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法:“巧”拆不“强”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议论文写不精彩,关键是不会分析。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什么是“分析”?“分”就是分解,“析”就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起到明理的作用。“分”解和剖“析”所拟中心论点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
  然而,很遗憾,如今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仿佛“中心论点”一旦确立,就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譬如2015年江苏卷“智慧”,许多作文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当层层剖示,直抵问题的核心。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一种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颂歌”一唱到底:智慧好,智慧好,智慧就是好,好得不得了……缺少分析的意识和手段。
  下面就具体阐释一种分析的方法:拆分法。

一、拆字


  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合体字。一个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这些偏旁基本上能单独成字,这就为其拆分提供了某种可能。
  当考试中遇到核心词是一个字时,我们可以采用拆字法来拓展思维,构思作文。将这个字拆分成部首偏旁,然后再进行联想理解,让它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出现,并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意味。这样往往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含义或新的构思。例如,以“尖”为核心词写一篇作文。运用拆字法如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呢?一位学生说“尖”可以拆分成“小”和“大”两个字。“小”代表焦点,而“大”代表的是广大的基础。平均使用力量将注定平庸,只有把力量集中到一点,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位同学利用拆字法,发挥想象,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独特创意,构思和立意也就与众不同,显得非常有深度了。
  再比如,以“聪”字为核心词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这样构思:“聪”这个字由这样几部分构成:耳、口、心还有两个点。它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口去说,用心去思考,这样才能更聪明。这位考生的拆分同样非常巧妙,很自然的将文章分为了四个部分,思路清晰,构思独特。
  再如,昆山市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作文题:请以“趣”字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位考生说:“趣”的意思就是指我们要边“走”边“取”,这样才能充满乐趣。诚然,无论是在学习时,还是在旅游时,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边“走”边“取”的意识,随时记录下学习的心得,随时记录下感动的瞬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学生这样构思立意,巧妙别致,与众不同,避免落入俗套。
  遇到独字作文题时,学生不但可以运用这种拆字法来培养发散思维,还可以极大的拓展思维的深度,彰显出作文的条理性。

二、拆词


  拆词法是通过切割、重组将原有词语所稳固的理据意义破坏,对词语的语素意义作出另外选择,甚至造成词语语义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理据义,最终对原有词义作出新的解释。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当年给出的满分作文中就有一篇是采用拆词法写出来的。
  这位小作者说:“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接着解释“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过程。“心”即理也。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文章总结到:“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 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拆解“好奇心”为“好”“奇”“心”三个字!写法相当别致。这里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向学的精神。小作者不刻板、迂执,而是相当灵活,相当深刻,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得饶有意趣,从而不流于浅薄俗套。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这一篇成了那年高考议论文的代表作。
  再看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毫无疑问,感知自然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我们可以采用拆词法将“感知”一词拆开,指出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知”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融入自然,用心去“感悟”自然。既要肯定对自然的“知”,更要强调对自然的“感”。诚然,借助科技力量我们可以轻松而全面地“知”自然,却无法零距离地“感”自然,无法让心灵融入自然。漫步林间看草长莺飞, 静立山头看云卷云舒,闲坐品茗看花开花落。这些愉悦的审美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相当有趣、有价值的,更可以让我们很好地“感”自然。我们对待自然也更应进入有温度的“感”的层面,这样才能在自然润泽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去守护自然。将“感知”进行了巧妙合理的拆分,避免了审题的偏差,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三、拆句


