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智造”培育一流工匠

来源 :群众·上半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各国争抢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提出要“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此巩固领先地位;日本大力发展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抢占制高点;欧盟各国提出“新工业革命”,提出向绿色能源和数字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转型。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努力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职业院校应当提前布局工业4.0时代,为中国“智造”培育大量一流工匠。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职业院校必须在三个方面着力改革。
  以突出职业教育价值弘扬工匠精神
  提到工匠精神,大家一般会首先想到德国、日本、瑞士这些国家。他们培养了大量技术娴熟的工人,并以精益求精的工艺让产品享誉全球。他们对一流的工匠格外推崇,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和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让他们的制造业领先世界。
  与此相对应的是,缺乏工匠精神,普遍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所在。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顺序在国人观念中逐渐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也很少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首选职业学校。特别是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让很多人忽略了对工匠精神的涵养。如今,我们终于意识到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必须重拾工匠精神。
  然而,真正让工匠精神在广大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心中扎根并不容易。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之所以有此种超越利益的工匠精神,我们不能仅从其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中寻找原因,还必须看到这些国家也是经过长达百年的努力才形成工匠精神的。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并不能简单地将之与职业教育嫁接,而要将工匠精神提升到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高度进行交融。所谓职业教育价值追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具有超越个体利害选择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价值系统,才能培育出大量执著坚定、工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当通过突出职业教育的价值,来为我们形成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作出历史性贡献。
  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工匠
  为配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法修订、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先后推出。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宗旨。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工匠精神嵌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只有深化职教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才有可能为中国智造培养出大批一流工匠。为避免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通过统一思想,让教师践行工匠精神。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修养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因此,首先要让教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和示范者,将工匠精神的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可通过诸如举行高层论坛的方式,邀请学术大家、大国工匠等到校现场解说,让教师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精髓,增强传播和践行工匠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德师风和学纪学风的共同提高。
  通过开发课程,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课程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工匠精神只有进入课程、进入教材,才能有效地入脑入心。要从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着眼,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的通识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各自条件打造诸如文化园、科技档案馆等综合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理论抽象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增强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实效性。
  通过校企合作,让工匠精神生动起来。企业是社会锻炼、培养和孕育工匠的重要经济组织,是工匠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集聚场所。邀请企业工匠到校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安排学生到企业在工匠指导下实习实训,乃至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培训,为师生近距离接触工匠、零距离学习工匠精神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鲜活实例,有助于广大师生将工匠精神寓教于做、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更好地实现职教学生的成长成才、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
  以职教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提前对接工业4.0时代
  当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工业4.0时代。这个时代的一流工匠,不是传统社会中“十年磨一剑”的工匠,更不是完全机械劳动的手工业者,而是具有科学知识、现代技能、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发展趋势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已初露端倪:人们更加关注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个性化制造、小批量多品种等趋势日趋明显。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使众多行业转向个性化定制、多样化和分散生产。这对制造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多元化的新要求。
  智能制造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很大区别。工业2.0、3.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标准清晰、训练严格、规格划一。而工业4.0时代的一流工匠则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就要培养出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强调扎实的技能,也要强调创新意识,甚至还要培养具有传承意识的人才——这也是职教多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与传承统一于多元化的一流工匠培养工作中。深度挖掘和传承工匠精神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文化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增加历史维度,增大历史厚度,增强历史高度,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工匠活跃于各个产业和行业,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密切对接产业行业,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一般都有贴近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杰出工匠,这一方面能够便于师生接受工匠精神的积极感召,在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积极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工匠精神,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功能积极发挥出来。
  以工匠精神塑造新时代职业教育价值,围绕一流工匠培养展开职教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教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必将为中国提前布局工业4.0时代、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培养出大批一流工匠。
  (作者系苏州职业大学校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实队伍力量,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考核措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巩固。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全省80%以上的乡镇(街道)党委会专题研究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基层党委工作考评体系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平均所占分值约为11.55分,约
中检集团近日组团参加联合国相关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促进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UN/CEFACT)”圆桌会议.会上,来自全球的各方代表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包括:单一窗口建
目的:探讨卢戈氏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疾病的作用。方法:通过胃镜用卢戈氏碘液对食管粘膜进行染色检查,共280例病人。结果:发现182例患者出现不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全部异常,其中食管癌
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一部署,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近日启动开展“认可专项监督治理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是CNAS落实《市场监督总局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
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依规管党、制度治党,颁布施实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问责条例》)等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作为第一部规范党的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问责条例》首次聚焦党内问责,并把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的重要制度创新
该院胸外科自1985~1995年行胸部手术,其中41例术后出现继发性肺不张。经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疾、盐水灌洗及局部给药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治疗24h后肺复张38例(92%),48h后肺复张2例,7
<正>Gao Ersheng, born in 1943, is a researcher of Shanghai Family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PhD supervisor, director of WHO Human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
目的:提高电切镜经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的水平.方法:采用电切镜对21例尿道狭窄患者施行尿道内切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1~3周,必要时行短期尿道扩张.结果:16例一次手术获成功,
文化惠民,重在有百姓视角。从贫困县到打造千亿元级沿海板块,几年来灌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为满足群众健身娱乐、陶冶情操的强烈愿望,灌云积极搭建广场文化活动载体,推出了“伊山放歌” 这一文化活动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2015年6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灌云县这一文化惠民经验做法。  接地气,演群众喜爱的节目。广场文化从来不是“高大上”,让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