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ophe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究竟是哪些因素成为横亘在大学生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的高墙,如何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如何培养毕业生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就业素养,如何增强中小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如何从政策层面上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毕业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惊险一跳”,是当前需要迫切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毕业生 中小企业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就业观念严重束缚大学生就业
  调查中发现,在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求职的问题中,63.1%的毕业生表示愿意,但是在希望工作单位的性质这一问题中大部分选择了国家机关、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二者存在严重的矛盾性,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对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64.8%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主要以北京、东部的直辖市或大中城市为首选,造成这些地区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就业假性饱和。
  在被调查的941人中,有38.4%的被调查毕业生来自小城市或者县城、农村,仅1.9%的毕业生就读高校位于小城市,74.3%的被调查学生就读于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在被调查希望工作的城市时,有64.8%的人希望留在北京或者东部直辖市、大城市,选择地域不限的仅有11.8%;有38.3%的毕业生期望在国家机关工作,50.2%的毕业生希望能够在大型国企工作;有48.0%的毕业生希望是国家机关公务员,52.7%希望自己是管理人员。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调查显示,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基本相关或者完全学以致用的仅占到43%,甚至有接近1/4的毕业生从事着与自己专业完全没关系的工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三)应届毕业生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认识不够
  当被问及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的原因时,应届毕业生反应的首要因素是福利待遇低,占到54.1%,其次是管理不规范、公司稳定性差、社会保障不规范,占到41%左右,32.6%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去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小。
  但就已经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所在单位的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70%的毕业生认为企业领导人水平很高,8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公司管理比较规范,自己的利益基本可以得到保障,62.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公司有提拔的可能。事实上与应届毕业生的认同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刚好吻合了对应届毕业生对中小企业是否有深入接触了解的问题中,仅仅6.6%的毕业生表示比较了解,大部分了解不深,更是有28.7%的应届毕业生从来没有接触过。
  表一:已就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印象
   表二:应届毕业生是否愿意到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求职
   表三:应届毕业生与中小企业的员工是否有过深入接触
  (四)中小企业缺乏政策支持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就公司稳定性差方面,应届毕业生和已就业毕业生的认识表现出了一致性。调查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在中小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时,仅仅3.1%的毕业生认为会非常满意,非常不满意占到了25.9%,但就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对自己的薪资待遇、未来发展表示满意,愿意一直在中小企业工作的占21.5%。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就业引导,改变就业观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束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改变就业观念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改变就业观念,不仅仅指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改变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好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三大”和“三个一点”的择业观,同时家长、学校、社会也应该改变就业好坏评价方式,改变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观念。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引导,做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就业项目的宣传引导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府要统筹做好各类就业项目的政策衔接,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配套政策,鼓励毕业生留在基层留在中小企业,为基层和中小企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改善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调查发现,现代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潜力”。目前,大学培养方案,都严格规定了专业实习时间和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水分,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而企业普遍感到大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如何科学设置大学生培养方案,以及增强大学生培养方案的法律权威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
  (三)拓展就业市场,增强就业合作
   表四:已就业大学生进入中小企业工作的途径
  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是企业招聘进入到中小企业(总数占到90%以上),在此过程中,学校推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来。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考虑,学校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拓展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培养方式,提供学生与企业双向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强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信息,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的了解,充分发挥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学校的推荐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完善政策扶持,提高中小企业的稳定性
  完善并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体制、社会保障體制等制度,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为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早已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规定,如就业促进法、新的劳动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等。但现实中,真正得到彻底落实的相当难,有的制度在一些企业形同虚设,这就很难稳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又失业。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后勤”保障,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比如:在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没有有效实施,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拼命往国有企业、事业、政府部门单位挤。所以,要使毕业生安心在城市基层、西部、私营企业等领域就业,政府要加强服务职能,在制度执行上还应加大推行力度,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不相适应的地方,满足人才流通需求,使“先就业,后择业”的现代就业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姚裕群. 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若干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3).
  [2] 姚裕群,李从国. 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 东岳论丛, 2009(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中国与埃及有关创建埃及中国大学的合作协议4月24日正式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
期刊
延平旅游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景点开发日趋完善,基础设施不断配套,服务接待网络基本形成,旅游线路特色逐渐突显,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的
尽管肯尼亚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但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贫困仍然是阻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目的 观察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10—2016-09间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的90例BP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
教员到学员旅代职已成为我校一种常态化举措。针对代职教员职责定位模糊和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通过研究生长干部学员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提出代职教员的具体需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然而大部分中职数学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不注重数学和专业课的结合。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专业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在当代,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了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社会实践和重视实习引导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挖掘和开发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论述了作者所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问卷调查,目的
2003年9月,经不列颠哥伦比亚(BC)省政府批准,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西蒙弗雷泽大学(SFU)、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和艾米丽卡艺术与设计学院(ECI)四所当地著名公立
在移民和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美国洛杉矶圣盖博谷地区。中文已超过英文。成为一些华裔聚居城市使用最广泛的第一语言。据圣盖博谷政府委员会对31座城市语言分布调查报告发现。在