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清风飘两袖 漫夸桃李遍南天”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月5日,李春鸣先生在重庆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领事司获悉后给四川省革委会外事组发去唁电,要求转送给李春鸣晚年客居重庆的家属,唁电如下:
  省革委会外事组:
  惊悉李春鸣先生逝世,谨致哀悼!
  李先生热爱祖国,在国外长期为华侨进步教育事业服务,并作出了贡献,获得爱国侨胞的赞扬!
  请你组代表我司向李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
  外交部领事司1月20日
  李春鸣何许人也?
  李春鸣,字霆震,号村民,1894年9月6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县西亭镇,1916年6月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他生前辗转于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从事进步华侨教育事业达半个世纪,其中从1939年6月至1964年7月一直任雅加达“中华中学”暨附属小学校长达25年之久,为东南亚各国华侨进步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爱国华侨教育家
  李春鸣1916年大学毕业即受聘任江苏省立七中(现南通中学)教师。
  1918年著名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筹办南洋华侨中学,委托黄炎培等教育界名流在江浙一带延聘教师。李春鸣乃于1918年12月应聘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任国文教师。
  1923年7月李春鸣回国奔父丧。事毕,先后在浙江绍兴中学、江苏淮安省立中学、河北保定中学任教职。
  1925年1月,应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八帝贯中华会馆学校(简称“八华”)之聘,李春鸣再度出洋。同年7月,马来西亚柔佛宽柔学校聘请李春鸣任校长。
  1926年陈嘉庚扩建南洋华侨中学。1927年该校闹学潮,陈嘉庚为整束校纪,谋求南洋侨中循规发展,乃委派秘书专程赴马来西亚聘请李春鸣。李春鸣乃于1927年1月再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任训育主任至1928年12月。此后他先后任荷属东印度(现印尼)龙目岛安班澜中华学校教务主任、马来西亚吉隆坡州立师范学校主任教员、印尼苏岛楠榜的鹿勿洞中华学校校长、雅加达巴城义成学校校长等职。
  1934年7月至1939年6月间,八华再次聘请李春鸣任教职。随着八华校长易人,八华校务又复洋化乃至奴化,于是李春鸣带头拒签“董教合约”而辞职,同时拒签合约的还有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
  当时全印尼只有八华和广仁两所侨校设有中学部,华侨子弟就读中学十分困难,李春鸣便与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酝酿成立一所新型华侨中学,定名为“中华中学暨附属小学”(简称“华中”)。他们捐出建校基金,在实业家麦爝煊、张祖砚的支持下,组成学校基本委员会负责建校工作。1939年6月12日,由李春鸣任校长的雅加达华中宣告成立,华文报纸《新报》报道了此一消息,当地华侨和教育界反应热烈。
  华中在李春鸣校长和基本委员会的领导下,校务蒸蒸日上,发展壮大成为上世纪30至50年代东南亚最大的一所华侨中学。鼎盛时学校面积达63278平方米,学生五千多名。从1939年至1966年的27年中,共培养出学生一万多名,为印尼和中国输送了众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文艺工作者和企业家。
  李春鸣在雅加达华中任校长达25年之久(1939.6~1964.7),鉴于其对华中和东南亚华侨进步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华中继续聘请李春鸣任名誉校长(1964.7~1966.4)。
  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华中校董会还特别授予李春鸣金质纪念章、金牌和奖状。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4年,战火已燃烧到椰城,华中面临消亡之虞。为了保证华中师生的安全,李春鸣无畏地挑起重担,率领华中师生,跋涉于山区密林,坚持抗日救亡教育。李春鸣和师生们颠沛流离,昼夜操劳,加上焦虑、忧忿,李春鸣的两撇八字胡须都由灰变白了。陈章基曾在《我们的事业刚开始》一文(华中25周年纪念刊)中讲到:“我是的的确确看到李校长的胡子由灰而白起来的。”
  在李春鸣和全体华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终于保住了华中这颗种子、这颗星星之火。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信息从半导体收音机传到李春鸣家中时,李春鸣全家连夜赶制国旗。由李春鸣指挥,张国基协助,经儿子北昌、南昌、安昌经过两个多钟头的努力,一面正规的五星红旗制成了。此时已凌晨两点多钟,李北昌和李南昌爬上华中三楼顶挂起了这面五星红旗。那时华中楼顶是雅加达班芝兰街的最高点,望着晨曦中飘扬的五星红旗,李春鸣全家及华中师生都十分兴奋。师生们欢欣雀跃,操场顿时成了临时庆祝会场。
  李春鸣教旅之余不忘家乡南通,在南洋50年间,李春鸣推荐南通县教师出洋任教职者达百余人之众。
  
  诗人 书法家
  李春鸣有丰厚的古典文学底蕴,他毕生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在从事华侨进步教育事业的同时,以诗言志,以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深情。
  李春鸣在《旧历岁除闻爆竹》诗中写道:“天涯牢落岁时迁,才过新年又旧年。除夕声声传爆竹,梦魂飞绕海云天。”把羁身南洋眷恋中华故土的深沉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1921年李春鸣经香港于公园小憩时写下《香港公园》。他写道:“上山比屋传荧火,隔岸疏林卷晚烟。细草繁虫鸣皎月,危岩曲涧泻流泉。”香港的夜色在他的笔下显得非常可爱,但也令他深深感慨:“百年往事何堪说!”清末的鸦片战争丧权辱国令他悲愤难当。不过最终他对香港回归祖国充满信心,所以他又说:“会有明珠返桂冠”。
  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并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这应当可以告慰李春鸣先生的在天之灵了吧!
