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生活的切入点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读策略生活化
到课文中体悟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课本中的“生活”,是教读策略生活化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主要抓了两点,即宏观着意,微观着力。所谓宏观着意,有两层意思,一是先从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为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打下基础。对那些背景比较复杂、深厚的文章,则作更为深入的背景探究,使学生能够较准确地预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为了落实好这项工作,我坚持利用预习时间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所谓微观着力,即用生活的情理关照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课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生活化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内容有:
1.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效果,广开书源,学校、班级定期举行三会。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精品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 ①好书推荐会。学生读了好书想推荐给同伴,就用制作海报、制作课件、表演等形式,借助推荐会来推荐新书,交流读书感受。②读书竞赛会。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竞赛形式,交流阅读情况,既能保证读书速度,又能保证读书质量。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空间。③图书流通会。家庭藏书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书源,班级建立图书超市,让学生将自己已阅读过的家庭藏书奉献出来,大家交换着读,学生们以书会友,增进友谊。
2.为了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并加固文化底蕰,我们又设计“三文”展示制,即利用学生的原创一报一刊一书来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同时也为他们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一片天地。一文是读书小报。重在报道各种读书活动,推荐最新图书,发表自己的读书所感。二文是读书文摘。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精品文章,用文摘形式抄录下来,每篇推荐文章后面附有三言两语的推荐理由或阅读感言。将诸多文摘汇编成一本杂志,图文并茂,更利于推广。三文即自制书。每一个学生每年要自编一本书,可以围绕平日作文、生活日记、调查报告或自编作品而展开。
总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虽然要以语文课本为本源,但又不能被课本知识所束缚,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灵活掌握知识,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生活的切入点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读策略生活化
到课文中体悟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课本中的“生活”,是教读策略生活化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主要抓了两点,即宏观着意,微观着力。所谓宏观着意,有两层意思,一是先从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为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打下基础。对那些背景比较复杂、深厚的文章,则作更为深入的背景探究,使学生能够较准确地预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为了落实好这项工作,我坚持利用预习时间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所谓微观着力,即用生活的情理关照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课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生活化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内容有:
1.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效果,广开书源,学校、班级定期举行三会。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精品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 ①好书推荐会。学生读了好书想推荐给同伴,就用制作海报、制作课件、表演等形式,借助推荐会来推荐新书,交流读书感受。②读书竞赛会。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竞赛形式,交流阅读情况,既能保证读书速度,又能保证读书质量。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空间。③图书流通会。家庭藏书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书源,班级建立图书超市,让学生将自己已阅读过的家庭藏书奉献出来,大家交换着读,学生们以书会友,增进友谊。
2.为了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并加固文化底蕰,我们又设计“三文”展示制,即利用学生的原创一报一刊一书来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同时也为他们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一片天地。一文是读书小报。重在报道各种读书活动,推荐最新图书,发表自己的读书所感。二文是读书文摘。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精品文章,用文摘形式抄录下来,每篇推荐文章后面附有三言两语的推荐理由或阅读感言。将诸多文摘汇编成一本杂志,图文并茂,更利于推广。三文即自制书。每一个学生每年要自编一本书,可以围绕平日作文、生活日记、调查报告或自编作品而展开。
总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虽然要以语文课本为本源,但又不能被课本知识所束缚,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灵活掌握知识,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