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再造视角下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图书馆服务平台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图书馆服务平台是图书馆空间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产物,文章从图书馆空间再造视角梳理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产生背景、核心基础和开放性架构以及现状,探讨不同阶段的空间理论对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空间生产理论是现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论基础之一,图书馆空间是能够生产的重要资源,通过信息服务和知识交流,图书馆的空间会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伴随着空间生产,图书馆空间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空间再造;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105-05
  一、传统空间理论框架下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一)ILS缘起及迭代
  图书馆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图书馆从产生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1]。从空间的视角回望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服务,其概念是与物理场所或实体机构不可分割的。传统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为一种不受占据其中的事物影响,不受感知方式影响的事物在其中发生的容器或者是感知者想象的产物,空间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2]。老子《道德经》中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即认为正是由于房屋四壁门窗之中虚空的地方,才使房屋成为房屋。有可使万物产生效果,无却使有发挥作用,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们常常注意实体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及其作用。传统空间理论恰恰忽略了空间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力,关注了空间中容纳的一切对象,而忽略了空间本身,往往被视作容器[3]。这在传统图书馆时代是可行的,因为在以纸质资源为主体的时代,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4],并以建筑空间内收藏的纸质资源为中心,图书馆的业务服务是围绕着纸质资源的藏阅借咨等来进行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在静止的图书馆实体空间里进行,图书馆空间仅作为各种事物和活动的附庸,作为场所和背景以及纸质资源的收藏保存的容器存在。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即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英文名为“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S,在传统空间理论认识架构下,ILS关注图书馆实体空间中所容纳的纸质资源,将图书馆传统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连续出版物等手工流程转化为电子自动化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图书馆的重要应用。ILS建立在多MARC书目数据基础上,这些书目数据在图书馆系统之间可进行共享。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下,ILS架构下庞大的书目数据成为图书馆界的特色行业资源。ILS是图书馆在纸质资源时代的核心管理工具,在图书馆事业技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机读目录格式MARC的研发被认为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先驱者和导因[5],80年代后ILS进入稳步发展和成熟时期。出于图书馆经费、技术人员、用户习惯等原因,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周期较长,通常会长达10年甚至更久。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从1992年起与外公司合作自行开发自动化管理软件;1992—1998年,先后启动了编目、读者管理、流通、公共检索等子系统投入运行;1999年,引入和开通国外HORIZON系统,开通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以及公共查询OPAC、网络查询WebPAC模块。系统运行13年后,由于HORIZON被收购、系统老化、国内技术支持人员缺乏、售后服务难以跟进等诸多问题,图书馆开始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启用国产的Unionlib系统。系统从2011年在图书馆使用至今,已有11年时间,目前又同样面临系统陈旧、后续支持、维护困难等问题,难以适应技术更新与日益增长的数字资源管理需求以及手机端等新功能新需求的开发与更新。
  (二)ILS危机
  新技术的应用一直也在促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升级迭代。然而,随着云端数字资源急速增加,以纸质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实体图书馆面临着理论上的窘迫和实践的挑战。商业数字资源本身并不存储在图书馆本地空间,服务平台由数据库商自行管理,图书馆只是购买资源使用权,通过网络使用资源。数字资源发展初期,图书馆尝试直接对电子资源进行编目和管理,将电子资源通过MARC的985字段纳入ILS系统中,进行电子资源的描述及全文链接的提供。但是MARC和电子资源网络地址实时链接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远超纸质资源编目能力,同时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业务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差异过大,传统ILS对云端数字资源的掌控和管理无能为力,ILS和图书馆的空间理论一样需要突破和创新。曾经业界以为,C/S和B/S架构的分化是ILS的一个飞跃,其实现在看来,还只是同质系统的技术迭代。
  因此,针对数字资源所需,衍生出诸如数字资产管理、OpenURL、联邦检索、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资源发现等系统或平台,都脱离了ILS分别发展。直到目前,ILS还是专指图书馆纸质馆藏及其管理流通的自动化。ILS体现出名不符实的情况,Roy Tennant在文章The OPAC is Dead中提出ILS消亡论,认为大多数图书馆集成系统,由于它们目前的配置和使用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该从公众的视野中删除,OPAC作为一种费解的术语,已经完全过时了[6]。甚至当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初期没有了过去拥有纸质信息资源和独揽纸质信息的存储、整理和传播优势的时候,图书馆本身这个概念也受到了挑战,图书馆概念一向与物理处所、实体机构不可分割,但目前已越来越多地与反映非物理世界的术语如“数字化”“虚拟”“无墙”等连用[1],形成图书馆概念在当前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况。
  由此出现的种种新型图书馆的概念,比如数字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都忽略了物理空间的作用。传统图书馆业务也许是所有职业中最典型的场所化和机构性工作,在公众的心中,图书馆员被描述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图书馆业务则被描述为“在图书馆里的工作”[7]。当读者无须亲自到实体图书馆,就可得到图书馆服务时,图书馆实体就没必要存在了。这个推演两度将图书馆从理论上推向消亡的边缘:其一,以1978年美国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为代表,兰开斯特预言了无纸社会的到来,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其前途可能是有限的。在下一個二十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只留下几个保存过去的印刷资料的机构[7]。其二,以2011年的一篇文章《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为代表,作者将图书馆消亡期限界定在了2050年[8]。   二、空间再造理论下对图书馆服务平台的认识
