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把握知识的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精心选择比较的素材,巧妙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比较 本质 图形 放大 缩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2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下面,我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组织三次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变与不变”来认识和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编排的意图在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将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和几何变换的思想,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次比较:
  1.引入放大和缩小
  师(实物投影展示):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板书“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那么关于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你还知道什么?(生答略)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日常生活,说得很精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一起看看。(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先通过课件出示一幅很小的图,引发学生产生要放大图才看得清楚的需要,然后用鼠标分别朝横向和纵向拖动两次,使得图片要么放大长,没有放大宽;要么放大宽,没有放大长。这样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幅图的大小变了,形状也变了,而第三幅图的大小虽然变了,但形状不变)
  师:像这样(课件将原图与放大后的图形去掉画面,抽象出长方形并放入方格图中),平面图形的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和缩小,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案例分析:
  在导入环节中,我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即用鼠标将原图往右、往下和往对角方向分别拖动得到的,因此得到了变长、变扁、形状不变的三幅图。由于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很容易在三幅图中找出没有变形的那一幅图,这样就直观地凸显了“放大”的数学本质,使学生明确感受到变大有变形和不变形之分。在此基础上,我再揭示“不改变图形形状的变大,数学上就称为图形的放大”,使学生对图形放大的体会更深刻。因此,课堂教学中,第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活动,意在由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自然过渡到数学上的图形“放大”。同时,我借助小方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较之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日常生活中,把一个图形的某一条边放大或把某几条边放大都可以笼统地称为图形变大了,但数学上图形的放大是指图形的每一条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且形状不变,其核心要义是形状不变。这样教学,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实物投影和卡通人物的变形图,让他们在课始直接、直观地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二次比较:
  1.研究图形放大的特性
  (1)比较:对比各组汇报的结果,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交流: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强调每个内角不变,所以图形的形状不变。
  师(小结):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各边的长度变了,周长跟着变了,所以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是内角的度数不变,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也不变。
  2.探究图形缩小的特性
  (1)自主探究:根据不同的比,把刚才放大后的图形缩小。
  (2)独立思考:对比缩小之后和缩小之前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缩小的特性和放大的特性相似)
  ……
  案例分析: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环节安排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观察、操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获得将图形按一定比进行放大、缩小的经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变化前、后图形的各部分数据,重点抓住比较各组图形长、宽、周长、角的大小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突出形状不变的数学本质。
  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观察、对比和思考。”我们知道,数学意义上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界定,是放大与缩小前后形状不变,但教材中没有明确地给出形状不变的术语,而是用图形举例。如教材P60中列举了三个图形,值得注意的是,出示的顺序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样的编排顺序目的是先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举例,因为这两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直观感受内角不变的情况(即“保角变换”),然后在三角形的探究中,通过量角进一步说明内角不变。最后,通过对应边的关系比较,得出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相同,这就是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即图形相似)。这样数学,把形状不变蕴含在举例和比较的过程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次比较:
  (师出示练习,如下):
  
  生1:2∶1、3∶1都表示放大,那么1.5∶1可以吗?
  生2:当比为1∶1时表示什么?
  生3:1∶4、1∶6表示缩小,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比表示缩小?
  师(追问):比较刚才我们在黑板上记录的所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案例分析:
  这是全课的综合性训练,即把所有的比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清楚地认识到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有什么特点,真正理解比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可以说,第三次比较是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容易揭示规律、把握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精心选择比较的素材,巧妙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让我们先看一则“射线”教学片断。  一、案例点击:冗长的教学语言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水渠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它的一个切面,它有两个闸门,把水蓄在中间。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渠的两个闸门就像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蓄在中间的水就像是线段中间的那条直直的线。那么,两个闸门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看成是线段的什么呢?  生:线段的长。(课件演示:抽象出一条线段,并闪烁)  师:现在如果我们把线段的
[摘 要]对学生来说,体积单位的换算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更为抽象和难懂。通过三次教学,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操作活动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推测,找到体积单位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观感知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体积单位;换算;操作;想象;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18-02  【教学思考】  单位换算的学习
[摘 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创造的有力支撑点。  [关键词]问题 创造 提问 点燃火花 点化方法 点亮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2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摘 要]作为一年级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主要活动是让学生剪莫比乌斯圈,通过其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好玩,从而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爱上数学。  [关键词]莫比乌斯圈;拓扑;完整的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09-03  我在提出“全景式数学教育”后,尝试突破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存在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致使学生整体复习效率低、接受度差,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通过阐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具体应用,指出思维导图在实现学生课堂复习主动参与化、效率提高化、主动运用化的教学目的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由师生根据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取探究、合作、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该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对“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教学程序进行探讨。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理解性学习基于理解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其主要运用“逆向设计(简称 UbD)”实践模式来组织教学。在研究理解性学习的过程中,先构建了理解性学习的理论框架,而后探索了其实作模式。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逆向设计;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操作 情境 体验 反思 思维能力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摘 要]通过学习夯实“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的要求。以“周长与面积问题”为载体,在实践与反思中探讨如何才能使数学教学为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四基”目标,尤其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以期厘清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客观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基本流程。  [关键词]活动;经验;操作;观察;动;周长;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教育即生长,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下,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成了教学的基点。数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准学生的思维脉搏,顺应学生的思维轨迹。  [关键词]顺应;思维轨迹;生长;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7-02  周国平说:“懂得了教育即生长,就清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