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评价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篇导语】
  感悟评价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包括主旨)的理解、感受、领悟,如: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以及个人的认知,对文章作出评价,阐发阅读体验与感悟等;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写作手法、文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判。
  【答题指津】
  一、初步把握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文章写到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然后从整体入手进行分析。出题角度主要包括文章的主旨思想,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等。
  初步把握要求能够根据题意把握阅读材料的某一段落层次或某一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或摘录筛选;要求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情节或基本思想。
  1.找出相应的词句:就是根据题意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在筛选前,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并读懂原文。进行摘录筛选时要注意准确摘录和完整摘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这样的要求,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找准文章中的“原句”。
  2.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对全文或某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既可以概括要点,抽取特征,把不同侧面的要点压缩捏合,归纳提炼;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摘录要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用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证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也是归纳要点时必须注意的。
  二、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要求考生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辩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但要明确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
  近年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且常考常新。这类试题着眼于考查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看待或评价人物形象,不仅要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而且要对人物言行的对与错、好与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评断。而对人物言行评判,要结合文中人物描写和具体事件展开分析。评判分析时,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力求全面,不能偏颇。另外,要注意文中作者或其他人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写作方法在近几年的考题中也多有涉及,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突出文章的中心。理解写作方法,就是要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文章的内涵,这样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1.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
  例: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请分析他的用意。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了解三顾茅庐发生的时代背景,再联系这一段,抓住关键词“由是感激”,然后根据下文可以推断出诸葛亮自叙“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用意是:表现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后主的效忠。
  2.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例: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文中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弄懂文意,从文中找出萧统赞扬陶渊明创作的词句:辞采精拔、跌宕昭彰、抑扬爽朗等;为人的词句:安道苦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读书积累,选取任一角度发表见解。见解既可以赞成文中的观点,也可以与文中的观点不同。答案示例: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作者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诗句。
  3.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联系全文和具体的时代背景。
  4.阐述感受启发: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比较多的考区设计了阅读启示题。阅读启示,即读了一篇文章后受到的启发,多针对文章的内容,或述说其现实意义,或抒发阅读感受及明白的道理。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古人思想的现实意义,然后略作展开,谈感想,说启发。有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忠于原文,扣紧文本,从具体内容中引出感悟和启迪。
  三、拓展迁移
  这类试题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践性的特点,以考查考生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出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启发考生积极思维,避免死记硬背。近年来,此类试题是最受关注的题型,因为它重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拓展迁移,是指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项训练】
  1.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居”的意思是 ;成语
  中的“居”与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范仲淹罢宴》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3)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2.(2012·福建厦门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节选自《伤仲永》)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
  3.(2015·山西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请摘录《诫子书》中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4.(2015·重庆B卷)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其他文献
我始终无法绕过父亲,绕过父亲手上的那些老茧。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父亲那厚实的大手始终是和那些茧子连在一起的。粗糙并且坚硬,是我对父亲的大手的唯一印象,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不愿意靠近父亲,更不愿意他那粗糙的双手在我脸上摸来摸去。父亲有时候会伤心,但更多的时候,他眼中所流露出来的,是谅解。  作为农民的儿子,下地劳作是我无法选择的命运。那时我还很小,被父亲硬“押”着来到菜地里种萝卜。那是我第一次下
期刊
家庭生活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题材,其中以亲情为主题的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何写好这方面的记叙文呢?首先要清楚在亲情题材的作文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从同学们写的有关亲情主题的作文中,不论是写母爱的细腻,还是写父爱的厚重,多数都写得比较平淡、肤浅,细腻不足,厚重不够。不少作文只写了母爱和父爱的共性,对个性缺少刻画,有的则停留在亲情呵护和关爱的表层,对于真爱的内涵挖掘不深,因此写出的作文力度
期刊
【中考真题】  题目:春嫩不惧寒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2015年吉林卷)  【失误作文】  春嫩不惧寒  吉林一考生  忙忙碌碌,追赶时间的脚步;跌跌撞撞,已走过十五个春秋,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春天……  我望向窗外微微绿意,点点嫩芽,万千思绪被
期刊
【方法总结】  排序题是每年中考的一类热考题型,那么,面对排序题,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呢?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考排序题,笔者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一、词为信号,据词推断  一般而言,拥有同样词语的句子往往是相连接的,很多句子会出现同一个词语,这就是句子连接的信号,根据这个词语信号,我们就可以快速判断出句子的连接顺序。例如:  (2015·浙江绍兴卷)将下列句子合理排序,组成一段
期刊
【模拟文题】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文化风靡全国:广州的竹升面、宁波的年糕、陕西的臊子面……有太多的美味供你选择、品尝。只是,相信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味道令你念念不忘,它暖暖的、香香的、淡淡的却又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它的味道,无可替代。  请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内容。“味道”这个话题很广,但“美食”则指
期刊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一般都有语言鉴赏这个考点,一般从三个角度设题:关键字词、炼字、语言风格。本文针对古诗词语言鉴赏的出题点和解题方式给考生以指导,帮助大家轻松应对中考。  一、关键字词赏析题要分两步答  常见题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
期刊
【开篇导语】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样提问,考查的是意象、意境。在古诗词阅读题中,对于意象、意境的考查是备受出题老师青睐的一个考点,并且此考点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此
期刊
【技法】  写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百人百面孔,千人千性格。千人一面是人物描写中的败笔。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不善于观察的缘故,不善于发现和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实际上人在外貌、语言、动作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差异都源于性格的不同。因此,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才能发现同中的“异”,才能确定写这个人的什么语言、动作,从而刻画出活生生
期刊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期刊
每次下楼买东西时,都能看见一位老人:他花白的头发,戴着老花镜,平时不苟言笑,严肃得让人感到空气都快要凝固了。  老人的家在小区的杂货店里,平时他一个人住。店面很不显眼,门脸上竖着小小的牌子:真味食品。我常去那里买东西,十分好奇,老人难道一个亲人都没有吗?后来,我从一个熟知他的邻居口中得知,老人的老伴早逝,儿女在很远的地方,很少有空来看他,但老人很自立,一人用小店支撑自己的生活。  每次,我进去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