  1974年,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率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主要观点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由于生产力自身的成长以及知识在物质生产中的直接介入,生产已经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成为被生产的对象,空间的生产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而不是指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3]。此后学界对空间认识论开始了深刻思考和拓展,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空间维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框架。人们越来越接受新型的空间理念,即认为空间是社会历史意义下的产物,不是单纯的几何学,其需要赋予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9]。空间本身既是一种社会的产物,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能对社会关系进行生产。反过来能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3]。空间理论研究对图书馆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从空间视角看,数字资源是图书馆空间的拓展和生产,即图书馆依托自身相关生产力的成长获得了新的成长。信息资源的生产是社会的最新生产力,也是图书馆空间的生产力,是研究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方法并通过图书馆这一机构或服务实现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图书馆学新的研究对象和服务范畴。就如同随着图书的增多,个人力量是无法大量保存、获取和甄别之后就出现图书馆,当数字资源海量存在和发展的时候,社会同样需要类似于图书馆这样的空间来进行发现、收集、保存、管理和服务。在此过程中,图书馆的资源发现、积累、管理、服务优势又开始显现出来。图书馆非但不会消亡,还会在新的平台尤其是空间资源上进一步发展。这个广袤的虚拟信息空间成为图书馆的空间组成部分,图书馆虚拟空间已成为现实,这是生产力自身的发展结果,也是图书馆空间的信息自身生产结果。将空间作为生命体来研究,从关注空间中的对象到关注空间本身的生产,能够为图书馆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再造亦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潮流之一。疫情期间,图书馆并没有因实体空间的关闭而产生灭亡的征兆。相反,后疫情时期,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空间的价值得到了重新定义,并在实践中获得验证。图书馆的发展势头并没有转弱,而是出现数字化资源日益增多、实体空间也不断扩大的双赢局面。
  因此图书馆及时转型,服务从以纸质文献为核心的传统服务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突破了原有的地理空间阻隔,通过网络社会联接演变成虚实结合的流动状态[9],使实体空间中的静态文献载体、虚拟空间中动态数字文献并存逐渐成为空间的主导形式[10],让图书馆空间成为能使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充分结合的地方,在图书馆配置和管理虚实空间,使之具有自身的生产能力。
  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空间的融合演化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供藏书和阅读的物理空间演化成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空间。这些空间通过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空间的互补,将有限的实体空间融入网络、通讯、数字资源等构成的无限空间当中,共同构成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新空间。
  三、空间再造理论下图书馆LSP的核心基础和开放性架构
  新空间承载新服务,图书馆空间格局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共同构成了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框架,也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指明了方向。LSP目前被认为是突破性的产品,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更新换代的主流系统。LSP是图书馆服务平台(Library Service Platform)的简称。LSP之所以换了名称,是因为LSP和ILS属于质的不同,LSP相对ILS有着质的飞跃。这和图书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是现代空间理论顺理成章应用于图书馆的实践结果。
  图书馆空间再造就是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组,即信息资源在实体与虚拟空间里的合理架构组合和管理利用,将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手段架构在这实体和虚拟空间上,将其作为平台、接口和中介,图书馆通过服务赋予新空间社会属性,通过LSP辅助进行管理。
  在考察LSP的时候,应明确其基础核心功能首先是满足图书馆的全媒体资源管理、全流程统一管理、全网域资源发现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需要管理和配置图书馆空间内所有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虚拟空间里的数字资源和实体空间的纸质资源。因此LSP系统是涵盖ILS系统的,随着数字资源从起初的无序发展,到经过一定程度的运行后的趋于整序、规范、标准,与纸本资源的发展脉络有共同之处,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脉相承,如同庞大的纸质资源有了规范的书目数据来归类和揭示,未来广袤的数字资源也将纳入元数据的管理范畴。LSP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建立统一元数据管理,即中央知识库,这个中央数据库是动态的,将根据图书馆的资源内容建设不同而动态变动。
  LSP系統的核心功能还包括统一资源管理、统一元数据管理、统一检索服务、大数据分析决策、多终端应用、智慧化功能、云服务、开放平台等[11]。这些核心功能的基础就是中央数据库。
  LSP系统不是闭合的一套系统,而是一套具有相当大开放性的系统。LSP系统整合了图书馆数据流与业务流,甚至整合了实体空间中的绿色能源管理数据,基于开放平台的数据池和接口总线服务,采用开放、互联的方式融合与输出更多的应用服务。数据池和接口池的集中共享可实现图书馆空间内不同系统连接和通畅的数据交换,以达到图书馆与外界空间能量的不断流通和交换。未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感知并融合AI计算,实现种种智慧化场景。人们可在图书馆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之间自由穿行、寻找、整合不同的资源,进而开创新的知识体系[9],体现了图书馆空间的生产,LSP系统的开放性架构如图1。
  通过调查国内36所双一流A类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可以看出,这些高校中,使用ILS系统的有29家,占81%,使用LSP系统的有7家,占19%。其中使用ILS国外系统13家,ILS国内系统16家;LSP国外系统有4家,LSP国内系统有3家。见表2。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图书馆空间是能够进行自身生产的重要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一直伴随着空间生产,图书馆正是作为一种独特空间,处于不断被创造、生成的过程中,实现着服务的创造[3]。
  通过信息服务和知识交流,图书馆自身的空间也会不断变化。图书馆具有生长着的有机体的属性,在未来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去关注思考ILS系统和LSP系统的发展和转型,在实践中调研和选择不同系统,不仅仅是对软件、平台的简单选择,而是在探索思考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 图书馆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
  [2] 杨有庆,范建刚.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06):124-127.