  除了拆字、拆词,我们还可以把一篇议论文的中心句(观点句)进行拆分。通过把观点句拆分成若干小分论点后再加以论证。
  例如:2017年苏州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作文题:以《项脊轩志》为蓝本,写一篇评论性的文字。这是一道考察老师的作文题。笔者回忆当时的写作,所拟题目为《于“平淡”中见“真情”》。接下来拆分出三个小分论点:“平”中见“真”、“淡”中含“情”、“平淡”中见“真情”。之后在第一个分论点里分别论述了《项脊轩志》中哪里体现了“平”,哪里体现了“真”;在第二个分论点里分别论述了哪里体现了“淡”,哪里又体现了“情”;在第三个分论点里综合论述于“平淡”中见“真情”,具体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后来分数证明这种写法还是深得阅卷老师认可的。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分”的意识:把整句话分成了“平淡”和“真情”,将“平淡”又分为“平”和“淡”,将“真情”又分为“真”和“情”。第二,很好的体现了议论文“析”的意识。将“平”和“真”结合起来,将“淡”和“情”结合起来,并且在《项脊轩志》中准确地找到了对应点,起到了很好的“析”的作用。第三,整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思路意识、条理意识。教师考试所写作文也是考场作文,是考场作文就得符合考场作文的特点,阅卷速度快,一般在70秒左右,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向阅卷老师展示你的写作功力,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而这种写法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考生的“作文技法”,作为考场作文,这种写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拆”而不“分”是愚者,“巧”而不“强”是智者。当然,议论文的分析方法很多,拆分法也不是萬能的。但如果学生能够从拆分法出发,举一反三,强化议论文写作的分析意识,对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聪明的驴    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在乡下走动,见到一个毛驴脖子里带着一串铃铛在那里拉磨,感到很奇怪。于是那个人就问驴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在驴子的脖子上挂铃铛呢?”  主人回答道:“我瞌睡的时候这个驴子经常偷懒,挂上铃铛之后,他敢偷懒的话,铃铛就不响了,我就知道了啊。”  那个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想了想,又问:“那如果毛驴只站在那里摇铃铛,但是又不拉磨,你怎么知道他停下了呢?”  主人听了之后愣住
大部分的人们,都是成群结伴的,似乎感不到寂寞。于是很多人都会说:“人如果寂寞了,那生活也没多大意义了。”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思想,在孤独中才不会褪色;心智,在寂寞中才能成长。在人的一生中,耐住寂寞,心灵会得到升华。寂寞,也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美。  纵观历史,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经历寂寞的考验。居里夫人,这位科学界的巨人,为探索放射性物质献出了一生。为了找到镭,她总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独自承担这项危险的
1996年4月21日深夜,漆黑寂静。俄罗斯车臣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杜达耶夫坐在“尼瓦”汽车里,用手提式卫星移动电话与远在莫斯科的一位俄罗斯政治家、车臣问题谈判幕后调解人通着电话。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车臣上空出现了两枚空对地导弹,正沿着杜达耶夫手中移动式电话与通信卫星相连的电磁波信号方向呼啸而来,直奔山野中杜达耶夫乘坐的汽车。轰!轰!接连两声巨响,杜达耶夫这位全世界注目的焦点人物,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手势控制器  一款像鼠标一样准确、比键盘更可靠、比触摸屏还灵敏的体感控制器问世了,它的外设体积只有口香糖那么大,有了它,你就可以直接用手势来控制电脑,而无需鼠标、键盘。与电脑连接后,它会闪出一个工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的10根手指的动作都会被即时跟踪,其对移动轨迹的记录可以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  听觉导游地图  英国阿伯丁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一款相当有趣的听觉导游地图。设计者把具有实时录音与
《论语》二十篇,各篇之间、各章句之间往往都缺乏有机的内在关联,各种教材选本更是纷繁各异,再加上对话简短,微言大义,又少具体对话情境,这给解读文本和开展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但同时其中丰富的潜在意蕴和多种理解可能性也给教学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考虑把不同章句组合重构,以引导学生探究新思路、获得新发现。统编本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按照篇目次序从《论语》七篇中选了十二章组成《(论语)十二章》一
自动灭火粒  现在森林火灾日益频繁,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想发明一种自动灭火粒。这种自动灭火粒由一种可吸收并贮藏水分的生物材料构成,体积小,可以用飞机撒播在森林中。这种自动灭火粒只要一接触地面,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土里扎根,从土里吸收水分并贮藏在体内。一旦地面发生火灾,灭火粒受热膨胀弹到空中,并自动爆破,把平时贮藏的水分散发出来,从而扑灭火灾,保护森林。    不可思议的气囊  我想在汽车的头
几个月前的一天,寒风吹动着大地。傍晚,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在回家的路上,一阵阵刺骨的寒风吹来,我冻得直打哆嗦。我对妈妈说:“太冷了。”妈妈马上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给我披上。我顿时感到暖洋洋的,很暖和。转头看到妈妈紧缩着,便问:“妈妈,您冷吗?”妈妈回答说:“不冷。”我心里想,妈妈真健康。  到家后,妈妈直咳嗽,我恍然大悟:妈妈冻感冒了。我连忙找药给妈妈吃……唉,原来妈妈说不冷是为了让我放心地穿着
斯威夫特是一个快乐的老头,自他30岁与漂亮的玛丽结婚后,夫妻俩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在斯威夫特寿登八十之时,恰好又是他和玛丽金婚纪念日(西方把结婚满五十周年的称为金婚),儿孙绕膝的斯威夫特夫妇心里充满了甜蜜,分外高兴。为了欢度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大家一致决定隆重庆祝。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分头准备,其中斯威夫特的大孙子汤姆的任务就是去超市购买宴会所用的火鸡、鸭与鹅,在此过程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时也有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僮等,甚至和尚。且看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瞧,要不是有值夜敲钟的僧人,哪来的夜半钟声呢?  古代官员也要上夜班,叫做“更直”, 这一制度始于春秋,至汉唐两代基本成型,《后汉书》和《旧唐书》里均有相关记载。如唐代,中书、尚书、门下三省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也就是夜班记录本,由“直
摘 要 许多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殊不知,记叙文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并不具备为其他文体写作奠基的作用,记叙文写作训练只是培养学生那些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本文以《盲人摸象》和《庖丁解牛》两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为例,探讨了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审题及深入表达能力。  关键词 记叙文;基础能力;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都有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情结,认为记叙文写作是练习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