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用现在的话来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分配、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重新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会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惘,因而必然会遇到相沿成习的惰性的反抗,于是引发出新的矛盾,造成局部的、短暂的、低幅的波动.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减少波动,促使社会趋于稳定,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求“不变”.改革与稳定,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古往今来无数经验事实证明:以改革求稳定,则稳定存;以守旧求稳定,则稳定亡.
其他文献
渐进选择:非理性主义?范锡兵任何一个决策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理性问题而探讨决策方法,不同的决策理论在这个方面的区别只在于它们分别使用了理性在抉择活动中作用的不同假设。按对理性作用的不同认识,决策理论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传统的绝对理性选择论,基本要点是...
财产权和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通过这两者,国家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为从这一角度论证产权与民主的演进,文章首先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假设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会促使人们作出政治上的选择,他们要求国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产权的政治体制;二是假设只有立宪的政治秩序才能有效保护人民的个人产权,从而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验证上述假设,文章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农村政治调控的变化,认为农民的变革要求和国家对此的回应以及国家出于节约费用的考虑,导致了国家调整农村政策。而政策调整所导致的农民个人产权
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多元化政治格局中政党制度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及发展态势:一是多党林立与各政党的联合趋向,二是两党竞争与政策趋同,三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纷纷上台执政,四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这些特征既是西方当代民主和政党政治发展的表现,也是西方国家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并对维持西方民主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他从“政治—心理”的视角出发,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实践,对政治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现象及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政治心理思想
<正>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民主管理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文就现代企业制度中,坚持和强化企业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怎样搞好企业民主管理等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正> 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常识,也是一切真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的一个共识.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是什么意思,作为手段又是什么意思,人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这些问题上也常常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失误.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作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民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理论界的同仁.
<正>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和方式的总和.对于一个国民和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国情具有既成性和不可选择性.正因如此,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要取得成功,都必须面对本国国情,从国情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而要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方针政策,也必须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其基本国情.
<正> 政治稳定,即社会成员对现存秩序(制度和规范)的认同和自觉维护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相对均衡,它集中表现为人们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生活的有序性.政治稳定既是社会变革的结果,也是保证和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力量,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当前体制转换、结构重组、利益调整和社会整合过程中,正确处理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对于实现我国农村协调、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 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以及政治学研究的现状,本刊编辑部特拟定如下研究课题,供学界同仁参考:
<正>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人们之所以称韩非为法家、法家之集大成者,是因为他集法、术、势于一身,力倡封建君主依法来治国;是因为他毕生都站在封建专制国家和封建专制君主的立场上,研究和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国富兵强的方略.可以说,韩非的每一篇宏论都是他献给封建君主的“治世良言”,都紧扣如何治理国家的主题,或是如何驾驭群臣的方术,或是如何使用民力的招法,亦或是封建君主自身的“修炼之术”.在他集中论述治国原则的《八经》中,“因情”被韩非列为治国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他向封建专制君主提出了“凡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