  [3] 闫小斌.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图书馆服务再造探讨[J]. 图书馆建设,2014(12):5-7+11.
  [4] 刘炜,周德明. 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 图书馆杂志,2015(01):4-12.
  [5] 李华伟. 美国图书馆自动化五十年主要里程碑[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0(01):3-7.
  [6] Tennant,R.. The OPAC is Dead[OL]. [2021-07-01]. 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4/02/roy-tennant-digital-libraries/the- opac-is-dead/.
  [7] 兰开斯特. 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巧登理,陈珍成,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8] 王福. 《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引发的若干思考[J]. 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5):32-34.
  [9] 李鹤松,熊伟. 当代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与用户服务升级[J]. 图书馆论坛,2017(12):12-19.
  [10] 王正兴,徐红玉. 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書馆空间重组[J]. 图书馆论坛,2018(03):60-67.
  [11] 董京祥,屈红军.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选择与思考[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03):51-57.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BTQ020)。
  作者简介:蒋春林(1971—),女,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空间再造、图书馆总分馆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21)》)中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的要求。社区作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地,也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为人才精英提供发挥自我价值的平台。本文主要对江苏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城市社区治理精英的成长与合作机制的
期刊
摘 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新时代的文明人要注重日常社交礼仪的充分应用,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注重自身的礼仪,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导致产生不愉快的沟通与交流。本文结合社交礼仪的相关功能展开全面的分析研究,探讨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原则,以期为规范人际交往中的社交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应用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手机依赖和自我效能感为出发点,探讨自我效能感对“00后”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探寻降低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水平的实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某高职院校“00后”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接受调查的334名高职学生中,有119名手机依赖者,占总数的35.63%;女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学生手机依赖差异并不显著;独生子女手机依赖在失控性
期刊
摘 要:有意图的社会行动之未预后果是社会学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进路有两种:一是针对“行动”的过程分析进路,二是针对“约束机制”的结构分析进路。两者的核心关切在于从不同角度回答未预结果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析可知,该领域内的整体研究趋势呈现一种由一元到多元、由单线到多线、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动与分化、尚未形成认识论与方法论共识的研究领域。梳理与审视
期刊
摘 要:为发掘提炼西安乡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将其融入当地乡村的文旅建设中,本文以人文景观基因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实地调查、民族志调查等方法为辅,立足西安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升级为轴心,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联系起来,探索建立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旅乡村。本研究根据西安农村发展现状,在大格局上思考如何将农村产业、文旅产业与地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相结合,
期刊
摘 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是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应有之义,亦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高水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行系统梳理。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一直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理论明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推向理论和实践的高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成
期刊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有着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新发展格局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之新的历史方位,蕴含着生产力决定论的深刻哲理;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蕴含着社会意识能动论的哲学原理;新发展格局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哲理。本文从唯物史观视角,探析构建新发展格局何以彰显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期刊
摘 要:缺乏生命意义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精神困境形成的根源及症状,并且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引导大学生找寻自我价值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由、选择和责任,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启发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及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策略减少大学生精神困境带来的负面影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第三方评估以其客观性、中立性、专业性等特点,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第三方评估的运用时间较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实际问题,但其仍不失为发展、健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手。本文结合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的相关经验,采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第三方评估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不断完善第三方评估,不仅能使其成为发展、健全我
期刊
摘 要:混沌理论是一门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处于混沌状态的机制、现象、特征的科学,为人们认知心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新范式。危机干预因事关生命、受社会的关注度高,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领域。本文在混沌理论视角下,梳理了混沌理论的定义及内容,分析了传统心理危机干预观,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以期用更发展、更全局、更长程的理念开展干预,更好地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复原力,强化心理韧性,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