  李春鸣曾在《鸣志》一诗中写到:“赢得清风飘两袖,漫夸桃李遍南天。”呐喊出清贫的教书生涯却有遍南天桃李之慰藉。
  李春鸣在其自撰诗集《心声集》后记中,强调:“爱国之思历久弥坚”,表达了自己坚贞的爱国主义情操。
  李春鸣之书法在东南亚侨界负有盛誉。其书法遒劲洒脱,落笔奇伟,丰筋多力,有时超逸绝尘,时露本来锋颖。李春鸣之大字下笔沉着典雅,以书“公诚勤朴”四字可见笔精墨妙。
  南洋各国商家常慕名到印尼华中向李春鸣求字,或婚、或丧;或寿庆、或挽联;或商号、或社团;或招牌广告,李春鸣都乐意书写,因为每次润笔都可作为赠送华中之捐款,有记录的捐款有十数笔之多。
  李春鸣之遗墨除完整见于《心声集》及华中有关题词留存外,现所见不多,是为憾事。
  李春鸣与周恩来、黄炎培、陈嘉庚的情谊
  1955年李春鸣作为印尼归国华侨代表团团长,应邀参加国庆七周年观礼,国宴时中侨办安排李春鸣坐于周恩来总理身边。周恩来亲切地和李春鸣交谈:“李先生,很高兴我们在北京见面了!”李春鸣答:“总理安好!”周恩来说:“半年前我们在雅加达晤面时,您带领华中师生和中华侨团总会为亚非会议做了大量工作。”李春鸣回忆起4月份在雅加达欢迎周恩来一行的情景,心潮澎湃。席间周恩来问:“李先生侨居海外多年了吧!”李春鸣答:“我是1918年应陈嘉庚先生之聘到新加坡侨校教书的,已30多年。”“听李先生口音是江苏南通吧。”李春鸣惊奇地眼睛一亮:“总理耳聪目明,真是名不虚传!”周恩来谦和地笑了:“哪里哪里,是贺知章的诗说的嘛,少小离家老大回……”李春鸣情不自禁地和着:“乡音未改鬓毛衰。”两位长者会心开怀而笑。周恩来此时举杯:“李先生,来,为华侨进步教育事业、为椰城华中的蓬勃兴旺干杯!”
  国庆观礼后翌日,李春鸣应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黄炎培之邀参加其举行的宴会。参加宴会的有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嘉庚和世界各国有关侨领。席间黄炎培问李春鸣:“何以业绩甚丰?”李春鸣答:“是您和陈嘉庚先生两位伯乐相中我这匹瘦马,没有先生,我这马跑不到南洋!没有陈嘉庚先生的慧眼,我恐仍在江苏的乡下教书。”李春鸣顿了顿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黄炎培说:“霆震君讲得好!但对于您,对于华中还应加上一句。”李春鸣讨教,黄炎培道:“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成就了你今天的一番功业!”陈嘉庚微笑颔首:“霆震先生,要不是您任华中校长,我又要把您搬回南洋侨中当校长了!
