言论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除了内容显现外,网民的留言也充斥着大量谩骂、极端、色情、暴力、反动言论。中学生自控力不强,判别能力弱,长期受网络有害信息影响,必定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3.速成粗糙的快餐信息损害中学生阅读能力。
  网络新闻特别是客户端新闻一般都比较短,把新闻要素说一下就可以,不需要中学生的文字阅读、深入理解。很多用户不知道的是,不少热门网站、客户端其实并没有新闻采访资格,稿件基本都是从传统媒体抓取。由于缺乏专业采编人才,再加上争分夺秒抢发布时间,编辑的稿件比较粗糙,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另外,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格式化的套路,稿件的可读性、文字的准确性让人怀疑,除了了解新闻事实外,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4.不加节制的网络使用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
  过多使用电脑、手机对中学生身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伤视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过早戴上眼镜,很大程度上与电脑、手机有关。此外,过多依赖网络,中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会下降、锻炼时间也在日益减少,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另外一个负面影响虽不容易察觉,却危害更大,那就是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学生性格孤僻、人际沟通能力欠缺等。
  三、合理的新闻“打开方式”益处多
  合理的新闻“打开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人类社会,“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甚至瞬息万变。每天,各种国内外政治、科技、经济、战争、文体等方面的新闻令人眼花缭乱。养成良好的新闻关注习惯,并长期坚持,一定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新闻是鲜活的课本,各类新闻里常包含了相应的知识。不同于教科书的分类、集中、系统化,新闻里的各科知识虽然零散,但在呈现方式上鲜活、可读、易懂,更容易记忆掌握,日积月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2.强化思维,增强免疫力。
  新闻是思维训练营,新闻事实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逻辑、哲学、规则、人性。经常关注新闻、思考新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培养自己理性、辩证、地把握主要矛盾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不偏激、不盲从、不慌乱。新闻是社会的窗口,通过新闻,中学生能大致了解社会的各色形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今后自己走进社会时的“免疫能力”。
  培养中学生合理的新闻“打开方式”关键是要树立三方面的意识:一是“均衡营养”的意识。中学生不看新闻不行,但看新闻过于偏向哪一类也不行。从中学生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面等角度考虑,可以多类浏览、重点关注。二是综合治理的意识。国家、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学会新闻合理的“打开方式”。比如,宣传部门、网信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监管新闻媒体内容;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学校要开展活动,加强教育,正确引导。三是尊重传统的意识。传统媒体对中学生成长还是有帮助的。比如说,常看报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学校、家长,应尊重传统媒体,发现传统媒体的特有价值,鼓励学生从传统媒体中汲取更多营养。
其他文献
自90年代起,我国一部分有形商品市场在运行中出现的较多的闲置现象,市场定位的借位是其中原因之一,应从定位目标,定位方式,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定位理念包装与传导几个方面进行校正,最
从财务的角度,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投资组合,因此委托代理问题完全可以由效用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理论等财务理论进行分析.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本质就是股东与经营者
给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和框架,总结了三种主要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分析中国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以内部监管为主的混合治理结构模式
就制约我国住房金融业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沿海港口城市整体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地位突出。功能结构已形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布局结构表现为宏观布局相对集中,微观布局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特征。同时,还提出了构造我国三大沿海港
黄褐斑是成年女性最常见的并影响容貌的皮肤病,易患年龄24岁~38岁,自然人群患病率达59%。对黄褐斑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很多,但临床效果均不令人满意。本人运用“金国宫女八白散”治疗黄褐斑
不同浓度树舌多糖GF对小鼠胖细胞增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其浓度在0.1-0.001ug/ml时刺激作用最强(P〈0.01),而浓度增至10ug/ml时则无作用(P〉0.05),对PFC结果为在实验浓度下有抑制作用(P〈0.05),但较CPA弱(P〈0.05),并使小鼠脾脏重量增加(P〉0.05)等。
<正>答:&#39;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核心是心&#39;,要想教师们心甘情愿地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可以从加强教师的心理建设人手。1.呵护年轻教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