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丝酵母氨基甲酸乙酯水解酶的分子克隆及酶学性质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基甲酸乙酯是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一种潜在致癌物.生物酶法可有效降解氨基甲酸乙酯.该研究从假丝酵母CCTCC AY 2017001基因组中克隆了氨基甲酸乙酯水解酶基因cpUH,并实现了其在Escherichia coli中的高效表达.实验结果表明,cpUH基因大小为1656 bp,编码552个氨基酸;重组蛋白大小约为60 kDa,纯化后比酶活力为3.10 U/mg;cpUH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7.5,其在25~30℃和pH 6.0~9.0均有较好的稳定性;金属离子Cu2+、Zn2+明显抑制酶活力,其余Fe3+、Mn2+、Ca2+、Co2+、Mg2+都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而EDTA对酶活力无影响;此外,以氨基甲酸乙酯为底物时,其Km和Vmax值分别为6.01 mmol/L和3.34μmol/min,且cpUH对乙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有望应用到酒饮料生产中.
其他文献
阿魏酰低聚糖(feruloyl oligosaccharides,FOs)被广泛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糖基化和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理活性,然而FOs却对面团品质及面团制品的口感和风味等消费者偏好性的不良影响较大.该文通过 β-羟丙基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包合FOs,研究了阿魏酰低聚糖-β-羟丙基环糊精(FOs-HP-β-CD)对面团品质及饼干口感、风味、抗糖基化和抗氧化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FOs-HP-β-CD的面团品质和饼干的口感和风味都显著高
该试验以腥味值为评价指标,对比加热脱腥法、包埋脱腥法与遮蔽脱腥法的脱腥效果,确定最佳脱腥温度、脱腥时间、脱腥工艺;以包埋-加热复合脱腥法、掩盖-加热复合脱腥法,采用正交试验对小球藻生长因子液脱腥工艺进行优化.最终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l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样品脱腥前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03 g/100mLβ-环糊精在50℃下加热90 min时,小球藻生长因子液腥味值最低为3.3分;1.0 g/100mL茉莉花粉在40
综合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及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全面探究不同组分黄刺多糖(Berberi dasystachyapolysaccharides,BDPs)的降血糖能力.采用分级醇沉制备不同组分BDPs:BDPs-70、BDPs-80及BDPs-90,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其初级结构,比较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α-淀粉酶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及其对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BDPs-80的糖醛酸含量最高,BDPs-70、BDPs-80、B
纳豆激酶是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产生的具有溶栓作用的酶,纳豆杆菌液体发酵时产生的聚谷氨酸(polygutamic acid,γ-PGA)使发酵液黏度升高,导致纳豆激酶分离纯化困难,成本较高,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该研究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技术,敲除纳豆杆菌中合成 γ-PGA的关键基因pgsB,降低发酵液中 γ-PGA的含量和发酵液黏度,提高后续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效率.结果表明pgsB基因缺失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发酵液中 γ-PGA产量显著下降,在发酵24 h时 γ-PGA含量下降了57.9%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一种多功能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具有很多优良功能特性.但发酵生产EPS时,原料和操作成本高,EPS产量低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该研究在5 L罐中,使用常规流加发酵、生物催化、生物催化结合液液萃取和基于pH-Stat自动流加葡萄糖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等策略发酵,旨在提高EPS产量、降低原料和操作成本.其中,生物催化法仅使用葡萄糖即可将EPS质量浓度提升至3.34 g/L,较摇瓶发酵水平提高110%.使用基于
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细胞生长、油脂积累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合成与培养温度密切相关.该研究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温度对破囊壶菌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的培养温度较利于破囊壶菌细胞的生长,而25~28℃的培养温度利于油脂的积累;虽然15℃培养时不利于菌体生物量积累,但能显著提高DHA占总脂肪酸的含量.基于以上实验结果,进一步在15 L发酵罐中采用了三阶段控温策略:发酵中前期(0~108 h)使用28和25℃的温度培养,以提高菌体
为减少牛肉制品在冻藏中的水分流失和蛋白质变性问题,该研究将2%、4%、6% 和8%(质量分数)的牛皮胶原蛋白加入至牛肉饼中(处理组),以不加入牛皮胶原蛋白的牛肉饼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其在7 d的短期冷冻贮藏、30 d的长期贮藏和2、4和6次冻融循环贮藏后的解冻损失率、pH值、色泽、盐溶性蛋白溶解量、盐溶性蛋白凝胶保水性和Ca2+-腺苷三磷酸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活性,探索牛皮胶原蛋白作为抗冻保护剂对贮藏期间冷冻牛肉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对
为了提升发酵法产L-色氨酸的生产效率,使用常压室温等离子(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育种技术,并结合结构类似物抗性定向筛选的方法,选育高产色氨酸菌株.将出发菌Escherichia coli AC-1042经过ARTP诱变处理后,在抗性培养基平板上筛选具有5-甲基色氨酸、对氟苯丙氨酸抗性的突变菌株,选取产酸高、遗传稳定的菌株重复进行ARTP诱变处理和抗性筛选,不断提高菌株对结构类似物的抗性水平.经过多次ARTP诱变处理和抗性筛选,获得1
乳酸乳球菌是治疗剂在体内运送的良好载体,研究其在体内的真实运送情况需对其进行标记.该实验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NZ9000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用于研究乳酸乳球菌在体内的运送,评价其作为益生菌的功能.基于该实验室已构建的乳酸乳球菌CRISPR/Cas9编辑质粒pLL25构建重组质粒pYSH,其上携带eGFP及同源臂,电转入乳酸乳球菌NZ9000感受态细胞中,
基于多相检测技术探究了不同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及主要代谢组分的时空特点.结果表明,窖池微环境和代谢物间相互影响,胁迫微生物群落定向进化.Caproiciproducens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2等7种细菌与窖龄相关,产甲烷古菌则与窖泥的位置有关.此外,不锈钢代替窖泥盖,降低了窖池中Lactobacillus和Nitros-opumilaceae的丰度.窖池微环境和群落间互作共同影响群落组成,Caproiciproducen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