  李春鸣与校训“公诚勤朴”
  “公诚勤朴”四字是李春鸣亲自制订书写的格言,源自华中成立时他撰写的校歌。歌曰:
  黉舍巍峨兮,
  吧城之中。
  华中创立兮,
  旭日东升。
  学子莘莘兮,
  朝气蓬蓬。
  品德是修兮,
  科学是攻。
  愿我同学及时努力兮,
  公诚勤朴扬校风。
  (该歌由教师郑月德配曲)
  这首校歌,激励学子“修品德”、“攻科学”,以扬“公诚勤朴”之校风。歌词凝练有力,振人心弦,歌曲雄壮铿锵、律韵明快,全歌给人以向上、前进之感。该首校歌在华中整整唱了20年,伴随华中师生度过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激励众多学子成为有益于祖国、有益于印尼、有益于社会的人。
  歌词末句“公诚勤朴”后经基本委员会赞同定为华中校训,挂于礼堂墙上。1947年华中重组建校委员会,在1950年第二期建校计划中,将三面刻有校训“公诚勤朴”之石碑立于华中门口。“公诚勤朴”对华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李春鸣一生亦以“公诚勤朴”为座右铭,严格律己,为人师表。他恪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格言,在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印尼华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
  李春鸣在教育学生热爱中华、热爱家乡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要遵守侨居国政府法令,与当地民众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社会,繁荣福利事业”。他教育学生“要热爱侨居地,培养热爱印尼的感情”。
其他文献
经过70年绿化,这是现在的右玉县城全貌  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150多万亩的“生态公园”。山西省右玉县的11万老百姓,就生活在這片“天然氧吧”里。然而谁都不会想到,70年前的右玉,却是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右玉人民选择了一条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绿洲,右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寻绿
期刊
《三云筹俎考》破鲁堡图说  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从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来
期刊
交城是一方充满伟大革命精神的圣地。抗日战争时期,交城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及华东、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0师民运部(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代称)及交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交城县抗联),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联络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创办成村“物资转运站”。因
期刊
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等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代表在北平进行谈判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该党内求和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随后,国共两党走到谈判桌旁,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这个和谈无非是国民党的一厢情愿。由于国共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根本“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
期刊
少水即今沁河,西汉始名沁水,近代称沁河,黄河一级支流。少水防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以少水为依托建立的北起山西省安泽县马壁乡,南至阳城县润城镇的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战略防线。正是这条战略防线,在古代中国社会由一个松散的诸侯割据争霸的封建国家,转向专制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新阶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国东扩六百年  要说少水防线,和秦国东扩的历史密不可分,当秦国的疆土扩张至少水中游
期刊
肩负使命访问中国    1941年初,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此时美国政府尚未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在远东有着巨大利益,所以它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非常关注,很想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去调查一下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1941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美国《柯里尔》杂志派遣要去远东采访,盖尔荷恩鼓励丈夫一起去。海明威是个冒险家,
期刊
“云冈大佛”崖顶是新云冈堡护墙端头  在山西北部的明长城军堡遗址中,云冈堡颇为特殊,因为它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核心保护区内,而万里长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武州山面南的一侧被垂直削砍成壁,然后掏出一个个巨洞,洞内又凿刻了几万尊佛像,形成了一带壮观的石窟寺。大佛修好后又过了1000多年,到了明代,山前和山顶修筑了戍边军营云冈堡,紧傍着巍峨庄严的大佛。  武州山下的云冈
期刊
下州村是寿阳北乡的一个富庶的村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寿阳十大户大都集中在寿阳北乡,仅下州村就有阎、聂二家。此外北邻羊头寨赵家,西邻范村袁家和桑窳王家,南邻宗艾张家和河底郝家。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就有七大户。下州村,古称下周,又称“都维”。清代举人聂毓湘的诗中有“君不见,都维之乡冠上游,富室沿街排已求;又不见,都维之乡领北鄙,贵人隔巷挺而起”的诗句,就是说这一带的富庶情况。  下州村聂姓是在清代乾隆年
期刊
如果把98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比作一颗落地华夏的星火的话,那么经过98年的燎原劲吹,这一颗璀璨的星火,早已形成了神州大地上冲天的振兴中华民族之神火,照耀着中华民族继续前行。98年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以她扎根群众的坚实基础,服务人民的崇高宗旨,科学发展的博大胸怀,致力于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在血雨腥风和艰苦岁月中发展壮大,帶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建立政权、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创立下了巍巍的不世之功。今
期刊
新修建的炎帝大殿  在今年立夏之日,《山西日报》刊出了一篇题为《己亥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的宏文。该文通栏标题,大气磅礴,内容精彩,异常醒目地写道:这项活动将于“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高平炎帝陵举行”。  这篇占了整整一块大版的长文,配发了四分之一版面、高大巍峨的炎帝大殿巨照。那飞檐高挑的大屋顶,那一级级漂亮的白玉石台阶,那雕刻精细的汉白玉围栏,和那颇为精巧的配殿及隐约可见的远山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